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申宽:文章写在大地,成果送到农家( 二 )

  呼伦贝尔紮兰屯市气候反常 , 降雨时多时少 , 农作物减产时有发生 。 当地农民杨富东种了50多亩玉米 , 陈申宽的帮助 , 使他的收入由人均1000元提高到人均5000元 。 “多亏有了陈老师 , 给我送来了免费的玉米种子和玉米专业肥 , 还亲自指导我种植 , 让我在反常之年喜获丰收 , 真是太感谢他了 。 ”杨福东说 。

  这样的感谢收到了多少 , 陈申宽已经记不清了 。 常年服务基层的陈申宽深刻地认识到 , 农村科技力量严重不足是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最突出矛盾 。 他经常说:“农业科研成果远离农民 , 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 只有加强农村基层的科技力量 , 把科技触角直接延伸到农村农户 ,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 。 ”

  2014年3月 , 陈申宽牵头成立了呼伦贝尔申宽生物技术研究所 , 2019年又联合呼伦贝尔市科技情报研究所 , 组织成立了呼伦贝尔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协会 。 从此 , 陈申宽频领研究所和协会的科研人员们上课堂、下基层、进田间、踏草原 , 针对农区、牧区、农牧结合区产业特点 , 选派不同专业类型的科技特派员入村开展有针对性的团队化服务 。

  “我们筛选出熟化的 , 能够落地的农业科技成果 ,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 , 做给农民看 , 带着农民干 , 领着农民赚 。 2019年 , 我们特派员工作组从苗木产业、大球盖菇生产两个产业做了尝试 , 收效很好 。 ”陈申宽介绍 。

  目前 , 陈申宽所带领的研究所和协会有14名科技特派员服务於紮兰屯市的17个村 , 有17名参加三区科技工作 , 服务於紮兰屯市、阿荣旗和鄂温克旗 , 推广新技术8项 , 培养技术骨干近百人 。

  紧扣需求 , 让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只有心里装着农民 , 才有明确的科研方向 。 ”自2010年以来 , 陈申宽先後承担了紮兰屯市南木乡大兴村、卧牛河镇富裕村、大河湾镇东升村、成吉思汗镇新站村、大河湾镇东升村等科技特派员工作 , 他带领团队成员深入到田间地头 , 开展科研攻关、技术指导和谘询服务 。

  同时 , 陈申宽开始编写调查日记 , 在实践中分析探索农牧业发展状况 , 了解认识农牧民生产实际 , 积累掌握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经验 , 并通过课题研究 , 解决实际问题 。

  2018—2019年 , 陈申宽团队先後承担了呼伦贝尔市“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山野菜资源驯化栽培技术研究”“牧草种质资源调查筛选研究”“黑木耳废弃物再利用技术研究”等课题 , 让科研成果在生产中得到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