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时间足够你去爱( 四 )


新浪潮运动让文学回归科幻
从1965年开始,科幻界掀起了持续10年的新浪潮运动,提出科幻回归文学本体,这是继“黄金时代”后又一大规模的科幻文学创作潮流。尽管从19世纪就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科幻著作,但科幻小说在主流文学社会里一直地位不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大量科幻作者将散文、诗歌、英雄史诗、神话故事这些主流文学载体引入科幻小说中,淡化故事情节,加重对于环境、心理和感情的描写。
写作了“毁灭的世界”三部曲的英国科幻作家巴拉德是新浪潮时代的领军人物。星河介绍巴拉德出生于上海,他的父亲是驻上海的一名工程师,他的少年时代正好经历了日军的全面侵华。“日军攻陷上海时,他跟家人失散了,被送进浙江的一所国际难民营。后来他写过一部作品叫《太阳帝国》,曾被斯皮尔伯格改编成电影,讲的就是一个小男孩在集中营里的遭遇。这段经历对他创作‘毁灭的世界’三部曲存在很大的影响。”
他认为科幻小说要对太空、星际航行、外星生物和银河系战争以及这些概念的合集说不。他避开空间旅行、时间旅行、异形、超能力这样的传统科幻题材,转而去写“五分钟后”的近未来的颓废和灾难。巴拉德说:“在近未来要发生的巨变不是在月球或火星,而是在地球上;人们需要探索的是内层空间而不是外层空间。唯一真正的异类星球是地球。”
奥尔迪斯是新浪潮运动时设立的星云奖的第一届短篇奖获得者,他同样认为科幻不应该只写外星,也应该写写我们人类自己,“他的作品充满意向性、隐喻性、讽刺性和意识流。”
文学性与科学性的拉锯从来没有停止过
文学性与科学性的拉锯从来没有停止过。新浪潮运动之后,科幻文学领域再次出现了对科技的回归。1984年问世的美国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描述了网络时代和数据化生存时代。后来他又写了《康特·杰罗》《蒙娜·丽莎超速档》,这三部作品共同构成了矩阵三部曲。因为《神经漫游者》的成功,威廉·吉布森创造出了一种被称为“赛博朋克”的全新科幻文类。“赛博朋克”是“控制论、神经机械学”与“朋克”的结合词,“赛博朋克”的情节通常围绕黑客、人工智能及大型企业之间的矛盾而展开,背景设在不远的将来的一个反乌托邦地球。《黑客帝国》里的“所有的信息都要求被释放”,也就是信息共享,是这类作品最重要的口号。
星河说,当今世界疫情肆虐,不过早在1969年就出现了一部科学性特别强的病毒科幻《安德罗墨达危机》。“它看起来就像一本科技论文,里面有大量分子式和图表,很多人表示看不懂。作者迈克尔·克莱顿是哈佛医学院的,他之前用笔名写了很多作品都不出名,用本名写了《安德罗墨达危机》一举成名。可能他后来也意识到这个‘看不懂’的问题,于是写出了《侏罗纪公园》。”
这个时期,还有美国作家菲利普·迪克的一批作品后来被改编成我们熟悉的电影。科幻经典电影《银翼杀手》就改编自他的一个著名短篇《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讲述了自然人与仿生人之间的博弈,对人性和伦理进行思考和探索。“迪克是一个传奇作家,他在《银翼杀手》上映前去世,才58岁。他生前穷困潦倒,不敢借书因为还不起图书馆的罚款,吃不起肉只能买狗粮。施瓦辛格主演的《全面回忆》,汤姆·克鲁斯主演的《少数派报告》,吴宇森导演的《记忆裂痕》等等都改编自他的作品。”
星河总结,在“赛博朋克”流派之后,欧美科幻文学呈现一种多元发展的态势,诸如女性主义科幻等都有所发展。事实上科幻文学的发展一直与科学有一种“捆绑式”的关系,科技发展了,科幻就会兴盛,欧美20世纪80年代科幻大行其道和中国如今科幻开始受到关注都印证了这一点。
文/本报采访人员 颜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