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季|全年演出同比增长81.4%,后疫情时代申城舞台如何逆袭?

在全球舞台都因疫情影响陷入停摆或低谷的当下,申城舞台却凭借严谨有序的防疫抗疫措施,让演出有条不紊地进行。2021年,上海18家市级国有文艺院团积极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完成全年演出6865场,同比增长81.4%,演出收入3.28亿元,同比增长75.4%,比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8.25%的佳绩。
演出季|全年演出同比增长81.4%,后疫情时代申城舞台如何逆袭?
文章插图
图说: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郭新洋 摄
今日下午,2021年度市级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考核在中华艺术宫举行。 考核采用“自己说、同行评、专家点、评委议”的模式,围绕创作、演出、管理三大考核指标体系,盘点市级国有文艺院团年度工作。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市级国有文艺院团推出一批精品力作。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坚持“以演出为中心环节”,主动承担起上海演艺市场的主力军责任,加快推进亚洲演艺之都建设,持续擦亮“上海文化”品牌,助力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
展实力:建党百年 创演不断
建党百年,上海共有11部作品入选文旅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其中,交响乐《红旗颂》、沪剧《敦煌女儿》、杂技剧《战上海》、话剧《商鞅》、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芭蕾舞剧《白毛女》等6部大型作品已完成舞台验收;短篇弹词《手机又响了》、群舞《我们的田野》、二胡与钢琴《第五二胡狂想曲——赞歌》、交响乐《白求恩在晋察冀》、京剧《解放日》等5部小型作品已完成创作。
演出季|全年演出同比增长81.4%,后疫情时代申城舞台如何逆袭?
文章插图
图说:《红旗颂》 郭新洋 摄
在本市两批“建党百年”“全面小康”重点文艺创作项目中,舞台艺术项目共计20部,多部作品入选国家年度重要展演,创作演出能级持续提升。民乐作品《共饮江河水》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圆梦奖最佳剧目奖”,昆剧《自有后来人》参演第八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京剧《红色特工》《换人间》参演第九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歌剧《晨钟》参演第四届中国歌剧节。
“建党百年”展演活动收官。各市级国有文艺院团共有5部作品入选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永不消逝的电波》《战上海》赴京演出后,获热烈反响;《山海情深》《红旗颂》展演期间邀请在沪外国主播观摩演出,采访演职人员,协助制作短视频进行国际推广,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上海故事。
各院团积极盘活家底,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经典剧目展演季”,推出12台上海出品红色经典保留剧目,共计演出23场,以经典重述的方式唱响“四个讴歌”,让红色经典作品焕发时代生命力。
演出季|全年演出同比增长81.4%,后疫情时代申城舞台如何逆袭?
文章插图
图说:《战上海》 郭新洋 摄
强品牌:做大演艺“源头”“码头”
推动“演艺大世界”建设提质增效, 进一步做强上海演艺“源头”“码头”作用。
2021年,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和各市级国有文艺院团坚持“以演出为中心环节”,将优质演出资源向演艺大世界核心示范区集聚。全年完成演艺大世界区域内演出1723场,同比翻番,较2019年增长10.07%。上海大剧院、美琪大戏院等演艺大世界区域内11家国有专业剧场全年演出2764场,引进国内优秀剧目328部,演出1284场、首演剧目32部,“亚洲演艺之都”首演首发重镇地位基本确立。
三中心、各市级院团全力打响驻场演出品牌。把驻场演出作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助力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自2021年5月起,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越剧《红楼梦》、杂技《时空之旅2》等全新驻场演出项目陆续推出。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驻演开票首日票房过百万,首周上座率达98%,半年内完成84场演出,票房达3452万。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充分发挥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优势,将民族音乐与优秀历史建筑有机融合,用新技术为传统民乐赋能,打造上海文旅新地标。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推出“京昆群英会”演出季,打响“看京昆到天蟾”的演出品牌,上海交响乐团进一步优化演出季内容,培养观众每周末在“馄饨皮音乐厅”听交响乐的习惯。
演出季|全年演出同比增长81.4%,后疫情时代申城舞台如何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