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淮阳地区的田野考察发现,当地盛行人祖崇拜,每年从农历二月初二开始延续一个月的伏羲人祖庙会盛况空前。庙会上的布老虎被视作伏羲人祖爷的化身,可以护佑子孙。几百年来,淮阳当地依附庙会的布老虎生意一直很好,赶庙会的人大多会带一只布老虎回去给小孩辟邪。
在当代的中国农村,虎文化也仍旧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文章插图
山东枣庄的布老虎(马知遥供图)
辟邪镇宅的虎通常会被放置或张贴在房间的柜子、米缸或门窗上。表现方式也因此有了变化:有的是做成布老虎,有的是剪纸,有的是年画。
端午节这天,有些地方的孩子要身穿绣有虎驱五毒的背心,图案上,周围是五毒,中间是老虎,意味老虎可以驱除五毒。这一天的老虎图案被称为“艾虎”,艾指艾草,有驱邪的作用。山东、山西、河南一带普遍有在端午节绣艾虎的习惯,只不过艾虎的造型各有不同。
陕西、四川、两湖、云贵等地习惯在门楣上挂木制的辟邪虎头,或在葫芦瓢上画虎头,称为“吞口”。
过去,中国民居的铺首很多都是虎头,后世经不断演化,变换成各种造型,早已经失去了原貌。不过我们在河南农村发现,很多民居的大门上的铺首很明显保持着虎头的造型,这和其他地区显著不同。
文章插图
山东临沂的布老虎(马知遥供图)
不仅虎在汉族人家中是保家镇宅的神物,是能保护小孩、辟邪驱害的瑞兽,民间传说还把虎人格化,将凶猛的大老虎柔化成为与人类和谐相处的朋友。胶东半岛一带流行一种名为“龙生、虎奶、雕搭棚”的儿童护身符性质的剪纸,最简单的一种就是一虎一孩,虎作笑脸、垂尾、藏爪状,表现母性的慈爱,腹下一孩仰面吮虎的奶头。这个画面显示出虎的母性,也表现了先人对自然的无上崇敬,渴慕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精神镜像。
虎文化在少数民族的民俗生活中也有不少表现。虎节为彝族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正月初八落日时开始,正月十五日出前结束。聚居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自称“罗罗”,即虎族。男人为“罗罗颇”,即公虎,女人为“罗罗摩”,即母虎。每年,“罗罗”们都要祭虎、跳八虎舞,过八天盛大的虎节。虎作为始祖神灵已经深深渗入到彝族文化中。用广场狂欢的舞蹈形式表达对虎的敬畏和殷勤,自古以来就是娱神的方式,是为了获得神灵的保佑,求平安富足。
3
崇虎、爱虎和保虎
民间广泛流传的布老虎是中华虎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调查和抢救布老虎,也是为了留住中国虎文化的标的物,以此入手研究中国虎文化的流变。
作为一种民间工艺,布老虎文化涉及布老虎工艺品,以及与虎文化相关的绣件、挂件、老虎鞋、老虎帽等,可以说为中国虎文化存留了一个活化石。穿戴老虎形状的帽子、鞋子得到虎的护佑,同时也获得“化险为夷”的效果,获得虎的力量,在畏惧被老虎吃掉的同时,还能因为取悦了老虎获得吉祥。人类的智慧在民间获得生动的表达。
文章插图
1月17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洛舍镇中心幼儿园,小朋友们戴着自己制作的虎头帽合影
山东广为流传一个歌谣:“宝儿宝儿,你别哭,给你做个布老虎,白天拿着玩,黑夜吃麻胡。”传说麻胡非常残暴,曾蒸食过小孩,在百姓心中是魔鬼。做个布老虎,放在婴儿身旁,就能驱邪消恶。
山东、河南当地的民间布老虎造型,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虎的眉毛大多是两片艾叶的形状,这也与艾草能辟邪有一定关系。有的地方老虎的眉毛是两只相对的鸟儿,比如在淮阳一带的庙会上,老太们手工绣制的虎头鞋绣样中就有双鸟双鱼相对的图案,隐喻男女结合、新生命繁衍之意。陕西凤翔虎眉中的双鱼隐藏在强烈的色彩和装饰中,不细看不易发现。山西运城的布鱼尾老虎,不仅虎身、虎尾是鱼的造型,而且还要极明显地在虎身两面各绣一条大鱼,鱼尾相连相交。
分析中国虎文化的流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崇虎、爱虎和保虎。
崇虎阶段存在于人类社会早期,人们因为狩猎生活和对自然的畏惧,产生了对山林的崇拜和敬仰,将老虎封为山神。因为畏惧老虎进而敬拜老虎,这基本上属于人类儿童时代对自然力的无奈之举。在无力征服自然的时候,借助自然的力量让人类自身从精神上获得强大的支持,这是一种心理的暗示行为。从对龙、熊、蝙蝠、蟾蜍等动物的崇拜中,都可以看到民间求取生存的智慧。所谓惹不起就供起来,获得内心的平安。
- 好做|晒武汉3口之家午餐,好吃又好做,花钱不多家人吃得香从不点外卖
- 宫乐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谈丨漫谈文物中的饮食文化:从钟鸣鼎食到人间烟火
- 黄晓丹|黄晓丹:至今为止,我对世界的理解从未超出童年时读过的那些书
- 剧本|从荷花雪糕、三千佳丽奶茶到剧本杀,文创产品让我们多了去博物馆的理由
- 胃肠道|从“真香”到“真痛”,桐乡一男子一天吃了37个汤圆,进医院了
- 二等人员|焦大也有辉煌岁月,他是从什么时候、因什么原因变成了二等人员?
- 满 堂:一篇散文:从落笔到收笔|周四写作课 | 散文
- 丁元英|丁元英为何从不与人计较,看了3遍《天道》,我才明白其中的原因
- 水笋烧五花肉|水笋烧五花肉
- 海报|海报观潮丨从奥运“冬”风,窥见文化“两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