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踩摩托车油门,耳机里播放的是摇滚乐,红灯过后,便能往山上那最高最陡处去,怎么也想不到这样一个60后,平日里接触最多的东西,是中国传统艺术——年画。张光宁,是一名来自河北省的年画传承人,祖籍饶阳,就在中国年画之乡武强的隔壁。
文章插图
年画传承人张光宁正在刻制传统的木刻雕版。受访者供图
2018年,张光宁创建了一间个人年画博物馆,名为“甲马年画博物馆”。甲马,是中国民间祭祀神祇时所用的物品,年画二字则用来强调。这里面收藏着他从全国各个地方收来的年画,一共两千多幅,他说:“地方有限,我只能展出一小部分,其中有一些都是绝版的年画,在其他官方的馆藏里是找不到的。”
文章插图
【 传统艺术|传统艺术玩转新花样 他把年画做成了表情包】甲马年画博物馆的门楼与牌匾。受访者供图
骑摩托、追乐队的潮人
和其他60后不太一样,张光宁骨子里总带着一些“不安分细胞”。张光宁成长在一个文化之家,父亲从事艺术工作,似乎格外提醒张光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学习,儿时的张光宁,便对年画留下了印象。
这份来自儿时的记忆,成了张光宁日后转型的根源。大学,张光宁学的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国企上班,薪资待遇好,却让他寻不到生活的干劲。辗转几年,张光宁进过药企、做过英文翻译,却没一项,让他认定下来。他说:“从那时候,我就决定把自己放到社会中来了,我要改变和成长。”彼时已经四十几岁的张光宁,自觉走进社会的大染缸,放弃铁饭碗,前路未卜,他却说要从零开始,便阔步向前。在“入坑”传统艺术这件事上,张光宁的“不安分细胞”又一次主导了身体。
文章插图
张光宁不管是读年画书、刻木刻雕版,小猫都陪伴着他左右。受访者供图
在旧时,每逢过年过节,家家户户就会买几张年画贴在门窗上,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驱邪祈福。随着时代的向前,贴年画这一习俗逐渐消失,年画,也仅仅成了非遗名录上的一个名字和老一代人的回忆。2006年,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公开,在民间美术的类目下,武强木版年画上榜,这成了张光宁转向文化领域的现实动力。张光宁说:“我不想让年画只是在历史里,它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列入非遗让我看到了年画重新焕发生机的可能。”
“人生就是一场冒险,这是我人生的再一次变革。”人到中年,更多会选择喝茶看报的散淡日子,张光宁却不愿意,他说自己要不断突破和尝试,去寻找生命的意义。自学画图、刻版、印刷……张光宁不仅收藏年画,也制作年画。他就像一块海绵,源源不断地向外界攫取能量。
文章插图
“甲马年画博物馆”LOGO 。受访者供图
张光宁精通外语,曾在全市制药系统的英语考试中,获得前三名,如今的他还保持着练习口语的习惯,又或者闲暇时,他会骑着一辆自己改装后的摩托车,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中追求速度。张光宁还喜欢民谣,来自广东的五条人乐队,是他最近迷上的,为此,他还追到现场去听过。张光宁说:“他们的音乐是有文化元素在里面的,这是我喜欢他们的原因,如果他们失去了这部分,那么在我眼里和其他流行音乐没什么区别,正因为有文化的加持,艺术才有意义。”
追年画的故事
当年画变成了只有收藏家、艺术家和小部分爱好家才关注的东西时,张光宁是愤怒的。“这个东西本来就是来自民间最底层的艺术,其中能看见中国文化的变迁,承载着不同时期中国百姓的不同愿望和追求。”
张光宁将中国传统文化分成了两大类,他认为,一类是权贵文化,代表着官方,一类是下里巴人文化,代表着民间,二者之间,他更看重民间文化的发掘和继承。张光宁说:“这是代表人民的最朴素的愿望和追求。”
刚开始的几年,张光宁老喜欢全国各地到处跑,有时候一个人,一个背包,一辆摩托车,就足够。那时候去的重庆梁平,张光宁为了节省路费,坐的是夜里的绿皮火车,他的腿被铁道与车厢接口的地方割掉了一大块皮,因为是冬天,皮肤冻得失去了知觉,直到下车缓过来,才开始觉得刺痛。“差点溃疡了,但好在后来找到了当地的收藏人,就大早上开着摩托车,两人在田埂上跑,田埂很窄,但我心情特别激动。”
- 艺术|让日常生活美起来|南京东路上竖起潮流新地 沉浸式展览开启治愈之旅
- 上海|“佳士得上海”迁入新址 外滩再添艺术新空间
- 艺术培训|德州市文化馆2022年“德艺课堂” 春季公益艺术培训开始招生!
- 文化节|沪上首家传统文化传承中心——“北站传统文化传承中心”揭牌成立
- 艺术|东西方艺术巧妙融合 重庆女孩画“家门皮肤”受年轻人追捧
- 中国艺术|新文化地标展现中华瑰宝魅力
- 鉴赏|首届中国体育艺术作品创作与鉴赏研讨会举办
- 刘毅:塑造上海工业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IP”|M50弄堂计划 | 艺术
- 红炉|潍坊新华中学用“心”继承传统,以“爱”温暖冬日
- 新德里|印度新德里壁画艺术丰富民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