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秋|「青未了」宋聚新:坚强的母亲

文/宋聚新
云秋|「青未了」宋聚新:坚强的母亲
文章插图
我的母亲今年快八十岁了,过去艰难的生活,繁重的体力劳作,摧残了她的肢体,压垮了她的身躯,早在十几年前就不能像年轻时那样扛大梁出大力了。可是母亲是闲不住的,帮儿孙们做饭,缝补衣服,照看家和小孩。她常说:“趁我现在还能动,要把最后的光和热都留给儿孙们”。母亲的坚强、乐观、善良、仁厚、耿直刚正等品格深深影响了我,感染了我,教我做好人,多行善,乐观坚强,踏踏实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母亲是坚强乐观的。她从小失去母亲(我姥姥),姥爷很快续弦重组家庭。母亲从小和比她小不几岁的舅舅相依为命,把吃喝紧着舅舅吃,当我舅舅受欺负时,母亲总是勇敢站出来保护她的亲弟弟。母亲把舅舅抚养大,又为他成了家,这才嫁到我家里。那时我家一团烂包,村头飘摇着两间破旧低矮的土墙茅草屋,家徒四壁,也起不到遮风挡雨的作用。当时母亲刚看到这一凄惶情景时,并不灰心,更没叹气,她带着几分那时青年人流行的激情说:“不怕,只要是家,只要团结一心,认出力,就会越过越好。”过惯了苦日子的母亲很知足,那时的她想:有家有人生活就有奔头!父亲在五六十里外的一所中学教书,那时交通不方便,所以很少回家,家里家外的事都落在了母亲身上。母亲在生产队是出了名的“铁姑娘”,干活是一把好手,夏天社员们下晌回家吃饭了,她还要忍着太阳炙烤和蚊虫叮咬薅一奮箕的青草才回家吃饭(草晒干了卖钱)。别人嫌脏嫌苦嫌累不愿干的活她愿干,为的是多挣点工分多攒点钱。白天劳累一天,夜晚还要纺线织布、做针线活,熬到深夜……母亲勤俭持家,吃苦耐劳,进门不到三年,她和父亲盖起了三间五行青砖做基的土墙瓦房,盖了两间同是瓦房的西屋做厨房,拉上了四四方方的院墙,是个像模像样的家了。这在上世纪缺衣少食的六七十年代是许多人望尘莫及的。
云秋|「青未了」宋聚新:坚强的母亲】母亲是善良仁厚的。记得小时候村里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分田分牲畜分农具到户,我家抓阄分到了一头大犍牛和犁耙、石磙之类的 农具,父亲有工资,在村里算是“有钱人”,不几年就操置齐全了地排车、柴油机、脱粒机、喷雾器等农具以及自行车、缝纫机等家什。只要乡亲们张口借,母亲都很爽快地借给人家,并教给人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有时候我家正用着呢,一有来借的,母亲撂下自家的活,照样先借给人家使用,用完了自家再接着用。有的人不爱惜给弄坏了,母亲不吭不响地修理好。有的人用完不知道给还回来,或是又转借给别人了,母亲也从不生气,总是乐呵呵的。有时我看不过,赌气说“下次别借给那家了!”母亲严肃起来,教育我:“谁家没个三困四难的啊,人家那样做肯定是有原因的,做人要善良,要大度,才能处好邻里关系。”村里的犟老汉云秋和谁也不“搿犋”,一到农忙就借我家大犍牛,母亲知道他家没有喂牛的条件,歇晌就把牛牵回家喂饱了再交给云秋老汉使用。哪家农活紧干不过来,母亲总是靠上去伸手帮一把。村里一有红白事,事主家总有母亲跑前跑后忙碌的身影。有乞丐上门,母亲总要送过去一碗热饭一个热馍,即使自家不够吃也是那样,她说:“咱也不差那碗吃食,行善积德会有好报。”母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都不容易”。她就是这样宅心仁厚,热心帮助他人,以言传身教教育我们姊弟几个要做有爱心、助人为乐的人。
云秋|「青未了」宋聚新:坚强的母亲
文章插图
母亲是刚正不阿的。母亲对生活那么乐观而坚强,对别人那么热情而宽厚,对世间的不平却从不留情,即使面对权势也从不低头。母亲抓小偷的故事过去三十年了,至今仍被村里人津津乐道。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夏季的一天,母亲去集镇赶集,她在人山人海的集市上,突然发现一个“黄卷毛”青年用“二指弹”从一个老农身后夹出了他裤兜里的钱包!母亲虽说当时近天命之年,可长期田间劳作练就了一副好身板,仍然身手不凡,眼疾手快,健步上前抓住了贼娃子的手,把他揪到了巡逻的派出所民警面前……之后母亲见义勇为事迹在乡里广播宣传了好几天。母亲在大义面前挺身而出,在自家的根本利益受到侵犯的时候也敢于说“不”。我家除了那处前面提到的母亲盖了房子的宅基,还有一处空闲宅基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被生产队分给另一户。我们兄弟三个,按队里规定还能分到一处宅基。那天晚上父亲从生产队开完会兴冲冲回到家,告诉母亲:“支书说把那处别家占着的宅基分给咱!”母亲一听就火了:“人家盖上房子住着呢,猴年马月才能搬走?人家不搬咱也不能撵人家呀!”父亲一听母亲说的在理,那股高兴劲顿时飞到九霄云外,人像霜打的茄子焉了。母亲拔腿急火火奔到支书家,支书一家已经睡下了,听到母亲“砰砰砰”急切切的敲门声,隔着窗户喊:“有事明天再说行吗?”母亲斩钉截铁地说:“不行,今天就得说清楚!”支书只好爬起来召集村干部开会,敲定了重新分给我家一处宅基地。现在过去三十多年了,那户还没搬,稳稳地住着,如果不是母亲据理力争,她的儿子们结婚成家连个立足的地方都没有,好悬啊。想及此,我从心底佩服母亲的远见卓识、大胆泼辣,敢作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