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最早出土于三星堆的琥珀,为何曾被误读成“虎魄”?|寅年招虎

封面新闻采访人员 曾洁
琥珀形状千奇百怪,表面常保留着当初树脂流动时产生的纹路,内部经常可见气泡及古老昆虫或植物碎屑。这种美丽的化石,在诸多文学、影视作品中都有出现。
现在一提起三星堆,大家会联想到青铜面具、金杖、青铜大立人等文物,你是否知道,我国目前考古发掘最早的琥珀制品出土于三星堆一号坑,是一枚心形琥珀坠饰。而这种美丽的装饰品,曾经被古人误读为“虎魄”。
李时珍|最早出土于三星堆的琥珀,为何曾被误读成“虎魄”?|寅年招虎
文章插图
三星堆出土的琥珀
最早的琥珀在三星堆
1986年7月18日,三星堆一号祭祀坑被发现,在坑口东南壁正中及东南壁东侧、西南壁南侧,各开有坑道与坑口垂直相通,坑内掩埋的器物有铜器、金器、玉器、琥珀、石器、陶器等共420件,另有骨器残片10件,象牙13枚,较完整的海贝62枚以及约3立方米左右的烧骨碎渣。
其中一枚琥珀坠饰引起考古人的注意,因为这是考古发掘中出现最早的琥珀制品。当年的发掘报告中是这样描述的:高5.1厘米,略呈心形,上端残缺,中有穿孔贯通,应是一件坠饰。“两面阴刻纹饰,一面为蝉背纹,一面为蝉腹纹。”
这里说的蝉背纹,与金沙心形金箔和人面纹玉璋纹饰相同。
三星堆遗址距今有5000-3000年历史,这一件心形琥珀坠饰的出土,至少可以说明,早在3000多年前,古蜀人已在使用琥珀做装饰了。
虎魄化作琥珀的传说
琥珀一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出现得较早。西汉思想家陆贾的《新语·道基篇》中,就有“琥珀珊瑚,翠羽珠玉,山生水藏,择地而居”的记载。在陆贾看来,琥珀与其他珍异同样是具有灵性之物。
不过,在汉晋时的其他文献中,琥珀多称为虎魄。如《汉书》:“封牛……珠玑、珊瑚、虎魄、壁流离。”《华阳国志》说:“张骞特以蒙险远,为孝武开缘边之地,宾沙越之国,致大宛之马,人南海之象……玳瑁、虎魄、水晶……殊方奇玩,盈于市朝。”
古人将琥珀称作“虎魄”,大概与民间“虎死,精魄入地化为石”的说法有关。
宋代四川人黄休复在《茅亭客话》中,收录了蜀地的许多奇闻趣事,其中有一则老虎魂魄入地化作琥珀的传说。相传都江堰一带经常受到老虎侵扰,勇猛的猎人李次口杀死了老虎。他绘声绘色描述打虎的场景,称老虎一旦被打死,其魂魄顺着眼睛渗于地中。若猎者能发现老虎死时头的位置,在黑夜里顺着虎头位置掘地3尺,就能挖出老虎魂魄凝聚成的宝石。
这种添油加醋的故事,让许多人信以为真,其中就包括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李时珍在修订《本草纲目》时写道:“虎死则精魄入地化为石,此物状似之,故谓之虎魄。俗文从玉,以其类玉也。”
不过,古人用“虎魄”来指代“琥珀”,除讹传的打虎故事群众基础深厚外,还源于古人对老虎这种百兽之王的崇拜。汉代民俗著作《风俗通义》,记载了汉代许多风俗和鬼神崇拜,其中提到老虎在古人心中是神奇力量的化身,人们对虎有着无可比拟的敬畏:“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
琥珀埋藏后变茯苓?
李时珍|最早出土于三星堆的琥珀,为何曾被误读成“虎魄”?|寅年招虎】古代没有化学成分分析手段,没有科普平台,人们对琥珀的形成和来源,存在诸多误读,经历一个逐渐修正的过程。
《后汉书·王符传》李贤注引三国时魏人张揖所撰《广雅》记载,长在地里的琥珀,旁边寸草不生,这其中就有附会谬误。
到南北朝齐梁时,擅长炼丹的医学家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集注》中明确提出:“琥珀,旧说是松脂沦入地,千年所化。”大体上接近事实了。
相比实践经验丰富的医家而言,古人博物之学中不乏道听途说,常常缺乏观察分析。尤其对埋在地下的文物,大多有脑洞大开的猜测,想象它们是什么神秘物质而来。
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咏琥珀》中,描写了一块包裹着蚊蚋的琥珀:“曾为老茯神,本是寒松液。蚊蚋落其中,千年犹可觌(dí)。”茯苓是一种中药材。古人认为,松脂承载松树不老精华,流入地下形成琥珀,琥珀经过千年埋藏后,变为茯苓。
苏轼的弟弟苏辙身体欠佳,对茯苓的保健功效深信不疑,特写了《服茯苓赋》,赞颂其“庶几可以固形养气延年而却老者”。苏轼得知此事,发挥了吃货的天性,特将茯苓和芝麻、白蜜一道做成糕点,坚信“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
对这一误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历史系教授于赓哲解释,古人认为琥珀在地下会转化为茯苓,实际上是因为茯苓常生长于松林,而琥珀常由松树脂形成,所以才有这样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