龃龉病|何谓诗中的龃龉病?稍加注意会发现,很多大诗人会避免这种诗病

前言以前提到过几种诗病,发现最不为人注意的是龃龉(juyu)病。
因为这是声律上的小毛病,现代人作诗有时会疏忽。另外,声律有四声之别,不喜欢作格律诗的朋友,更不会注意到这一点。而且很多字的今古韵不同,我们很难注意到这一点。
最近看古人诗词作品,发现很多人对于这种诗病非常注意。因此特别选录了一些古诗词,与大家分享一下。
龃龉病|何谓诗中的龃龉病?稍加注意会发现,很多大诗人会避免这种诗病
文章插图
一、什么是龃龉病《文镜秘府论》中引用唐朝人崔融《唐朝新定诗格》、元兢的《诗脑髓》提到:
龃龉病者,一句之内,除第一字及第五字,其中三字,有二字相连,同上去入是。
这种诗病也叫做“不调”之病。即连续使用同声的字。这里的同声是指:上上(例如宝马)、去去(带队)、入入(月落)的搭配,不要和双声叠韵的双声词(如流连,同声母)混淆。
《文镜秘府论》中并且解释道:
不调者,谓五字内除第一字、第五字,于三字用上、去、入声相次 者。平声非病限。此是巨病,古今才子多不晓。如:〔晨风惊叠树,晓月落危峰。〕 〔月〕次〔落〕,同入声。如〔雾生极野碧,日下远山红。〕〔下〕次〔远〕,同上 声。如:〔定惑关门吏,终悲塞上翁。〕〔寒〕次〔上〕,同去声。
四声分平仄,仄声分上、去、入三声,龃龉病只出现在仄声字的使用上。
如果连续使用同声字就是龃龉病。例如:晓月落危峰,月是入声,落也是入声字,即龃龉病。
又如:日下远山红,下是上声字(上下,今天一般读作去声,古韵都是上声),远也是上声字,因此也是龃龉病。
龃龉病|何谓诗中的龃龉病?稍加注意会发现,很多大诗人会避免这种诗病
文章插图
二、杜审言两首诗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看到了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这首诗: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看到这首诗时,注意到云霞出【海曙】,海曙,两个上声字是不是犯了龃龉之病,看来杜甫的爷爷也不太讲究呀。
结果一查,曙这个字是在《唐韻》《集韻》中都是:常恕切,是去声。在《平声韵》中也属于去声六御韵部。原来海曙,是上去的搭配。
虽然这两个字并不在中间的位置,但是也注意到避免同声。
至于思欲,这个比较熟悉,是去入的搭配,当然不是龃龉。
闲来无事,又看了看杜审言的其他作品,例如《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应制 》:
【北斗】挂城边,南山倚殿前。
云标金阙迥,树杪玉堂悬。
半岭通佳气,中峰【绕瑞】烟。
小臣持献寿,长此戴尧天。
中峰绕瑞烟,绕瑞,似乎也是龃龉病,但是绕 这个字有上去两个读音,缠绕的绕也是上声。可见,杜审言非常注意声律上的问题。
北斗,不在中间,也顺便提一下,北是很常见的入声字。所以是入上的搭配。
龃龉病|何谓诗中的龃龉病?稍加注意会发现,很多大诗人会避免这种诗病
文章插图
三、固定词语是龃龉病吗? 继续看一下杜审言的五律,《奉和七夕侍宴两仪殿应制》
一年衔别怨,七夕始言归。
敛泪开星靥,微【步动】云衣。
天回兔欲落,河旷鹊停飞。
那堪尽此夜,复往弄残机。
微步动云衣。步动,查了一下,果然,动【唐韻】【正韻】徒摠切、【集韻】【韻會】杜孔切,也是上声字。步动,是去上的搭配。
但是第二句就出现问题了:七夕始言归。
七夕,也是很常见的入声字, 如此看来七夕一词,是两个入声相连,不过不在中间。但是李商隐的这首诗中,七夕就在中间了。《咏云》:
捧月三更断,藏星【七夕】明。
才闻飘迥路,旋见隔重城。
潭暮随龙起,河秋压雁声。
只应惟宋玉,知是楚神名。
七夕是固定搭配,这两个是入声组成的词,无法避免。我的理解是都不能算作诗病。如果算,也无法避免,而且无需避免。
同样的固定搭配,如这些连绵词:芍药、苜蓿,双入声;薜荔,双去声;菡萏,双上声(想不到吧?)。这些都是无法拆开使用的词语,出现同声,是不能算龃龉病的。
另,李商隐诗中的压雁,是入去。宋玉,是去入。
龃龉病|何谓诗中的龃龉病?稍加注意会发现,很多大诗人会避免这种诗病
文章插图
四、仄声分上去,平声辨阴阳我们现在填词,会发现词谱中仅有平仄之分。其实古人还是很讲究的,平声也要分阴阳,仄声更要注意三声的搭配,其实也是在避免龃龉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