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遇到舆论危机后,企业要不要“道歉”?企业如何做既能得到外界的谅解,还能保留体面?面对负面新闻,“第一时间回应”是永恒的黄金法则吗?外界对公关的误解有哪些?为什么“公关不只是公关部的事情”?
在人人都能发声的舆论场,现实中强势的企业成为“弱势群体”。一场危机,一次不慎的言论就可以让多年的品牌形象瞬间“扑街”。面对突袭的危机、不可控的公众情绪,有人在危机面前蹭了一脸灰,有人把公关变成了“送命题”,也有人借“官司”圈了一波粉。
2021年9月,《跑赢危机:全媒体时代的公关自救指南》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图书作者、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理事、闻远达诚管理咨询创始人李国威(网名“姐夫李”)在书中道出了他的“实战方法论”。
文章插图
《中国经济周刊》 采访人员 杨琳|北京报道
“在企业一线应对危机,做正确的事有时候很难。选择做什么很难,选择不做什么也很难。”李国威在书中如此写道。
李国威已有近30年的媒体和公关从业经历,近日,他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人员专访,分享了他对公关行业和典型事件的看法。
大企业在舆论场应对危机的最好方式之一:有尊严地示弱
《中国经济周刊》:企业遇到危机后,最常见的困惑是什么?
李国威:有一个问题是企业特别纠结的——如果出现负面消息,要不要出来道歉?有些企业觉得躲一躲、忍一忍就过去了,但后来老不踏实,因为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也有企业觉得,先发个声明,说明对这件事的态度,该纠正的问题就纠正。不过,发声明又上一次热搜、又被人攻击一轮。所以经常有企业问我: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如果一定要让我给建议,我觉得还是要坦诚,要道歉,哪怕当时被“揍一顿”。有研究统计,在互联网真正发声的人群只有约1%,大多人是不说话的。攻击企业的人,不一定是企业真正核心的利益相关者。
《中国经济周刊》:现在企业公关非常喜欢的一个方式就是“卖萌式自黑”,比较典型的就是腾讯在和老干妈的事件中的表现。为什么有的企业公关这么做就成功了,有的就“翻车”了?
李国威:这种方式有一个大前提,就是这个事情不涉及公众的核心利益,比如产品质量、刹车失灵、食品安全等。
其实越大的企业、越成功的企业在舆论场就越弱势。大企业在舆论场应对危机的最好方式之一,是示弱,有尊严地示弱。其实这也符合公关的一个基本原则——对话,卖萌也是摆出一种姿态来和公众对话,放下大企业、大厂的“架子”。尤其是腾讯觉得自己非常冤枉,这种冤枉与人们对腾讯法务、“南山必胜客”一贯的“强势”形成反差。
现实世界的强势群体是舆论世界的弱势群体。企业要学会示弱、坚持示弱,在示弱中保持专业,寻求支持。
公关危机最难的是把握尺度
《中国经济周刊》:一些企业程序的繁复,与公关,尤其是危机公关的要求——快速反应,是怎么发生冲突?“速度第一”原则永远适用吗?
李国威:大家需要的“快”是企业态度的快,在这个基础上需要解决方案的“快”。
不同企业,发生事故的类型也不同,很多技术型企业出现事故时,很难迅速说清楚。我在GE(通用电气)的时候,如果有航空事故,有时好几年都调查不清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技术型企业没有办法迅速告诉你明确的结果。
也有反应快却效果不好的例子。比如“外卖骑手困在系统”事件,媒体报道外卖骑手被系统算法“压榨”,媒体报道里没有特指某一个公司,是指整个行业。饿了么最快发表声明,呼吁大家多理解骑手。回复虽然快,但在态度、高度上有欠缺。网友认为,其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甩锅”用户,对这种做法不满。美团在第二天才回应,但回应里有多项措施去解决这个问题,在态度、高度、气度、尺度和温度上都更胜一筹。
尤其是尺度,这是危机回应中最难把握的一个度。尺度就是你把话说到什么份儿上,承诺到什么地步。有时候尺度过窄,就显得态度不诚恳;而尺度过宽、承诺过多,如果不能充分兑现,会给企业带来无限负担,其他的“度”也会苍白无力。
《中国经济周刊》:外界常将危机公关误解为事后解决问题,其实事前的风险干预同样重要。前段时间“爱奇艺倒奶事件”,如果公关能提前做足风险评测,可能会避免这一事件发生。国内公司在这个方面是不是普遍意识不足?
- 韩慧英|见证南北文化交融 山西文水“采茶调”的前世今生
- 周易|让日常生活美起来|隐于市的“江湖人”,午休一小时仗剑走天涯
- 上海|“佳士得上海”迁入新址 外滩再添艺术新空间
- 猪肝|甘甜不上火,护肝又滋补——和“红嘴绿鹦哥”一起迎接初春的暖阳吧!
- 中共一大纪念馆|“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开启全国巡展!
- 丸子|这是菜市场“最脏”的3种菜,再便宜也不要买,你却天天端上桌
- 艺术培训|德州市文化馆2022年“德艺课堂” 春季公益艺术培训开始招生!
- 文化节|沪上首家传统文化传承中心——“北站传统文化传承中心”揭牌成立
- 艺术|东西方艺术巧妙融合 重庆女孩画“家门皮肤”受年轻人追捧
- 清华大学|美术馆嵌入产业园,上海打开“科创+文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