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建筑:来自我们,为了我们( 四 )


“雪如意”下面的体育场也值得关注。一般跳台滑雪体育场要做一个反坡,这样运动员减速减得快。但是这样会导致底下不是平的体育场,观众席无法实现环抱式坐法,很多在室外体育场可以发生的活动就没有了。我们和国际雪联的管理人员商量了很久,最后得到他们的支持,做一个90米的体育场,观众席用马蹄型布置,这样就保证体育场在冬奥之后能更多地用于赛后常人的聚会和大型活动,跳台下就是足球场,举行足球比赛、演唱会等常规大型活动时观众席容量可达1万人。“雪如意”的顶峰和后面所有的竞赛设施就成了这些活动的背景。2020年12月,河北省第二届冰雪运动会的开幕式就在这里举行,这是它第一次作为多功能室外体育场。
当然,现在整个赛区和场馆还没有向公众开放,我们只能做有限的测试去验证一些预测,最后在生活当中是什么样,这得靠真正的常人生活去证明或者证伪。
首钢滑雪大跳台其实面临同样的问题。滑雪大跳台运动是一个高难度的极限竞技运动,运动员要把自己抛起来,离开底下的承接面达到14~15米,而跳台滑雪飞行时和底下承接面的距离也就是3米半以内,因此滑雪大跳台运动是极限冰雪运动当中的极限,粉丝多半是城市人群。这种惊险的竞赛也是高显现度的,也自然有一个和识别性任务相契合的可能性,但是这个契合和“雪如意”不太一样。这里有三个小问:第一问是选址,雪上项目一般在山里,而这个运动最喜欢在城市中心区,粉丝是25~35岁之间的年轻人,比赛选手是十几岁到25岁的年轻人。项目设想在永定河边的工业遗产首钢,这里有冷却塔、冷却池,背面有西山做背景,场景很酷。这让世界上第一个永久性的滑雪大跳台和世界上第一个奥运永久场馆与工业遗产结合成为可能。第二问,从助滑到起跳、翻滚、落地,这些动作背后动感的曲线用什么样的中国文化元素符号来表现呢?这项运动的英文名字叫Big Air,最大限度地往空中腾跃,而中国的飞天也是在空中腾跃的。东方的绘画和西方传统绘画不一样,我们是通过衣物的轨迹表达动感的人体经过的痕迹,敦煌飞天的飘带是表达这项运动动感曲线的好载体。我们最开始设计的时候是一根彩带,后来发现不管彩带怎么做也飘不起来,我们团队有一个年轻的女设计师,业余很喜欢做首饰设计,她提出可能一根带子不够,要多根,结合在比赛时台子底下需要临时设施和吊挂结构,我们附加了第二根彩带以后,形态好多了。但是还有一点不那么满足的地方,运动员上到顶端出发时以及上面的转播平台四面都是漏的,如果再用一根彩带包进来,就有可能让飘带飘起来更舒服,于是就有了现在这个设计。第三问,识别性除了文化元素、除了选址以外,还得注意这是一个工业遗产改造项目,首钢已经是北京工业遗产结合城市更新的名片了,怎么延续工业遗产的记忆?我在北京长大,小时候对我而言,去首钢就是到了北京的西边尽头了。这个尽头最主要的记忆,就是四个冷却塔加上后面的西山以及前面的冷却池,它们形成一个天际线,怎么在加入一个新跳台时不破坏这个天际线?我们求助于人因技术,把所有能够选择的可能方向,从最朝东南的开始,每5度做一个测试场景,然后请在首钢生活了30~40年的老工人、老决策者、老管理者一起帮助我们判断。经过一定的测试数据支持的结果,和我们在更大范围内用简单的纸质效果图让人选择时的结果,其实带有一定类似性,当然也有一个误差的范围。我们看到,老首钢人,现在有的已经在帮助筹办冬奥会,成为周边的安保人员,他们会站在群明湖这侧指向那侧,很热心地介绍:“这是我们首钢的滑雪大跳台,冬奥会的跳台。”对于我们来说,“我们首钢的”这几个字是最大的鼓励。此外还有长安街延长线上看到跳台的问题,这个更多地是从视觉上用它和周边景物取得更多的类似性,能够融合进去,比如跳台不能在视觉感知上比冷却塔高,所以跳台结束区就需要沉到地面以下5米,不然就会比冷却塔高。比如跳台有斜行的电梯,但是它的角度和冷却塔接地角度有类似对称关系。比如跳台上水平准备起跳的高度和周边遗留下来的首钢厂房高度类似等等。运动员比赛时,经过冷却塔上映出来的影子,经过斜行的电梯上到出发区,从电梯走出来,整个首钢园区就在底下,远处城市尽收眼底,这是很兴奋的起跳心态;对观众来说也是一样,冷却塔永远是观看这个当代城市比赛项目的一个背景。曾经在这里参加过单板滑雪大跳台比赛的选手表示,大跳台给人以梦幻般的未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