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喜欢读书。
长大后,每到一地定居,便到图书馆办个借书证,然后利用空闲时间,到图书馆泡泡,或借书,或到阅览室翻阅杂志,享受那安静而快乐的时光。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被分配到了诸城市的某机关工作。只是那时尚没有撤县建市,还叫诸城县。
那时,没有网络,阅读纸媒是读书看报的唯一选择。
每到年底订阅报刊的时候,单位就会公费订上一堆报刊,供大家平时阅读。有的政策性强的大报,上级宣传部门还有硬性任务,列为必订报纸。
个人自费订阅的也很普遍。订阅目录,厚厚的一大本。我总是从头看到尾,仔细查找自己喜欢的读物。列出拟订目录后,骑上自行车,到街上的邮电局办理订阅手续。
订阅收据是手写的,一式多联,自己保存一联,另几联供邮递员投递使用。
除了订阅报刊,另外的读书场所就是书店和图书馆了。
当时,只有在县城有一家图书馆。不象现在,除公办的大型图书馆外,县城还有私人办的读书社,农村有宽敞的乡村书屋。
还清晰记得第一次到图书馆办借书证的情况。
由于不懂办理流程,不知道需要什么东西,便先去咨询一番。
图书馆位于和平街靠路边的一个平房院内。院子不大,北面的建筑是借阅室,南面则是办理借书证的地方。
办理借书证处的工作人员,先问了我的姓名、工作单位等信息,然后告诉我可以办理,并说需要一寸免冠照片,10元押金。
这程序,类似借阅资格审查,当时可能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办理。记得当时并没有身份证,也忘了用不用单位开介绍信。
问清楚之后,我便在工作不忙的某一天,去办理了借书证。
一个尺寸不大的小本本,通红的塑料皮,里面是几张内页,用于记载借书时间、书名、还书时间等信息。
有了借书证,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件很荣光的事情,专门拿去给未婚妻看,炫耀一下,意思是“看,咱有借书证了!”
借的第一本书,书名已记不得了。借的时候,是不能自己到库房的。先是查找摆在外面的卡片盒,再告诉窗口里面的工作人员,由工作人员到库房查找,把书拿出来,在借书证上登记好,最后把书和借书证从窗口递出来。
这样,业务熟的工作人员,可能10余分钟就办完了借阅手续;业务不熟的,或那本书查找费劲的,工作人员很长时间出不来,等借完书,往往要大约半小时。
那个小红本借书证,后来一直没退,当然押金也不要了。前几年整理杂物的时候还见到过,现在也不知放到哪里去了。
上面说的,是我在第一处图书馆借书的情况。
随着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图书馆的建设也在不断变化。
转瞬到了本世纪初。
某一天,我忽然发现路边竖起一块大牌子,上面醒目地写着图书馆大楼概况和施工单位的信息。我意识到,图书馆要建新址了。
上下班要经过施工现场,天天盼着大楼快点盖起来。几年的时间,那时感觉是如此慢长。
终于,在我调换单位的那一年,图书大楼竣工并开馆了。大楼的壮观与气派就不用说了,库房宽敞明亮,杂志阅
览室的杂志增加了许多,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增设了一间大会议室模样的阅读室。
在阅读室外,听不到里面一点声音。我原以为里面无人,推门而入,竟吓了一跳,里面座无虚席。
这么好的环境,优越的条件,办借书证是必须的。
这次,办理过程便捷多了。把身份证放在机器上,几分钟就办完了。也不需要实体照片了,因为所有信息,有身份证就识别了。当然,押金还是继续收的,100元,并不多。
这次我注意到了一个细节。过去的“借书证”,现在改为“阅读证”了。我想,这不单单是改了一个字,而是图书馆服务范围与内容的变迁。
待了些日子,图书馆临街的房子,门口的上方,有了“24小时图书馆”的字样。
利用星期天的时间,持阅读证去体验了一番。刷身份证进入,里面并无工作人员。在书架上找到自己心仪的书后,放到智能机上,一下子就办完了借阅手续。
这快捷的处理方式,对我们上了岁数的人来说,还真有点不适应的感觉。
去年,随女儿来到青岛西海岸新区居住,又想起图书馆,想到办借书证。
来到图书馆,把身份证插进机器里,不用1分钟,工作人员就给办好了。
我问:“借书证”呢?
可能见我上了岁数,给我办证的年轻姑娘对我说的格外仔细:“身份证就是借书证,不用专门的借书证了。”
怕我还弄不明白,又说“在青岛市的各图书馆,通借通还。哪里方便您就在哪里借阅还书。”
- 春天|春山如笑人欣欣——美术经典中的春天
- 宫乐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谈丨漫谈文物中的饮食文化:从钟鸣鼎食到人间烟火
- 多元性|东西问丨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三)之五:李大龙:如何理解中华文化中的“华夷之辨”与多元性?
- 小蛮腰|3种行家眼中的“一眼假”茶,无异于喝脏水,还有不少茶客不知道
- 永定河|石景山将建净德寺遗址公园,市民家门口就能欣赏“花海中的遗址”
- 陈小华|送别!一代传奇离世,曾留下许多老广州心中的经典…
- 弼马温|《西游记》中的诗词
- 永定河|石景山将建净德寺遗址公园,邀市民体验“花海中的遗址”
- 石景山将建净德寺遗址公园,邀市民体验“花海中的遗址”
- 丁元英|丁元英为何从不与人计较,看了3遍《天道》,我才明白其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