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小年”与“请灶神”|青未了|| 灶王爷

文/马学民
鲁西南“小年”与“请灶神”|青未了|| 灶王爷
文章插图
前几天,陪省民俗专家到曹州木版年画知名收藏家李永良处参观,李老师送给我几张他刚刚雕版印刷的木版年画“灶君”,俗称“老灶爷”,三色套印,惟妙惟肖,又想起了儿时的“请灶神”来。
农历年一过腊八,村里人就开始忙年了,老人在撵着周边赶集的同时,总少不了一件大事“请灶神”。侯宝林、郭启儒的相声《请佛龛》说的就是这事,什么请啊,就是买,不花钱是不给的。
农村人上集“请灶神”是有讲究的,一般都是亲自去办,不能让邻居或外人捎带的,更不能让小孩子去代劳。拿钱“请灶神”不能说“买”而说“请”,这可能是老年人出于对“灶王爷”的恭敬和避讳吧。
我们这灶王爷年画的颜色一般有两类,带红色的和不带红色的,又称“红灶”和“绿灶”。“红灶”一般适合大多数家庭;“绿灶”又称“素灶”,多半用于家里老年人去世未过三周年的,这一点在鲁西南农村分的清清楚楚,倘若弄错,人家会说你不孝顺,笑话你不知道啥。
我记得上小学时跟着母亲,没少赶临濮集和白虎集“请灶神”,有时为了省“5分钱”,母亲和人家磨破嘴皮讨价还价后,便小心翼翼地把请来的“灶神”放在“八兜子”里?着,每买一样东西都挪挪,生怕压着或弄脏“灶神”。
我清楚地记得1983年“小年”集上,母亲卖了3袋子玉米给我买了一件“大氅”,说我已上五年级老大不小了,还没一件像样的衣服,又买了大肉、白菜、点心、蜡烛、鞭炮等。回到家才发现忘了“请灶神”和“老天爷”。母亲让我回去办这件大事,千叮咛万嘱咐别说“买”,还从家里找了两个“锅拍的”(一种用秫秸梃子纳制的用来摆放饺子等物品的器具),又找了两个小棍子,让我把集上请的“灶神”放在两个“锅拍的”中间,两端用绳子系上压紧,扛家来。目的是怕我弄烂或弄褶“灶神”。
我到李楼集上转一圈,在大隅首处看到几个手里拿着印的红红绿绿的“灶神”年画在买。
只见《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画面上人物众多,排列有序。最上面印着四个大字“一家之主”。八仙以对联形式分列两边。中间画面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为年历,两边摇钱树上串串金钱压弯了树枝,串钱在徐徐下落。摇钱树下放着金银珠宝爆满的聚宝盆,给人以无尽的期望与梦想。看护神面带微笑,仿佛在欢迎接钱收宝的人们。下半部分相对比较肃穆,张灶君端坐正中,两位夫人分座两边。灶君睁大双眼,观察着一家人的一举一动,左右随侍两神,分别手捧“善罐”“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总计后向玉皇上帝报告。下方左右为灶君佣人,手捧茶水伺候着,下方中间的狗和猫围着燃烧的火盆。
“买两张多少钱?”我问。
“小同学,对老灶爷、玉皇大帝要尊敬,不能说买,要说请,”一个老者回话。
“那,请一个老灶爷、一个老天爷多少钱?”我又问。
“不能说钱,小朋友,”老者回答。
“不说钱,那你送我两张呗!”
“那可不行,我发人家的一张都5毛了,”老者又说,“今天都二十三了,看快散集了,你如果请一天一灶,我搭给你一个财神爷,不要钱!”
我心里哈哈笑了,付给他一元二角钱“请”三张。
按照母亲的说法把“灶神”等三张木版年画压在两个“锅拍的”之间扛着,花了一毛钱买了一只糖葫芦,一蹦一跳回家了。
三里的土路,没用半个小时就到家了。母亲帮我结下“锅拍的”,发现里面什么也没有,问我怎么回事?我惊讶万分,“灶神爷”让我背哪里去了!我解释一次又一次,说可能是路上丢了,母亲坚决不信,因为好像她看到了我嘴边的糖葫芦“遗迹”。
正在烧火做晚饭的母亲埋怨我说,再过一会就要祭灶了,却没有“灶神”该怎么过啊?
喝汤时分,街坊二叔拿着一沓东西向我家走来,说是在路上拾到了我丢的“灶神”。真是不巧不成书啊!
几十年过去了,一到 “小年”,我都会想起这件事,常常提醒自己凡是做事要稳稳当当,不能毛手毛脚。
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相传灶王的名称在战国时就已出现了。儿时"景" 年下是从"景"祭灶开始的。
鲁西南“小年”与“请灶神”|青未了|| 灶王爷
文章插图
今天看来,我盼望祭灶的缘由,不仅仅是因为那天晚上能吃上一块甜掉牙的祭灶糖,更重要的是,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一旦过了祭灶,我们都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望年的到来,什么也不图,关键是能吃上心仪的好东西、穿上新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