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白虎集|「虎风虎韵齐鲁行」汲海专栏 | 乾隆年间( 二 )


印象白虎集|「虎风虎韵齐鲁行」汲海专栏 | 乾隆年间
文章插图
(四)
我儿时的记忆,白虎老集紧靠现在的百亩大藕坑,有东西两条交叉街道,东西大街一直延伸至藕坑东边沿。七、八十年代供销社的门市就座在东西大街东段路北,有烟酒糖茶生活门市、五金门市、生产门市。屋门一律红漆木门,铁网窗户,配着营业员高扬的脸,显示了那个年代的国家形象。附近的村民,周围十几里的社员,到这里购买他们所需的生活、劳动用品:油、盐、酱、醋,锅、碗、瓢、盆,毛巾、铁铲···东西街与南北街的十字口,东北角处,有一露天茶水坊,一个拉风箱的小伙子光着膀子,肩上搭一毛巾,被煤烟熏黑的脸上淌满了汗珠,两手抱住一个大风箱把不停地抽拉。灶台上一溜几个浑身浸满煤灰的黑铁壶吱吱冒着热气,一边的青石板上放着灌满开水的暖壶。赶集的人们转悠了一上午,渴了,坐下喝上一碗开水,从身上摸出一分钱递给卖水老汉,摘下头上的草帽忽闪忽闪的扇着。紧挨茶坊的东面支起一口羊肉汤锅,锅下劈柴火苗正旺,锅里羊汤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大块羊肉在锅里翻滚,白花花的羊油漂浮其上。卖羊汤的师傅从锅里捞出一串羊油放在案板上,和煮熟的红辣椒混在一起剁稀碎,供喝羊汤的客人放一点到碗里调味喝汤。烧饼炉子就支在汤锅一侧,一位微胖的中年妇女很麻利的把沾了芝麻的的饼子贴在炉膛内壁上,又用夹子把烤的金黄的烧饼取出来放至木案上。赶集的农人,上午头,坐在摊上花三毛钱喝一碗养肉汤,吃上几个烧饼,幸福极了。
南北街北段路东,是几家个人经营的店铺。铁匠铺整日叮叮当当发出震耳的响声,理发店的门前站满了待理发的男男女女,裁缝铺门口的老板娘在明处为做衣服的大姑娘小媳妇量着尺寸。这些店铺的门窗褐成黄白色,斑驳脱皮,与供销社红漆门窗鲜明比照,彰显着寒酸与贫贱。
沿着东西大街往东走至到头,路北,就是白虎集的文化中心——白虎戏院。戏院四围有土墙圈起,一人多高,上面种满刺锅柄,令人不敢轻翻,否则,满身是刺,手心火火辣辣。戏台规模不算大,座东朝西,台上四个圆柱,红漆漆身,支撑着上面的梁架,金字型屋顶,蓝瓦覆盖,倒也气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舞台只上演革命样板戏,但每次演出,还是人山人海。夜晚,院子里台子上,汽灯高挂,演员唱腔婉转优美。此处成为附近村民的文化圣地,精神家园。
大藕坑紧靠集市的西边,有五百多亩,号称“五倾四”。此处本是村居,不知何因,有年地质下陷,且愈来愈甚,房墙现裂纹。于是人们纷纷搬出此地到附近高处建房,村民又反过来从此处取土垫地基,垒墙。日久,便呈大坑现象。既有自然下陷,又间人工取土,两因素而成。大坑四面搬出去的村落称东、西、南、北头,村民引来黄河之水,种植莲藕,经年日久,大藕坑成为白虎集的一块响亮的名片,和此集的白虎传说、千佛寺院联袂成趣,响彻曹州西北,满誉鲁西南大地。夏天临至,立于荷塘边处,微风习习,坑塘中荷叶轻摇,宛如少女的裙褶舞动;荷花嫩绽,亭亭玉立,含笑若刚出浴的仙女。偶尔,几只青蛙跳到荷叶上,溅起一朵朵水花落入玉盘,滚来滚去,美妙至极。每年 冬季,周围村民在大坑中间的长堤上架起柴油机,倒腾着向一边抽水,水干后逮鱼挖藕。这是丰收的季节,鱼在翻坑扑腾,人们忙着捕捞,个个眉眼欢喜。曾有一年,村民们捕到一条百多斤大鱼,装在地排车上前露鱼头,后显鱼尾,四邻八村人闻声而至,啧啧称奇,县畜牧局还委派专人考察此事。接着是挖藕,穿上雨鞋,用铁锨一点一点挖淤泥,人在泥水里折腾,极是劳苦。冻得通红的手,从泥水里捞上雪白藕节时,便满心欢喜,劳累皆忘。藕,极是有营养的绿色茎块食物,炒、炸、蒸、炖都可入食,也可凉拌。据说藕能散淤、通脾,还有止咳的功效,肺结核病人最宜食用。
千佛寺就坐落在大坑的北面。出生在白虎集村的菏泽书画名家郑可实先生,对此有研究记载:菏泽西北四十里,古老村镇白虎集,此地历史悠久,风光旖旎,虎踞龙盘,人杰地灵。中有千亩荷塘,吮吸黄河之水,周围造万户村落,采撷沃土之实。集北有数亩佛教圣地遗址,名千佛阁,盛于明清,毁于战乱,期间几易其名。明万历年间呈历史之最,占地百亩,佛、儒、道三教集汇于此。巍峨大殿布列中央,钟鼓二楼坐拥前后,东西廊坊绵延左右,终日烟火鼎盛,游客如云。今我白虎居民,竭力复兴一方文化圣土,欲重现昔日千佛盛景。仰仗政府支持,千佛阁文化理事会于乡里发起募捐,善人义士踊跃呼应,社会各界慷慨解囊,于荷塘北岸请千佛滴水观音一尊。菩萨左手持杨柳玉枝,右手握圣水宝瓶,赐福祉普度众生,洒甘露润泽四方。此举重开千佛阁佛教文化之门,上合天道,下顺民心,诚为白虎之盛事,翼求后昆,发扬光大,因以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