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书话】
作者:郝春文(首都师范大学燕京人文讲席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名誉会长)
近日,我的《蒙尘千年的敦煌宝藏》一书,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本旨在向读者普及“敦煌遗书”概况、内容及价值的“小书”。然而,体量虽小,也是多年研究所得。从普及传统文化的视角来看,似乎也有说道的理由。于是应邀撰文,写一点自己的心得。
文章插图
敦煌壁画 图片选自《蒙尘千年的敦煌宝藏》
文章插图
《蒙尘千年的敦煌宝藏》郝春文 著 甘肃教育出版社 图片选自《蒙尘千年的敦煌宝藏》
文章插图
俄藏未展开的卷轴装敦煌遗书 图片选自《蒙尘千年的敦煌宝藏》
文章插图
《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赐沙州刺史能昌仁赦》 图片选自《蒙尘千年的敦煌宝藏》
文章插图
月牙泉 王玫 摄 图片选自《蒙尘千年的敦煌宝藏》
敦煌遗书,非真的“遗书”
书名中的“敦煌宝藏”,指的是敦煌遗书。这遗书,并非指死者临死前留下的书信,而是敦煌古代先民留下来的经卷和文书。
1900年6月22日(农历五月二十六日),道士王园禄在敦煌莫高窟第16窟甬道北壁偶然发现了一个复洞(现编号为第17窟),洞内重重叠叠堆满了从十六国到北宋时期的经卷和文书。这批总数在7万件以上的古代文献被后人称为“敦煌遗书”。
由于莫高窟是开凿在鸣沙山的断崖上,所以保存敦煌遗书的洞窟又被称作敦煌石室或石室。因为敦煌遗书的主体是手写的佛经,所以早期人们把敦煌遗书称为“石室写经”,并把保存敦煌遗书的洞窟称为“藏经洞”。此外,敦煌遗书还被称为“敦煌文献”“敦煌写本”“敦煌文书”“敦煌卷子”等。
“蒙尘千年”,是带有文学色彩的表述,而敦煌藏经洞的性质、封闭的时间和原因也确实是学术界的未解之谜,难免让人产生各种想象。由于没有发现当事人或后人的相关记录,所以有关敦煌藏经洞性质、封闭的时间和原因的各种说法,至今为止都是推测或假说。目前所知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年代最晚的写于公元1002年(宋咸平五年),所以人们推测敦煌藏经洞的封闭时间应该是其后不久的11世纪初。从11世纪初到1900年,敦煌遗书在藏经洞中埋藏了900多年,接近1000年。
而1900年,我国正处在清王朝末期。西方列强公然派遣八国联军侵入我国,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忙于奔跑逃命的清廷最高统治者无法得知西北边陲发现藏经洞的消息。加之当时甘肃、敦煌地方官员大多昏聩无知,遂使这一宝藏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曾先后遭到英、法、日、俄等国“探险”队的劫掠,致使敦煌遗书流散于世界各地。
目前总数达7万多件的敦煌遗书分散收藏在欧、亚、美洲的9个国家的80多个博物馆、图书馆、文化机构以及一些私人手中。其中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16578号)、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约17000号)、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约7000号)和俄罗斯联邦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收藏约17700号)是四大主要藏家。敦煌遗书的流散,是我国近代学术文化的重大损失,成为我国近代学术的伤心史,至今令人难以释怀!
“石室写经”,涵括各族文献
敦煌遗书的文本形态多数为手写文本,也有少量雕版印刷文本和拓本。
在古代,印刷术发明与流行之前,文书和典籍在很长时间内是以写本的形态存在。在战国和秦汉时,主要是写在竹简和木简上。东汉时出现了用纸抄写的书籍,到了晋代,纸书完全取代了竹木简书和帛书。宋代以后,印刷术流行,印刷文本逐渐成为书籍和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取代了手写文本的地位。所以,就文字传播的方法和载体而言,大致从晋代至宋以前是手写纸本文本为主体的时代,宋以后至今是印刷文本为主体的时代。
敦煌遗书所处的时代正是在纸本手写文书典籍流行的时代,因而多数为手写文本。宋代以后书籍和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是印刷品,但宋代流行的雕版印刷至少在唐代已经发明了。可惜早期的雕版印刷品大多没有保存下来。所幸,敦煌遗书中保存了数十件雕版印刷品,就成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印刷品的一部分。其中最著名的《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现收藏在英国国家图书馆。
- 中国佛教|中国汉传佛教八大派之一三论宗祖庭,曾列入关中八景,西安草堂寺
- 手造|发现别样山东?走近山东手造⑩|心驭银针彩线 手下万千风华
- 中国曲艺家协会|春天悄悄走近~
- 非遗|走近景德镇非遗传承人:传统艺术融入现代生活
- 纪录片|你去过叶尔羌河吗?跟随上海“文化润疆”重点项目走近这个美丽的地方吧
- 戏曲|系列演出带你走近“戏曲之师”“百戏之祖”
- 民歌|聆听历史的声音 走近瑶族民歌守护者
- 佛教|2017年,定慧寺将高僧遗体捐赠国家,体检现场显示:大脑还在
- 记者|中外记者探新馆 走近“中华瑰宝”
- 中华瑰宝|中外记者探新馆 走近“中华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