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城风流|青未了|散文《所城风流》( 二 )


夏天,在胡同的旷地老梧桐树下纳凉,用葫芦花引来葫芦蜂。最快活,最过瘾的莫过于站在马家熟肉馆后院墙下,使劲吸鼻子闻烧烤羊肉的香味,看窦宝宏练吞铁蛋子、鼓铁索链子,在新世界楼顶看拉洋片的。
那时,每晚可见绕飞的蝙蝠,衬着漫天晚霞,想来该是当时很美的夜景。
如今,有好多年没有看蝙蝠了。
说这些童年旧事,绝对没别的嘛意思,无非是觉得看着一处处老街旧巷,像月份牌样的一张一张被撕掉,所城渐渐缩小,所城渐渐变矮,深居高楼大厦中好似井底之蛙,心中不忍,那怀旧之情油然而生,觉得这些老城旧物若能留些现在,一定也很美的,我想它是一种文化,烟台特有的地域文化。
说了半天老街所城,自然不能不说些与老街所城生息相连的所城老人,沉积在他们身上的是所城过去的生活。
这其中最让我想说的是所城西门外文化市场那些卖古玩旧书的老人,他们大都是所城刘张付安家族的后人,自小就吃古玩行,渐而就吃出行家里手。
解放后,他们就成了店员,有的进了博物馆,有的进了古物店,有的进了新华书店。单说那些书店的店员吧,别瞧不起只是个卖书的,可其中不乏饱学之士。而且这些人待人接物和善热情,不怕麻烦,你要买书,他们前前后后跟你跑,给你介绍书中的内容;如果只是闲逛,没有想买书的意思,也可以奉上一杯茶,坐在堂前说古论今,那感觉如同老朋友。
如今,这些老人都从单位上退休回家了,可是他们当中的些人又操起了旧业,又去所城西门外的古旧文化市场摆地摊卖古玩旧书。
这几年逛古旧文化市场的人多,是珍重这里的东西富有历史彩色。我就是古旧文化市场淘友的一员,我恋恋的是这里的旧书。这里的旧书品种多,我把它当成了图书馆,尽情地在寻找我喜欢的书,常常能意外得到宝贝。我恋恋这里还有一个原因是这里的书价便宜,花个一块八毛钱就可淘到如意的书,虽然饱经风霜,留有岁月印痕,但是,这些书起码没有误导人的错别字,读起来有一种文化清香沁人心脾。于是,我几乎是每个星期天都光临文化市场,必然买一大包书。
烟台的小吃大都是从所城传出去的。
这些小吃,经过多年的打造,已经成为地方的品牌。
我小时候最乐意喝王老三傻汤。王老三傻汤店在所城东门外,一间不太大的铺子,摆了几张小方桌,围几把小方凳,一方土灶台架着十二印大铁锅,热气腾腾地煮着羊头羊架,一口大瓷缸埋半截地下,里面装满煮好的傻汤,随来随喝。
门外挑悬着蓝色的布幌子。
傻汤实际上是回族人的一种常见的吃食,只不过王老三巧做罢了。这几年王老三傻汤遍地开花,人也不知道哪儿是正宗的。
有一天,所城东门外的老店又开业了,我冲冲而去,久违了,要了一碗傻汤,急火火就是一口,差一点儿就吐出来,味儿不那么地道,而且傻汤里撒上了胡椒面,这是大忌,王老三傻汤是不用胡椒面调口味的。
难道这也是改革?我望着生意红火的老店在想。
所东门外这老店小时候我常跟父亲来过,那傻汤的口味至今还回味无穷,傻汤的传人也曾相识,曾经还专为傻汤写过小文章,这傻汤的口味是不会马虎的。
我看柜台有一个有些姿色的半老徐娘,问起与王老三的关系,她答的痛快,一家子!我看她一眼眶子白眼,再多问就是自讨没趣,赶紧交了钱走人。
不说此店真伪,王老三在所城切实是个人物。
王老三算不得老所城人,三四岁时他爹王罗锅一担挑子从临沂挑进所城。
王罗锅先是挑着担子卖傻汤,在所城串街走巷,晚半晌就在丹桂戏园子门前候客人。
后来,手里有了点钱,就在所城东门外盘了一间小门脸,开起了王老三傻汤店,自此就干出了名堂,王老三傻汤也成了所城地方名吃。王老三傻汤店就开遍烟台,问一问,店店都与王老三有关系,可就是找不到个正宗的傻汤来。怕是这些店主连王老三是甚都不知道吧?
前几年,中央电视台马静华导演拍电视艺术片《老街所城》,我和他一起采访过所城老人,他们讲所城的大街只两条,胡同却如网,我有感而发,就在电视片中加上一首歌,歌词是这样:
老街所城
故事无穷
大街只两条
胡同三百六
四合院唱出了生旦净墨丑
梧桐树念打着星星和日头……
真得是这样,四合院在所城人的生活里是普通的,就像海边随便就能拾着的贝壳。
然而,所城的四合院里又有许多的过去。看似乎平常的四合院,说起来就是一段历史,住在这里解闷又长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