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采访人员 刘恪生
“这段时间生意太好了,过年订几桌盐帮菜团年,是这几年自贡人春节团年饭的‘吃俗’。”2月2日,大年初二,自贡龙湖印象酒楼,负责人何伟忙前忙后,在后厨指挥着厨师、墩子匠们干活路,“初二到初十,预订已经达到平均每天近100桌,简直忙不过来”。
何伟是70后,今年45岁,他的成长经历正好见证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自贡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因为从事餐饮业多年,对于春节“吃俗”的演变,他颇有感触——“40多年前和40多年后,变化真的太大了。可以说从一无所有变成了挑挑拣拣还不满意,大家从向往‘好好吃一顿’,逐渐变成了‘过一个快乐的春节’。春节对于自贡人的意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个月每个家庭仅1斤肉票,过年大家向往吃“肉嘎嘎”打牙祭
文章插图
上个世纪80年代家庭团年饭
“我小时候家在农村,记得那时过年吃团年饭,有好多年都没有沾过荤腥。”何伟回忆,这成为他非常深刻的童年记忆,相对于现在平时的餐桌来说,已经算是非常清苦了。
上世纪80年代的自贡,在何伟的印象中,春节的氛围主要体现在吃、穿、放火炮和走亲访友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我觉得最能体现那一代人春节习俗。而‘吃’,又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那时,农村最重要的春节‘吃俗’,就是杀年猪,每家分一点。吃上新鲜的猪肉,也是我们小时候非常盼望春节的重要原因,能‘开荤’打牙祭。”何伟说,而在城市里,过年吃猪肉、鸡鸭鱼肉和腊味,也是团年饭的标配,“上世纪80年代物质匮乏,小孩子们都特别期待年夜饭,因为能吃上平时少有的‘肉嘎嘎’。”
在何伟的记忆里,上世纪80年代是他童年最艰难的年代。“自贡每个月许多家庭才1斤肉票,鸡鸭鱼肉虽然能在市场里买到,但一是少二是贵。因此,团年饭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非常期待的春节习俗。因为无论大人小孩,都能吃顿好的。”
吃“肉嘎嘎”逐渐不稀奇,海产品进入自贡人团年饭餐桌
何伟介绍,不管在城市还是农村,以当地九大碗为代表的团年饭越来越盛行,让春节桌餐的品类变得更加丰富,大家有了更多选择,也是人们在生活条件逐渐变好后追求更高质量生活的表现。
“主要还是以家庭自制为主,那时的家庭兄弟姊妹多,一般都吃‘转转会’,互相来帮忙,春节氛围浓厚。”何伟说,团年饭桌上,以酥肉、粑粑肉、咸甜烧白、鸡鸭鱼肉等为主的九大碗,是那个年代自贡家庭团年饭上的标配。那时的不少经典菜品,仍是70后80后年少时期的珍贵回忆。
【 春节|春节“吃俗”40年变迁:从“好好吃一顿”到“过一个快乐的春节”,向往吃变成向往乐|“虎虎生封”过新年】这一年代,大家对吃的追求非常热烈,追逐“吃”已经不仅仅体现在过年了。“我印象中,这一时期的团年饭和平时的餐桌,不仅多了肉食,还多了海带、鱿鱼等海产品,三鲜菜品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常客。深处内陆的自贡人,也能够经常品尝到海产品了,这是生活质量提升的一大标志。”
- 韩慧英|见证南北文化交融 山西文水“采茶调”的前世今生
- 周易|让日常生活美起来|隐于市的“江湖人”,午休一小时仗剑走天涯
- 上海|“佳士得上海”迁入新址 外滩再添艺术新空间
- 猪肝|甘甜不上火,护肝又滋补——和“红嘴绿鹦哥”一起迎接初春的暖阳吧!
- 中共一大纪念馆|“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开启全国巡展!
- 丸子|这是菜市场“最脏”的3种菜,再便宜也不要买,你却天天端上桌
- 艺术培训|德州市文化馆2022年“德艺课堂” 春季公益艺术培训开始招生!
- 文化节|沪上首家传统文化传承中心——“北站传统文化传承中心”揭牌成立
- 艺术|东西方艺术巧妙融合 重庆女孩画“家门皮肤”受年轻人追捧
- 清华大学|美术馆嵌入产业园,上海打开“科创+文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