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孟|“忘掉”孟庆旸,只此“青绿”丨对话( 二 )


孟庆旸:过去这一年,从排练到巡演51场,再到春晚的落幕,我把自己全给了“青绿”。要放弃很多其他的工作,完全地沉下心来与这个角色融合。作为文艺工作者,只有自己进入了角色,才能把这个角色,向观众表达出来,也会放弃自己的很多其他事情,忘掉现实生活中的孟庆旸。只记得《只此青绿》里的“青绿”。
我与“青绿”是从远到近再到相邻、到逐渐融合,一路下来,其实也花费了不少的心思,但“青绿”用她那独特的魅力在吸引着我,我也相信在某一个平行空间里,自己与“青绿”是相融的。所以你要相信这个角色,这个角色才会赋予你很多微妙的能量。
希孟|“忘掉”孟庆旸,只此“青绿”丨对话
文章插图
“青绿”始终在用她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孟庆旸。图片来自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官微
热议话题
——会把网友的意见装进“口袋”里
新京报:你以前跟周莉亚、韩真两位编导合作过吗?
孟庆旸:与周莉亚导演合作过2021年春晚的《茉莉》,以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国事活动。
新京报:她们二人在舞剧的创作手法上,具有独特的风格,这次合作过程中,她们对你提出了哪些创作方面的要求?
孟庆旸:首先,在排《只此青绿》之初,我们并没有急于进入排练状态,而是先洗掉演员身上原有的东西。“青绿”这个角色,内心是需要安静的,完全沉浸到意象的画作空间里,所以光“安静”就练了大概有一个月的时间。
另外,这两位导演在我心里已是国内顶级舞剧导演,因此我能做的就是完全信任导演,跟着导演的这条主线路,让自己的角色变得饱满。
希孟|“忘掉”孟庆旸,只此“青绿”丨对话
文章插图
过去的一年,孟庆旸因《只此青绿》放慢了生活的节奏。图片来自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官微
新京报:在《只此青绿》之前,你已经有了很多作品的积累,但你却拿出一年时间创作这一部作品,这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孟庆旸:“青绿”让我觉得,过去一年里,自己整个生活节奏都变慢了。回想20岁刚毕业的时候,会更加积极主动,不断地往自己身上投入作品,以快速的节奏让自己肢体开发得更具可能性,更加积极地去接受很多新的作品。但去年,当我遇见《只此青绿》后,我的整个生活节奏都因此慢了下来,会觉得在这个时候更应该沉静下来去做一部好剧。一切我觉得都值得,哪怕放弃很多机会,也要把作品完成好。
作为演员要通过一部好的作品,升华自己的心境与学识,因此能在浮躁社会中完全沉下心来,去做这样一件事情,是非常值得的。舞蹈演员能够遇见一部好的作品,算是运气。
新京报:这次参加春晚,有没有一些让你印象深刻的瞬间?
孟庆旸:有了全国巡演51场作为铺垫,对我来说也是一次一次地在进步,每一次在舞台上的呈现以及观众的反馈,演出之后一些平台观众的留言,都让我对“青绿”这个角色的理解与诠释,更加深刻。正是有了这51场不断地演绎与铺垫,才能成就除夕夜的那一次表演。
希孟|“忘掉”孟庆旸,只此“青绿”丨对话
文章插图
孟庆旸在春晚后台留影。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春晚演出结束后,看到节目有了如此大的反响,什么感觉?
希孟|“忘掉”孟庆旸,只此“青绿”丨对话】孟庆旸:那一刻的感觉就是,原来这么多人都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你是一个非常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看到属于我们中国文化自信的那一面,真的会热泪盈眶。再一个,两位导演的实力真的是国内顶级,她们出一部作品火一部作品。
新京报:正如你所提到的“文化自信”,如今在各个平台,因为这部作品再次掀起了一波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
孟庆旸:能够受到大家的关注以及喜爱,我觉得很好。现在网友都非常强大,演出结束后,有分析服饰的,也有分析脸型的,这些都能帮助我更加深入了解角色。当时B站版《只此青绿》出来后,有个UP主,就提到了作品的“疏离感”,让我能更加贴切、准确地对“青绿”的形象进行把握,所以我也会通过一些网友的留言,把这些知识,悄悄地装到“口袋”里。
不惧标签
——能因一部作品被记住,是好事
新京报:你很小就在父母的支持下走上了舞蹈这条路,其实并不是很多父母能走出这一步。
孟庆旸:我的家人非常支持我。9岁的时候,小学还没毕业,我就来北京学习舞蹈了。那个时候是因为自己的那份挚爱,我就要学舞蹈,就要走这条路,一个9岁的孩子,也不知道自己未来的那条路是否能走得远,能走得长。父母的支持对我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是一个非常大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