记忆不仅是过去留下的痕迹,也是我们通向未来的隧道。通过记忆对事物的筛选,我们将有价值的片段保存在自己的脑中,而书籍,无疑是最能影响我们记忆方式的一种存在。通过历史与社科书籍,我们可以铭记那些在人类社会中出现的现象,通过文学艺术书籍,我们能够捕捉到细节与被忽略的微妙情绪,通过童书和生活书籍,我们得以在时间中逐渐成长。
文章插图
《晚清官场镜像》
作者:邱捷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年5月
《晚清官场镜像》作者邱捷答谢视频。
致敬辞
在中山大学历史系的档案室,存放着一本少有人问津的日记。它的主人——晚清的一个州县官杜凤治50岁才开启仕途,宦粤十几年,以一个地方官僚的私人视角真实记录了晚清时期官场的百态。邱捷独具慧眼,经过长期的深入阅读,充分挖掘出这本日记的价值。晚清地方官员为何经常偏离王法做出判决?官员之间对上对下日常如何互动?“皇权”是否“不下县”?针对这一系列重要的问题,《晚清官场镜像》在既有的有关清朝政治制度史、法制史研究的基础上,填补了许多前人未给予充分关注的关键事实与细节。
我们致敬邱捷,致敬他用自己的智慧为历史研究一个重要的领域贡献了有价值的新史料、新观点,更致敬他身为一位历史学者,身体力行“板凳要坐十年冷”的钻研精神,倾注近二十年心血成就一部著作。我们致敬《晚清官场镜像》,它见微知著,用基层官员鲜活的日常折射晚清政治生态及其中的隐忧。它将目光投向抽象的制度中活生生的人,书写一部“活的制度史”,彰显了浓厚的人文关怀。
答谢辞
得知这本书获得“2021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我很感谢。在一定程度上,这本书是我点注杜凤治日记的副产品。日记有不少以往学界不甚关注的晚清官场运作细节,我顺手把这些细节或者是故事记下来,后来就写成这本书。书出版后,得到多位研究清史和近代史同行的鼓励。几位著名的书评人做了非常专业和中肯的评论。有人还指出了这本书某些需要改进之处,我感谢之余,也很钦佩。
【 邱捷|《晚清官场镜像》:日记中的晚清政治生态|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出版社的编辑告诉我,这本书出版后已经加印了两次。学术著作出版当年就加印两次的不多,自己写的书有不少人愿意读,作为作者我当然开心,不过我也知道,也许不是因为书写得很好,而是因为杜凤治日记的内容确实有吸引力。我希望这本书能提醒更多研究者关注杜凤治日记。
——邱捷
文章插图
邱捷,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
01 这本书
新京报:通过研究杜凤治的日记,你如何理解日记的史料价值?利用日记史料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邱捷:随着史学研究的进一步多元化,学者对日记也越来越重视,尤其是杜凤治日记这样的分量较大、连续记载多年的日记。日记通常是当天写下(即使补写也不会隔太久),记忆失误的可能性小些,会更真实地反映作者的想法。而日记因其私密性,会记下其他文献没有反映的事实。地位重要者的日记,如《蒋介石日记》,因涉及很多重大历史问题,自然更受研究者重视。一般而言,在政治、军事、学术等方面有很高地位者,会预见到日记日后一定会被公开,所以,下笔时自觉不自觉都会有所顾忌,学者引用时必须考虑这个因素。
杜凤治是小官,进入仕途时已53岁,他又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人,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会名垂青史,写日记不是为塑造自己形象以流芳后世。在当时,几百万字的日记绝无刻印出版的可能,日记中记了大量对上司、同僚、下属甚至至亲好友刻薄的评论,甚至记下了自己的一些隐私,说明杜凤治写日记时并不打算把日记示人,只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亲身经历平实地记下,并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最多只是想通过记日记宣泄一下情绪而已。从史料来说,这种“为写而写”,并无刻印出版预期的日记更可信。作为承上启下的州县官,杜凤治的观察和记录也具有特别的视角。
但我不会认为杜凤治的日记全部符合事实。我阅读全本日记的体会是,杜凤治有关上司指示、同僚谈论,以及自己催征手段、滥施酷刑、各种支出、财产处置等记述基本可信。但他对事件经过、案情真相以及广东社会、广东风俗的记述与评论,肯定有片面之处甚至失实。对事实的记述,也会因兴趣、亲疏、好恶有所选择、剪裁,传闻失误、判断不当、知其一不知其二等情况肯定存在。因此,不可以把杜凤治在日记所记内容简单地视为信史,但日记所反映的杜凤治的心态应该是真实的。
- 杜运燮|《西南联大现代诗钞》:一本书,一所名校,一个诗派
- 墨戏|这一曲《墨戏》,或许只有她能写出来
- 论文选|陆祖鹤书法论文选《书道之悟》出版
- 座谈会|《陈家镛传》北京首发 纪念中国湿法冶金学科奠基人诞辰百年
- 藏品|《只此青绿》推出行业首款数字藏品纪念票
- 叙述者|疼痛不是生活的全部
- 只此青绿|《只此青绿》推出行业首款数字藏品纪念票
- 新书掠影|读书 | 社会史
- 秋菊|青未了‖咏菊
- 伤疤|《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有坚强的人格,都源于生活的伤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