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祖昌|舞之蹈之,跃动江西“红”( 二 )


诚然,舞台空间有限、形式有限。以小成其大,让每个舞蹈元素都迸发更多意蕴,让作品在有限的体量中开掘无限的旨趣,是创作者的一致追求。展演中的许多作品,便从厚重的革命历史中,挖掘了许多细微之物,来承载故事、升华主旨。一如《苏区母亲》中的马灯,寓意丰富。既是重要的演出道具:母亲举着马灯极目远眺,在家看着马灯寄托思念,孩子们牺牲后,他们的坟冢前也都挂着一盏马灯,象征着理想信念之火永不熄灭。又如《初心》中的手电筒,为理想信念“代言”。狂风暴雨中,一束束光照亮了甘祖昌将军带领乡亲们兴修水利;黑暗中,乡亲们手里的电筒向同一个方向汇聚,光明忽至,照亮向前的路,照亮人心。此外,小井红军医院的女红军战士的红纱巾,那是信仰的颜色;甘祖昌将军的锄头,一下一下又一下,不停地锄向大地……以微见著,这些极具生活气息的细节,增添了历史场景的真实感,也洞开了一扇窗,让观众对革命精神有了共情的通道。
与光共舞,照亮青春年华
甘祖昌|舞之蹈之,跃动江西“红”】在那些特殊年代,身披戎装、血战沙场,是一种选择,肩负大义、热血不灭,亦是一种选择;而和平年代,大多数人平凡如斯,又当如何选择?展演中,一些作品扎根火热的现实,于典型场景中塑造了一群典型人物,呈现了他们的梦想与奋斗,达观与阴翳,传递出温暖与希望。可贵的是,一些作品在跨越身体局限,对现代舞蹈语汇进行提炼、组织、美化的同时,还将矮子步、滑步等赣地民间舞蹈融入其中,让作品呈现出浓郁的赣地风味--
《奋斗》《逐梦蓝天》皆属工业题材,前者以一名退休工人的回忆切入,虚实相生,塑造了上世纪70年代生产一线的钢铁工人群像,劳动号子声声高亢,工人们系着毛巾,拿着铁锹、锤子、铲子等工具,在钢花飞溅中舞蹈;时代发展,技术迭代,劳动者之歌在车间飞扬,飞向了高空。《逐梦蓝天》以短促跳动的街舞,铿锵有力的节奏,展现了当代青年航空人的奋发向上,加之音乐的重金属感,激光装置的使用等,让舞台时尚、充满动感。
此外,《众志成城》重现了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解放军战士征战洪魔的场景。一个个沙袋在地上,在背上,在空中变换呈现。当洪水冲垮河堤,子弟兵纷纷跳入洪水,用血肉之躯搭建钢铁城墙,堵住缺口;《扶贫路上你最美》从扶贫女干部的视角去呈现脱贫攻坚,细腻温情,家乡美、人情更美;《妈妈咪“鸭”》让想象力扩散至天际,对抗疫故事进行了全新书写。孩子们扮成小鸭子,憨态可掬,伴随“妈妈去哪儿了”的童声演唱,一盏盏生命之灯被逐一点亮,孩子们摘下口罩,笑容天真无邪。一句“我把妈妈借给你”,便足够温暖。疫情当前,生命至上,我们每个人都憧憬摘下口罩的那一天。
犹如谢幕之作《党的光辉照我心》,一众青年朝气蓬勃,与光共舞,照亮青春年华,成就更好的自己。时代不同,青春的使命也有所不同。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传承先辈遗志,让美好在心田向上生长,不断拼搏奋斗,以千万滴水珠聚成溪流,汇于大海,翻涌起东方浪潮,当是吾辈青年的时代选择。
□本报采访人员 万芸芸 实习生 朱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