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广东省博物馆创新手段活化文物――从馆舍走向大众( 二 )


早在2018年,该馆就率先推出文创蛋糕,一举成为爆款。其中一款文创馆型的“粤藏”蛋糕,连名字都带着明显的历史厚重感,凹凸有致的“藏”字,不仅是广东省博物馆的同款造型,也是广东省博物馆的LOGO。有网友调侃说:“不愧是我大吃货省,别人出的文创都是实物,粤博都是食物。”
如何通过文创产品赋予文物崭新的生命,赋予文化承载的新形态,一直是文物工作者思考的问题。近年来,广东省博物馆从单纯拟态的纪念品,到融入设计元素的精美物件,再到功能性日用品、美食,打破了文物“可望而不可及”的属性,使文化成为有形可塑、有味可品的产品。
转起来
“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我们的文物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三地都有藏品,可以策划不同系列的展览。在活动中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丰富湾区的文化内涵,这对提升湾区的文化软实力、强化地域文化认同是有积极影响的。”肖海明说。
广东省博物馆正在筹划成立“粤港澳流动博物馆”平台,届时大湾区内部人文交流将更加丰富和活跃。
2012年以来,广东省博物馆依托粤港澳三地达成的文化交流合作机制,牵手香港艺术馆、香港历史博物馆、澳门博物馆,每3年左右策划一个文物大展,先后推出“海上瓷路――粤港澳文物大展”“岭南印记――粤港澳考古成果展”“三城记――明清时期的粤港澳湾区与丝绸外销”展览,成为大湾区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
“文物通过展示交流,有助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肖海明说,让矗立的博物馆流动起来、跑起来、转起来,是广东省博物馆积极拓展文物对外交流平台,多渠道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抓手。2021年以来,由该馆策展的“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文化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举办,“意匠神雕――潮州木雕艺术展”在南宁博物馆迎客……
尽管从海外到国内都有粤博的足迹,但省内仍是其传播文化的重镇。目前,广东县区级博物馆日常运营最大的瓶颈之一是藏品数量、展陈条件等相对有限,“县区级博物馆既缺文物又少展览,如何发挥省级大馆规模、藏品和业务优势,帮助县区级博物馆突破瓶颈,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肖海明说,他们探索建设了“广东省流动博物馆”,让大量沉淀在各级博物馆中的精品、特色文物流动起来。
河源市博物馆副馆长袁伟强感慨地说:“借助流动博物馆平台往粤博送去我们本地特色的东西,对推广河源文化来说也是很好的。”而且现在一年可以通过流动博物馆引入差不多10个临时展览,大大丰富了馆内的日常展陈。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底,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全年共实施巡展231场次,累计参观人数超过200万人次。
“我们这种理念其实有点像加盟,共有138家博物馆,基本上覆盖了所有基层县级博物馆,有地级的,有私人博物馆,各馆将自己的特色展览放到平台上,哪个地方需要就可以点击,实现了菜单式流动展。”肖海明说,无论大馆、小馆的藏品、展览都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大馆的精品文物和展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够便捷地抵达基层,而县区级博物馆的那一两件“镇馆之宝”也有了更多露脸的机会,能更好地成为传播当地文化的载体。(经济日报采访人员 张建军)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