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突然腹痛,要小心死亡率很高的——“缺血性肠病”( 二 )


晚期 , 尤其是慢性者可见结节性病变、皱襞增厚 。
2、腹部钡餐透视或拍片:
对于急性期肠穿孔、慢性期肠狭窄意义较大 。
3、腹部CT、彩色多普勒超声:
该检查有一定临床价值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虽然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 , 并且可降低病死率 , 但要求条件较高 , 广泛使用受到限制 。
本病应与炎症性肠病、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胰腺炎、结肠癌等疾病相鉴别 。
治疗由于缺血性肠病的死亡率较高 , 因此及时就诊十分重要 。 缺血性肠病的主要治疗办法有以下几种 。
1、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可通过禁食、静脉高营养等方式使肠道充分休息 , 并给予广谱抗生素 , 可以通过检测尿量、中心静脉压来观察补液程度 。
2、适时采用扩血管药物——可以逆转反应性动脉痉挛 , 常用罂粟碱 , 也可通过受累的血管灌注罂粟碱 , 这是除了切除肠管外治疗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的唯一方法 。
3、血管造影灌注溶栓剂——是某些栓子型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的救命措施 。 出血是主要的并发症 。 溶栓剂应慎用 , 不可在有腹膜炎或肠道坏死时使用 。
4、手术治疗——对动脉栓塞的效果较好 , 而动脉血栓形成和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手术后的病死率仍很高 , 手术的目的是证实肠系膜缺血的诊断、评价肠道的存活能力、清除血管内斑块或栓子、切除坏死肠管及肠系膜 , 可能情况下完成血管再造术 。
缺血性肠病的预后不但与确诊早晚 , 处理是否得当、及时有关 , 更与病变性质、范围有关 。
由于动脉或静脉被栓子堵塞或血栓形成的病变 , 往往突然发病 , 病情凶险 , 进展迅速 , 死亡率高 。
一般缺血性结肠炎 , 如果不发生穿孔、坏死 , 则多为自限性 , 可望恢复正常 , 但病变若仅侵犯右侧结肠 , 或左右侧同时受累 , 则预后差 。
老年人突然腹痛,要小心死亡率很高的——“缺血性肠病”文章插图
肠系膜动脉栓塞
小结缺血性肠病多发于老年人 , 腹痛为缺血性肠病突出表现 , 呈持续性钝痛 , 程度轻重不一;
可伴有恶心、嗳气、腹胀、腹泻;
慢性者表现为中上腹间歇性疼痛 , 进餐后10多分钟或半小时开始疼痛 , 每次持续1-2小时 , 不敢进食 。
也可因肠功能紊乱(如恶心、呕吐、嗳气、腹胀、腹泻)而误以为慢性胃炎、肠炎 。
有的表现为突然下腹痉挛性疼痛 , 里急后重(很想解大便 , 但又无法一泄为快) , 黑便或鲜血大便 , 发热 , 脉搏增快 , 左下腹及盆腔明显压痛 。
由于缺血性肠病总的发病率不高及早期诊断的困难性 , 常需要与克隆病、结肠肿瘤、机械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等相鉴别 , 容易造成误诊 。
由于急性坏死型缺血性肠病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 , 所以 , 及时准确的做出临床诊断对预后尤为重要 。
如果老年人 , 特别是伴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老年人 , 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 , 特别是吃饭后就腹痛 , 过一段时间缓解 , 要警惕缺血性肠病 , 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