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黑结婚|弘扬民族文化 彰显中国风格(坚持“两创” 书写史诗)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小二黑结婚|弘扬民族文化 彰显中国风格(坚持“两创” 书写史诗)
文章插图
小二黑结婚|弘扬民族文化 彰显中国风格(坚持“两创” 书写史诗)
文章插图
图片自上至下分别为民族舞剧《李白》、复排版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江姐》、民族舞剧《孔子》剧照。
刘海栋摄
制图:赵偲汝
核心阅读
从推动歌剧舞剧的民族化、本土化,到探索其现代化、当代性的审美风格,无论表现方式怎样迭代、美学逻辑如何变迁,自成一体的文化理念、古今相通的中国精神,历久弥新,根脉不移
近年来,“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等深入实施,民族歌剧与舞剧的创作理念不断丰富,创新方向日益多元,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创作局面。
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平均每年演出超过300场的中国歌剧舞剧院,坚持传承创新经典民族歌剧,《白毛女》《江姐》等复排剧目反响热烈,同时每年推出5部以上新创剧目,一些原创作品的精彩段落网络点击量上亿……这家有着深厚创作积淀的国家级艺术院团,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作了一批民族歌剧、民族舞剧精品,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民族文化、彰显中国风格,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坚持民族性,真诚表现中国人的生活现场与情感体验
生动呈现中国人置身和创造的历史和现实,真诚表达中国人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以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是民族歌剧与舞剧的立身之本。
从第一部中国民族歌剧《白毛女》、第一部中国民族喜歌剧《小二黑结婚》到如今的民族歌剧《刘三姐》《盼你归来》、民族舞剧《英雄儿女》《秀水泱泱》,从第一部中国民族舞剧《宝莲灯》到如今的民族舞剧《孔子》《赵氏孤儿》《昭君出塞》《李白》……梳理中国歌剧舞剧院精品力作,不难发现传承革命文化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条清晰的创作脉络。
民族歌剧与舞剧甫一诞生,就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其发展繁荣与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紧密相连。一部部红色经典,在继承中寻求创新,又在创新中获得提升。“当年创作时多希望在一些特定情绪中加入一段三弦,能有20把二胡的声音,能有一段很强烈的琵琶轮指齐奏!”民族歌剧《江姐》作曲、93岁姜春阳的心愿,在2021年复排版《江姐》中实现了。如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陶诚所言,重排是向经典、向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致敬,也是以符合当代的创新表达激活年轻一代血脉中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让红色经典永葆青春。
奋斗的时代、火热的生活,给红色题材戏剧创作提供了广阔天地。创作者更加注重站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维度上,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找到交流互动、表情达意的方式,使作品真正发挥艺术媒介的功能。舞剧《英雄儿女》开展的“我想对英雄说”互动活动,“90后”观众留言布满贴纸墙;歌剧《江姐》复排时,将大学生请进排练厅感悟信仰的力量;歌剧《张富清》演出现场年轻观众感动落泪……红色题材,正“圈粉”青年一代。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民族歌剧舞剧的创作不仅有当代生活的底蕴,也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从推动歌剧舞剧的民族化、本土化,到探索其现代化、当代性的审美风格,无论表现方式怎样迭代、美学逻辑如何变迁,自成一体的文化理念、古今相通的中国精神,历久弥新,根脉不移。以艺术作品形塑历史人物,外在传递的是美轮美奂的艺术感受与时代风尚,内在涵养的是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融诗境与舞境为一体的民族舞剧《李白》中,以李白的人生境遇串联起诗作的背后事;在契合“一带一路”主题的民族舞剧《昭君出塞》《驼道》中,观众体味浓厚的家国情怀。
凝聚中国人价值追求与理想信念的文艺精品,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正大气象、气度神韵。以民族舞剧《孔子》为例,该剧自创排以来已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近400场,以舞剧语汇展现“仁”“礼”思想的丰富内涵。特邀指挥汤沐海回忆该剧2019年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的马林斯基剧院的演出场景,至今激动不已:“演出结束时,我身后的观众们由衷地发出了欢呼。那种共鸣共情,让我几度落泪。”
仅有几十年发展史的中国民族歌剧与舞剧在中华文化土壤的滋养中厚积薄发,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不仅实现了作品数量的增长,也树立了艺术质量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