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见闻)马来西亚青年文史工作者“回到宋朝过大年”
中新社吉隆坡2月2日电 题:马来西亚青年文史工作者“回到宋朝过大年”
中新社采访人员 陈悦
一袭红色中式长袍,轻摇折扇,马来西亚青年文史工作者林家豪春节前在自己的视频节目《大河之南·新春特辑》中,将宋朝人如何放假、如何买年货、如何拜年娓娓道来,带着马来西亚民众“穿越回大宋过大年”。
【 中国文化|马来西亚青年文史工作者“回到宋朝过大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的林家豪告诉采访人员,去年他和吉隆坡中国文化中心合作,推出《大河之南》系列节目,以河南厚重的文化历史为主轴,以河南各类珍贵文物为重点,向马来西亚民众,尤其是年轻人介绍“中国五千年的辉煌文化”。
日前,《大河之南》第一季已告结束,第二季将在春节后推出。正逢新春佳节,林家豪决定“加码”推出反映中国古人过年习俗的节目,以此给支持自己的观众拜年,也让观众更全面多元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林家豪说,过去两年的春节都受到疫情困扰,民众心情不免压抑,他也希望以一期充满“年味”和“喜庆”的节目,让观众以更振奋的心情迎接新春。
林家豪说,之所以选择宋朝,首先由于系列节目以河南为重点,定都于河南的宋朝自然是首选。“尤其第一季以开封的市井繁华为收尾,正好和宋人过年习俗相互衔接。”
“更重要的是,宋朝的过年文化和马来西亚华人有历史渊源。”林家豪说,两宋之间,大量中原民众南移到福建、广东,令宋朝的各种生活习俗在闽粤两地得到充分保存;明清以来,广东、福建的民众又成为下南洋的“主力军”。“这就让马来西亚华人包括过年习俗在内的生活习俗、礼仪和宋人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讲述宋人“过大年”故事时,林家豪也重点提炼出宋人采办年货、新春相互拜年、元宵上灯和施放烟花爆竹等马来西亚华人耳熟能详的过年习俗,强调文化的传承,“让观众能从中追溯华人的文化之根”。
在新春特辑中,林家豪还特别介绍宋人在过年时普遍张贴的春年横批“顺天行化”。他说,“顺天”就是顺应自然界规律,“行化”就是遵循教化礼节。“这四个字其实对于正处于新冠疫情的我们很有教育意义,”在林家豪看来,新冠疫情给人类的教训正是要遵循自然规律,应对新冠疫情更要认真遵循防疫规范。
曾任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执行主任的林家豪一直很注意中国国内文博界动态。他尤其赞许中国文博界近年来日益以各种创新方式普及中华文明。受中国同行启发,林家豪决心在马来西亚也推出《大河之南》,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利用网络的平台,用“轻松诙谐”、“更容易为年轻人接受”的方式,让马来西亚下一代对中华文明产生兴趣。
在第一季六集节目中,林家豪打扮的宛如“说书人”,谈殷墟考古历程、谈“国之重器”青铜器、谈北宋时期开封的繁华生活。他坦言,节目上自己侃侃而谈,聊得轻松愉快;但节目之下,制作每一集都要付出辛勤的劳动,查阅大量古籍资料。
在节目开播后,林家豪收到不少鼓励和支持。最令他欣慰的是,许多华文中学老师主动和中国文化中心联系,希望得到授权将这些视频作为课外拓展教学素材。“让下一代能了解中华文化的辉煌,让下一代文化传承不至于中断,正是我做这个节目的初心。”林家豪说。
林家豪介绍,河南文明成果丰富,第一季以“面”为主,不免有遗珠之憾。第二季将突出“点”,重点介绍白马寺、登封建筑群等,让观众对包括河南文明在内的中华文明有更深入的了解。(完)
- 教育部|北京出版集团与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夕阳箫鼓|青年钢琴家田佳鑫:用“西方乐器之王”讲述中国故事
- 四川美术学院|独臂藏族女青年追逐绘画梦
- 中国文化|【地评线】东湖评论:让更多中国IP讲述文化故事
- 公益|凝聚青年力量!首届“地球临界点”环保公益当代艺术展开幕
- 青年|天生桥局开展“电亮人生 我在南网”青年员工座谈会
- 音乐|最痴迷中国文化的国家?不止音乐,连国民游戏都是我们的
- 龙安志:西方社会对中国文明存在哪些误读?|东西问 | 中国文化
- 奥运|冬奥文创展现中国文化之美
- 元宵奇妙游|哥伦比亚“欢乐春节”中国文化月圆满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