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克雷|椅子:匠艺变迁与文人“椅”事

作者:孙红卫(南京大学副教授)
2021年10月,一场名为“一把椅子”的展览在成都知美术馆拉开帷幕。该展览以椅子为核心,展示了来自10个国家的近30件作品,包括装置、绘画、雕塑、摄影等不同形式——我们司空见惯的椅子成为观察与思考的对象。
Ⅰ不仅关乎坐的方式
在现代世界,椅子是生活日用的一部分,我们并不会太多注意到它们的存在,但人类坐椅子的历史实际上并不久远,不同的文化接受和普及这种坐具的过程也各不相同。
美国学者维托德·罗伯津斯基在《现在我坐下:从克里斯姆斯椅子到塑料椅子:一部博物史》一书中写道,“这个世界分为坐在地上的人和坐在椅子上的人”,不可将坐椅子视作理所当然的事。当然,是否使用椅子也绝非判断一个文明高级与否的依据,“日本人和韩国人早就知道坐具的存在,但仍然选择坐在地垫上”。椅子的使用牵连着一整套复杂的家居设置,如梳妆台、餐桌、书桌等配套家具,与席地而坐所需的生活环境显然大相径庭。
家具史家弗洛伦斯·德丹皮耶在《椅子:一部历史》中考据,人类最早的椅子出现在古埃及。它们的形象出现在陵墓的壁画、雕刻之上,多是贵族独享的用具。这部著作考察了从古希腊到罗马帝国,从文艺复兴到现代的椅子演进史——这个过程并非一个线性的、不断进步的历史。例如,自罗马帝国衰亡至文艺复兴期间,椅子的发展是停滞的——如德丹皮耶所言:“要么是凳子要么是王座。”
萨克雷|椅子:匠艺变迁与文人“椅”事
文章插图
罗伯特-威廉·巴斯作品《狄更斯之梦》 资料图片
椅子的出现改变了人的身体姿态,形成了一种生活方式。18世纪的法国医生尼古拉·安德里·德布瓦勒加尔最早研究了坐姿的问题,在1741年首次分析了人体骨骼、肌肉系统与椅子之间的关系,为椅子设计提供了解剖学的基础。
不过,椅子并非仅仅关乎一种坐的方式,还往往象征着身份地位。法王路易十四禁止任何人不经允许在他面前落座—除了他的王子王孙。不过即便如此,他们也只许坐凳子,而不是椅子。
在中国,椅子的历史也夹杂了社会、文化与物质发展的历史。2020年,贾平凹先生发表了一部名为《暂坐》的小说,书中提到了明式的、清式的、现代的等各种风格的椅子,也提到了黄花梨、小叶紫檀等各类制作坐具的木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椅子的发展历程。小说也间接触及了中国椅子的源头,描述了罗汉床、绳床等——它们是中国家具史上重要的构成元素,是我们熟悉的椅子的原始形态。
诸多文献表明,在中国文化里,高座坐具是在东汉时期随佛教东传一并来到中原的,至唐代以后才逐渐普及开来。历史学家翁同文先生的《中国坐椅习俗》一著详考了椅子的起源与发展,指出“坐具发展史分为以坐席、坐床、坐椅为主的三大阶段”。书中引了美国汉学家侯思孟(Donald Holzman)1967年的文章《关于中国座椅起源》,认为该文“析辨各家谬说,并举确凿论据,考明绳床确是有背可倚,而又坐位部分固定、不能折叠的椅子,又指出西晋末年佛图澄所坐的绳床是最早例子,乃源自印度,由佛教僧侣传来,又长期为僧侣坐禅入定的坐具”。这里同时点明了椅子的异域来源和佛教渊源。明清家具史家濮安国先生则认为,西魏莫高窟285窟壁画中描绘的绳床是“中国古代家具史上迄今最早的椅子形象”,已具有扶手、撘脑和靠背等椅子的基本要素。
不管是东汉、西晋还是西魏,椅子的确来自西方,与佛教东传密不可分。这种坐具从古老的形式不断演进,由僧侣禅房里的绳床至民间用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至宋代,已形成靠背椅、交椅、圈椅等常见椅子的基本形态,并在明代家具中登峰造极。明式椅子素朴高洁、沉稳端庄,线条优雅流畅,堪称世界家具史中的典范。在中国传统室内空间中,它们不仅是日用器物,往往还负载了礼仪的作用。例如,一把太师椅摆置在厅堂之中,便自带威仪之感,而一把雅致秀丽的玫瑰椅则让人想到闺阁或书房。
坐具形态的变化还反映了穿越国界的物质文化之旅。就中国而言,这个旅行始于西来的高座坐具,在明清坐椅出口至欧洲之时实现了一个循环。
知美术馆这次展出的椅子一部分是由欧洲进入中国的,而早在17世纪,中国椅子便随出口贸易输出欧洲,影响了欧洲的家具设计。18世纪初,英国人开始将中国的花饰和漆绘融入本土家具设计,表现在安妮女王风格的家具上。1754年,托马斯·齐彭代尔出版了西方家具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绅士与家具制造师指南》,收录了诸多中国家具设计图,展示了11种中国椅子,在欧洲产生了广泛影响。1757年,威廉·钱伯斯出版了《中国房屋、家具、服饰和家庭用具设计图册》,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建筑、家具、服饰及园林艺术等。中国家具极富感染力的设计风格,构筑了东西之间的桥梁,激发英国家具设计师从造型、线条、雕饰等方面加以借鉴,进行了本土化的演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风”家具。那时遗存的椅子后来被视为珍贵的艺术品,藏在各大博物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