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韵,文化悠长;服饰之好,丝路回响。服的内涵、饰的气韵,也是通向文明深处的途径之一。
1月25日,“云想衣裳——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特展”在成都博物馆启幕,将古丝路之上盛大磅礴的服饰文化、繁盛精致的衣冠王国和浸润着千年文化自信的人文历史图景一一呈现。
珍品汇聚
穿越千年“衣冠王国”
内蒙古地区出土的龙形金项饰、镶宝石金冠饰,宁夏盐池出土的金方奇等实证了外来文化与中原服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甘肃高台县出土的采桑丝帛画像砖,真实描摹了魏晋时期西域当地纺织生产工艺,展现了中原纺织技术在丝路沿线的传播......“云想衣裳——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特展”通过对丝绸之路沿线服饰文化发展、变迁的解读,探讨中国传统服饰在民族融合中的不断发展,彰显中华民族作为“衣冠王国”的艺术成就。
文章插图
内蒙古博物院的龙形金项饰。杨勇供图
文章插图
内蒙古博物院的镶宝石金冠饰。杨勇供图
文章插图
高台县博物馆的采桑图画像砖。杨勇供图
文章插图
高台县博物馆的采帛机丝束图画像砖。杨勇供图
文章插图
高台县博物馆的剪布图画像砖。杨勇供图
本次展览集中了成都地区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和丝路沿线文博单位,既有省级大馆的经典馆藏,亦整合了多家之前较少进入大众视线的地方中小型博物馆的精品文物。对于这种合作模式,策展人表示,这不仅满足了成博作为策展方,集合更多文物、集中力量呈现好展览的需求,也促了地方博物馆的馆藏资源交流,让其馆藏精美文物得到充分展现;同时还可满足观众看新展、看好展的观展需求,领略不同地区精美文物的风采,实现互利互荣、多方共赢。
“服”传古今
重返丝路衣冠盛世
古往今来,服饰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脉。据介绍,本次展览以“一带一路”“民族融合”“技术与文化交流”等为主题思想,通过“丝路初开与汉锦西传”“民族服饰的融合发展”“织造技术与样式革新”等主题,表现丝绸之路上的多源头服饰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轨迹,勾勒出一幅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延绵不断、欣欣向荣的绚丽画卷。
嫘祖始蚕、蚕丛教民养蚕、蚕神马头娘……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古代先民就已将野生桑蚕驯化为家蚕,随之发明了缫丝、丝织技术,建立起原始丝织业。
到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汉代服饰制度随之建立。从冠服到发饰,从丝锦到纹纱,具有汉文化特色的服饰体系逐渐形成,于泱泱汉风中开启了一段美的历程。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年间的丝织品,轻薄而透明,外观有明显方孔的平纹组织,体现了汉代大一统盛世之下中国服饰文化的飞速前进。
文章插图
湖南省博物馆的印金银火焰纹纱。杨勇供图
文章插图
湖南省博物馆的黄褐色对鸟菱纹绮地“乘云绣”,以绮为绣地,织纹和绣纹交相辉映,图案中几何纹、动植物纹交替分布,尤显华贵。桃形花纹和云纹,遣策称之“乘云绣”,寓意“凤鸟乘云”。杨勇供图
南北朝时期,以成都为起点的北方丝绸之路河南道十分兴盛。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服饰文化在丝绸之路上争奇斗艳,构成了多元文化融合的主旋律。
这一时期,吐谷浑、龟兹、大秦等西域古国,鲜卑、羌、氐等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各民族间的服饰特点交融贯通,形成了恣意洒脱、不事雕琢的独特服饰风尚。同时,在服饰文化大融合、丝绸之路繁荣发展这一阶段,西域已开始在当地生产丝织品,纹样融合中西方文化特色,带有独特的异域风情。
文章插图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前秦紫缬襦,扎染缬点呈方形,均匀平铺,错落有序;袖口宽博,腰身阔落。如此大面料的绞缬衣十分难得,身着其衣,尽带仙气飘逸之感。杨勇供图
- 专家们|殷墟大墓曾出土一个鼍鼓,古人制鼓为何不去甲片,让人至今想不通
- 画家|沈明《九曲溪雪月幻想》附跋文
- 蔗糖|云朵酸奶蛋糕
- 筋斗云|孙悟空为何打死六个凡人?把他们的名字连一起,你会发现一个秘密
- 面糊|奶香玉米饼
- 金针菇|减重翡翠白玉汤
- 金沙遗址博物馆|点亮希望,传递梦想 成都大运会火种交接欢迎仪式圆满举行
- 云松村|一步一景,村庄变得更美
- 高等院校|云南印发意见 支持高校设立非遗专业
- 刘云鹤|济南交警版24节气,与你共赏春夏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