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青未了ll《楚辞》读书笔记:读《离骚》小记( 二 )


因为疫情,医院的病房严禁随便出入,这倒可以让我更心无旁骛地读《离骚》。在医院的五天里,和屈原没日没夜泡在一起,除了吃饭、睡觉,我们两个如影随形,聊得不亦乐乎。
初读《离骚》,感觉全诗太长了,长得似乎让人喘不上气。加之古今语言变化太大,确实让人望而生畏。可一旦读进去,尤其是读懂读熟,诗人的表达便清晰起来,全诗也有了脉络感。而每读一次,那种酣畅淋漓、荡气回肠的感觉,立时荡净了胸中所有的不良情绪。
对《楚辞》,对《离骚》,对屈原,我自认是有一份虔诚的。《离骚》问世二千多年,有虔诚之心者,世世代代不知有多少人呢!屈原的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九死不悔的执著精神,上下求索的探索精神,独立不迁的人格精神,众醉独醒的个体精神,历来为后人景仰和感叹。这些精神散发出的人文魅力,给人以熏陶,给人以鼓舞,这也是《离骚》强大生命力的根本之所在。
《离骚》所表现出的浪漫主义的色彩,不知迷倒了多少文人墨客。屈原围绕着进还是退、从流还是守志以及去与留的问题,充分调动比喻、夸张、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实虚交织、场面宏伟壮丽,想象丰富奇特的意境,把诗人的矛盾与坚定表现得淋漓尽致。
《离骚》是辞赋,做为诗歌的特质,它的感情因素和音乐性是无与伦比的。全诗近四百句,两句一节,每句基本为七或六个字,启句都用语气词“兮”,使全诗形成了一种恢弘的气势,诗句如大海中一波波的浪涛,踏着相同的频率排山倒海般涌来,浩浩荡荡,连绵不绝,涤荡着读者的灵魂。而这种鲜明、统一的节奏,呈现出了韵律之美。
《离骚》的语言,整齐中见错落,骈句、警句不断。这些句子灿若星辰,诗意浓烈;其描述直捣心扉,犹如锤击,铿锵有声。诵之,气息吐纳舒卷自如,激昂慷慨而无倦怠之感;读之,代入感强,感染力也强,好像有一股强大的吸引力,让人欲罢不能。诗人的情绪呈螺旋式攀升,直至诗的最后,也是高潮部分,猛然从辉煌的幻想世界跌回到现实,大梦顿醒,心理落差激起了强大的冲击波,击穿了五脏六腑,千疮百孔。
《离骚》从总体上看,还兼具了散文的特质,这让内容的表达更丰富,情感表现得更奔腾更澎湃了。
标注词语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汉字的来龙去脉,让我一次次惊叹:想不到这个字的本义是这样啊!之所以如此解释,原来背后隐藏着一个故事呢!比如“三后”“后辛(纣王)”中的“后”,有的楚辞版本只解释为“君主”,通过查阅资料,“后”是夏商周三朝对活着的君主的称谓,君主死了才称“帝”。这让我深刻体验到汉字的博大精深,从一个侧面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光辉灿烂!
我相信,屈原肯定对一句话深有体会,“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站在齐鲁医院消化内科的病房楼里,望着窗外那几座古色古香的建筑,我在想,如果屈原穿越到现在,他会做些什么呢?他会忙成什么样?要知道,如我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天天忙碌,都忘了人还会生病,也无暇生病哟。“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有治国安邦之才,却遭人馋言而见放,对家园故国深切的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两种情感交织在一起,互相冲击,宁可自沉于汩罗江,也绝不流从于世俗,他对现实该是多么失望啊,想像着屈原抱石沉江的壮烈场面,不禁潸然泪下了。
屈原是不幸的,他的传奇,他的不朽诗作,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屈原一次次被人唤醒,这笔财富便汩汩而涌,不枯不竭,滋养了后世中华儿女的灵魂,这又是我辈之幸。
读《离骚》,走近屈原,感受屈原,那是受用终生的事,是必做不可的事。梁启超先生说,我们生在这片土地上,就应该具备欣赏《楚辞》的能力,否则就会对不起自己,虚生此国。
自开始读《离骚》,我经常在群里汇报读书进度,开玩笑说,“毛毛虫们,我正在准备一顿大餐,等等哈!”但是,大餐再美味,得一口一口自己吃,我只是负责端到你面前而已。这顿大餐,什么时候吃都是热气腾腾的,吃下去,就是吞下了一块"能量石",让你终生都能得到能量补充。好吧,大餐已经端上桌,什么也不说了,那就立刻用餐,希望你也享受这个过程!
作者:米兆军,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禹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工作之余喜欢嚼文咬字,用文字记录生活,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