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沂蒙手艺人⑩|石运梅:以剪代笔,用布贴画
开栏语: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能够沉下性子、静下心来,做着自己的手艺活,他们雕琢着时光,也雕琢着自己,他们精于一业娴于一技,被称为“手艺人”。他们并不被每个人看见,却对传统手艺的传承发展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大众网·海报新闻特别策划“沂蒙手艺人”,带您走近TA的“守艺”世界。
大众网·海报新闻采访人员 黄孟娜 李梅 临沂报道
文章插图
着一身汉服,梳着复古的发型,端坐在案桌前,打草稿、定位、裁剪布料、胶粘,几个步骤下来,一块块布料,经石运梅的点化后,便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布贴画。
布贴画是中国古老的手工艺术之一,极具民俗特色,已有1500年的历史,沂蒙布贴画也有较长的历史。石运梅作为临沂市级非遗沂蒙布贴画代表性传承人,40多年来以剪代笔,以布代颜料,贴出佳作无数,飞奔的骏马、器宇轩昂的公鸡、玩陀螺的孩童,都是她作品中的元素。
文章插图
生于裁缝世家 “边角料”大作为
时间回到40多年前,那个时候石运梅的爷爷、爸爸都是裁缝,每天在布的环绕下成长,天生对各种布敏感、热爱的她,喜欢收集家里做衣服剩下的“边角料”。
文章插图
“小时候家里谁的衣服坏了,爸爸就用布做个小图案贴在洞洞上,所以从小身上的补丁就比别的小朋友好看。”耳濡目染加上有些绘画天赋,有一天石运梅灵光一现:画能画出来,能用布贴出来吗?现成的工具、现成的材料,还有迫不及待的石运梅,三者结合有如神助,很快一幅简单的布贴画就做好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文章插图
石运梅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采访人员,当时她对布贴画到了痴迷的程度,满脑子都是它。但身为长女的石运梅,免不了要在店里帮忙,做布贴画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所以她只能“挤”时间。她常常趁着大人不在的时候,偷偷地拿出来剪几刀、贴几片,听见有人来就赶忙收起来。就在这样的斗智斗勇中,石运梅笃定前行,从卡通画到影视明星,从小作品到大构思,技术日渐娴熟。2013年沂蒙布贴画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石运梅也被评为“沂蒙布贴画传承人”。
文章插图
“不要轻易放弃热爱的东西。”石运梅意味深长地说。现在,石运梅的家里还珍藏着很多40多年前收集的布料,曾经那些对整件衣服而言无用的“边角料”却为石运梅大用,汇聚成40年后非遗文化传承的血脉。
“喜欢就有动力,做起来上瘾”
一个人拥有一天端坐在那专心做一件事的定力吗?石运梅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她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采访人员,除了吃饭,她能从早到晚都坐在案桌边上做布贴画,一个月不出门。对布贴画的热爱,对过程的享受,对成品的期待,让石运梅常常沉浸在布贴画的世界里,不知疲倦,“喜欢就有动力,做起来上瘾。”
文章插图
石运梅说,做布贴画最难的是细节的塑造,不经意的动作、微妙的表情、淡淡的光影、不起眼的褶皱都需要精心处理,可谓细节是魔鬼。石运梅从书中寻找技巧,也在生活里探寻答案。她常常观察生活中人们的表情、动作,观察光投射产生的光影效果,然后根据脑子里的画面做成布贴画。
文章插图
“不管什么布,得会用。”石运梅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采访人员,以前只是单纯地追求形状像,现在更加注重布料的颜色、花纹、质地与内容题材的相得益彰,“因材施布”。她乐此不疲地寻找着布和题材的契合点,她剪过几只小鸟,布的色彩、花纹,恰如其分地成为鸟身体的组成部分。
文章插图
石运梅的布贴画,以普通的布料为“笔墨”,通过剪、贴等工序生动地展现出国画的“水墨”效果和意境,她创作的《马到成功》,如果不走近看,就宛若一幅水墨画。她的作品凭借严谨的构图、生动的造型、和谐的色彩和精湛的技艺,受到很多人的喜爱,有不少人愿意出高价购买。“作品永远没有完成的时候。只有不断地打磨精进,才能逐渐逼近完美的效果。”石运梅说。
- 韩慧英|见证南北文化交融 山西文水“采茶调”的前世今生
- 艺术培训|德州市文化馆2022年“德艺课堂” 春季公益艺术培训开始招生!
- 文化节|沪上首家传统文化传承中心——“北站传统文化传承中心”揭牌成立
- 中国艺术|新文化地标展现中华瑰宝魅力
- 传承|苗绣传承人石丽平:非遗的传承必须“用两条腿走路”
- 河北|活态展示 情景体验 乐享河北非遗
- 刘毅:塑造上海工业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IP”|M50弄堂计划 | 艺术
- 京话日报|呈现北京文化的历史横断面——夏晓虹谈《晚清北京的文化空间》
- 盐运|四川自贡沿滩举办盐运文化书法作品展 50余件作品展现千年盐运文化
- 技艺|在0.3毫米的白银上“作画”!两代“非遗人”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