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脸宝宝”事件敲响消费警钟


“大脸宝宝”事件敲响消费警钟文章插图
图片来自微博视频 。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和秀菊
近日 , 某网络博主发布的一段婴儿使用抑菌霜后出现“大脸宝宝”的视频引发热议 。 视频称 , 给5个月大的孩子使用“抑菌霜”后出现了脸部肿大的现象 , 并伴有发育迟缓、多毛等症状 。 1月13日 , 云南申女士家不满一岁的女儿也因涂抹网红产品“婴亲霜”后 , 也出现了类似症状 , 给消费者敲响了警钟 。
幼小的婴儿 , 不仅没有得到精心的保护 , 反而屡屡成为受害者 , 这到底谁之过?
不良商家违背诚信经营 。 一般情况下 , “消”字号产品的许可认证审批由地方卫生健康部门执行 , 时间一般仅需1个月 , 检测指标主要为杀菌作用 。 而“国药准”字号由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审批 , 要经过一系列临床验证等方面的测试、验证 , 确保安全有效后方有机会获准上市 , 整个过程往往需要5到10年 。 这就给了一些“消”字号产品“挂羊头卖狗肉”的空间 。 类似特护抑菌霜这样的产品 , 一些不法商家利欲熏心为了突出所谓的疗效 , 非法添加违禁激素成分 , 增加其疗效 , 炮制出所谓的“秘方”噱头 , 同时对产品说明进行模糊处理 , 有的甚至还把“消”字批号印得比较隐蔽 , 尽量不让人注意 , 完全违背商家诚信经营的基本要求 。
对网络监管提出新挑战 。 近年来 , 网购、代购、网红带货等的迅猛发展 , 让一些不明来路的化妆品流入市场 , 也给监管部门带来了新的挑战 。 此次多地出现的“大脸宝宝”事件 , 进一步给网络销售模式的监管敲了警钟 。 “网红带货”等行为 , 本质上都是为了吸引眼球 , 刺激潜在消费 , 然而 , 逐利固然无可厚非 , 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如此“无底线” , 逃脱相关部门的监管 。
大众的消费安全意识薄弱 。 通常情况下 , 大部分消费者并不太了解药品、化妆品、消毒品的区别 , 购买时也不太留意批号对应的产品性质 , 更多注意所谓的“疗效”、广告噱头 。 然而 , 一旦购买了添加激素的不良产品 , 加之维权意识淡薄 , 可能对自身安全造成加大伤害 。
“大脸宝宝”事件 , 不仅仅是涉及单个社会个体的事件 , 而需要引起全社会的警醒 。 随着消费新业态的出现 , 监管部门在强化已有监管的同时 , 更要注重消费新业态的监管模式探索 , 同时 , 全社会要营造浓厚的商家诚信经营、注重消费安全意识的氛围 , 这样 , “大脸宝宝”才能不再出现 。
【“大脸宝宝”事件敲响消费警钟】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欢迎关注彩云网评 , 投稿邮箱yncywp@163.com , 稿费从优 。
“大脸宝宝”事件敲响消费警钟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