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来自大山!冬奥会上唱奥林匹克会歌的44个孩子找到了,最小的5岁( 四 )


从陆地冰壶这样的运动中,这些孩子已经见识过奥林匹克的威力。2015年,北京携手张家口市,获得了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自那以后,这些河北孩子接触的冰雪运动多了起来。农村小学没有条件建冰场,但开了轮滑课和陆地冰壶课,举办了“冰雪运动会”。
李楠专门做了课件,给学生们讲奥运会。她发现,一到播放比赛录像的时候,班里立刻变得安静。
关于冬奥会的内容,李隆恩记在了笔记本的扉页,比如中国选手王濛10次打破世界纪录,杨扬有59个世界冠军头衔,武大靖是平昌冬奥会冠军。
过去,李隆恩这样的孩子当然也滑过冰。冬天等着雪下厚了,化了,又冻了,结成一个冰瀑布,孩子们穿着肥棉裤从冰上溜下来。那是他们的冰雪运动。
2020年,在阜平县八一学校,河北省宣布向农村小学发放10万双轮滑鞋,每所学校按最大班容量配给。
穿着这双“战靴”,顾站豪参加了2021年阜平县青少年轮滑大赛。比赛场地是塑胶跑道,他觉得“不如在水泥地上滑得快,鞋都被卡住了”。
那次,李楠带了13名孩子去比赛,拿到名次的只有两三人。学生们输了比赛,躲在她身后掉眼泪。她给大家讲奥运冠军张继科、刘翔、林丹的故事,希望这些人“对伤病、对比赛的态度,和他们展现出来的奥林匹克精神”能够产生作用。
陆地冰壶是奥运冰壶项目的普及版。2019年,李楠带着“进场前没摸过陆地冰壶”的学生们参加县里第一届陆地冰壶比赛,拿了第一名。学生们只在赛前热身时“一人试了两个壶”,李楠根据从体育教师培训会上带回来的资料,又在网上找些比赛视频,给学生讲比赛规则和动作。
冬奥会|来自大山!冬奥会上唱奥林匹克会歌的44个孩子找到了,最小的5岁
文章插图
阜平县八一学校的陆地冰壶社团在学校食堂训练。马宇平/摄
第二年,这所学校购置了一套陆地冰壶器材,训练场地设在学校食堂。天气足够冷的时候,学校还用土办法建造“雪跑道”——老师和家长们把雪收集起来,用车拉到学校的操场上。再租来一台造雪机,保证雪道的厚度。学生们可以穿着轮滑鞋在上面运动。
冰壶比赛的“冰赛道”相对容易,校长们的经验是,在陆地冰壶的赛道上铺上一层塑料薄膜,赛道四周立上挡板,然后向中间洒水。水冻成冰后,再继续浇水……直到赛道能够举行冰壶比赛。
因为合唱,顾站豪和4名队员缺席了2021年冬天的轮滑比赛。李楠安慰他们,“轮滑比赛经常有,去唱歌这件事几十年都不一定有一次。”
李楠没有对学生讲的是,她和朋友也曾去申请做冬奥志愿者,但落选了。她“很想和冬奥会这件事有关系”,很羡慕自己的学生。“如果有机会去参与,哪怕去当一个小小的志愿者,当一个简单的服务人员,都会觉得非常自豪。”
5
其实,第一个接到“北京冬奥组委”电话的阜平县城夏学区校长刘凯,最先知道演出场地是在“鸟巢”。不过他并没有告诉学生们。
鸟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会场,合唱团的孩子只在网上见过它。
刘凯记得,2021年9月中旬,他接到一个陌生来电,对方自称“北京冬奥组委”,想去学校看“马兰小乐队”演出。他怕是骗子,没答应,告诉对方,“请发函联系教育局”。
马兰小乐队在阜平小有名气,成员来自铁贯山旁的马兰小学。这所小学只有90余名学生,4年前才有了一名正式的音乐教师。
小乐队已经成立了近16年。78岁的邓小岚是创立者和唯一的指导教师,从北京退休后,她来教马兰村的孩子们唱歌。这里是她的作家父亲邓拓工作过的地方。邓拓用过的笔名“马南邨”,就是“马兰村”的谐音。
邓小岚到村里回访时,发现“这里的孩子什么歌都不会唱”,心里很不是滋味,决定来教他们。
她从亲戚朋友手中“搜刮”闲置的乐器,小提琴、手风琴、竖笛、小号,搜罗来一件就往马兰村背一件。刚开始的几年,村里还是土路,铁路也不发达,她早晨7点从北京的家里出发,傍晚才能到达。
22岁的孙志雪曾是小乐队里的竖笛手。她记得,在那个雨天会漏雨、课桌后面堆着木柴的教室里,自己第一次按响琴键。如今,她已经从北方民族大学音乐学专业毕业,毕业论文是研究莫扎特《G大调第一长笛协奏曲》的演奏技巧。
小乐队练的有中外民歌《雪绒花》《山楂树》《送别》等,也有波切里尼的《小步舞曲》。邓小岚按美国民谣《乡村路带我回家》的曲子填词了一首马兰村版的《回家》,她希望孩子们长大离开家乡后,或许能想起这首歌,少一点漂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