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遗址|铺展十万年文明画卷(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陶寺遗址|铺展十万年文明画卷(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文章插图
丁村九龙洞遗址石片拼合组。
陶寺遗址|铺展十万年文明画卷(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文章插图
陶寺遗址出土彩绘龙盘。
陶寺遗址|铺展十万年文明画卷(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文章插图
西周霸国墓地出土铜鸟盉。
山西临汾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10万年前,汾河谷地的丁村人点燃人类早期文明火种;4000多年前,崇山脚下的陶寺建起宫殿和城市;2600年前,晋文公在这里成就霸业……
在风光旖旎的汾河畔,青松翠柏环绕间,以“日月相抱”为造型的临汾市博物馆尽显优雅大气。它的设计理念源于象征“日月同辉”的陶寺古观象台,2018年一开馆,便成为众多文博爱好者竞相打卡之地。
临汾市博物馆现藏文物15万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01件(套),尤以青铜器、陶瓷器、木版年画等最具特色。博物馆基本陈列“表里山河”包括“远古足迹”等4个展厅,从远古到明清,将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铺展开来。
追溯远古足迹
“远古足迹”展厅通过对丁村遗址、柿子滩遗址、枣园遗址等考古成果的深入解读,展示了早期智人在临汾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丁村遗址位于襄汾县城南5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周口店以外发现的首个大型旧石器时代遗址。1954年秋,由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裴文中、贾兰坡率领的考古队,在汾河畔的厚厚砂层中发现了3枚智人牙齿化石、28种动物化石和2000多件10万年前的石器工具,填补了中国历史上早期智人和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空白。
“这是3枚丁村人牙齿化石的复制品。这些牙齿呈铲状,铲状牙齿正是黄种人的特征。”临汾市博物馆陈列展览部负责人梁军介绍,丁村人的化石非常少,但对于了解中国古人类的连续演化进程非常重要。丁村人属于早期智人阶段,上承北京人,下启山顶洞人,处于向现代人进化的关键阶段。
3组展柜中分别展示了丁村文化早中晚期的石器。早中期比较典型的是石片、三棱大尖状器、石球、刮削器等,晚期出现了融入以燧石为主的精细原料制作的细石器制品。梁军介绍,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石料更加优质,器形更加规整,类型更加丰富,以细石叶工艺为特征的细石器产品占据主流地位。
吉县柿子滩遗址是距今2万-1万年间面积较大、堆积较厚、内涵较丰富的一处原地埋藏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展厅里有一组柿子滩遗址出土的石磨盘和石磨棒,表面磨蚀程度较高,残留物和使用痕迹表明,它们兼具食物加工、装饰品磨制和颜料研磨等功能,其中加工野生谷物的痕迹,透出农业生产的曙光。
枣园文化距今7000-6400年,是目前山西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枣园遗址的陶钵、陶盆和房屋基址图、房屋模型等,显示当时的人们已经过上农业定居生活。
解读陶寺文化
在第二展厅入口处,一件彩绘龙盘引人驻足。它出土于襄汾县陶寺遗址,质地为灰陶,盘内用红、白两色绘出团龙,红色表现龙头和盘曲的龙身,白色表现鳞片,口中还吐出枝杈状芯子。
“陶寺遗址的早期王级大墓共出土4件彩绘龙盘,这是其中1件,也是我们的镇馆之宝。”梁军介绍,陶寺龙盘很可能是当时人们祈雨或祈求丰收时使用的礼器,是神权与王权结合的产物,也是华夏民族“龙的传人”的代表。
陶寺位于今山西省南部临汾平原,东临汾河,背靠崇山。4000多年前,这里土壤肥沃、水源充沛,适合农耕。展厅有一组三层立体沙盘,结合数字三维技术,展示了陶寺遗址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演进过程。
陶寺文化早期已开始筑城。到了中期,城址迅速扩张,宫殿区、仓储区、墓葬区等功能区一应俱全。陶寺文化晚期,功能区废弃,城墙毁坏,陶寺遗址成为一般性的聚落。“陶寺遗址存在明显的等级分化和社会分工,表现出早期都城的雏形。”梁军说。
一个大型3D裸眼沉浸平台前,很多观众在排队体验。这是模拟的陶寺古观象台,站在观测点,或扶摇直上,或盘旋山谷,仿佛身临其境体验四季交替、时光流转。“2003年发现的陶寺古观象台集观象、授时、祭祀于一体,印证了《尚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记载。”梁军说。
展柜里,朱书扁壶(复制品)和朱书扁壶残片吸引了采访人员的目光。1984年陶寺遗址出土有朱书文字的陶扁壶,引起学界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将扁壶上的朱书释为“文尧”二字。2006年,陶寺宫殿区晚期基址又出土朱书扁壶残片,作为考古领队的何努认为,残片内侧朱书为“尧”字的下半部,尽管残缺,但仍能看出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