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虚拟筛选新冠药物传捷报 互联网巨头提前布局AI制药( 二 )


此外 , 在临床研究阶段 , 也可节约50%-60%的时间 , 每年可节约280亿美元的临床试验费用 。 总的来说 , AI辅助药物研发与传统模式相比 , 时间和成本优势明显 。
虽然AI制药目前尚无成熟产品投入市场 , 但在张丁看来:“对比人工智能的几大细分技术 , 机器学习、自动驾驶、AI影像等 , AI制药起步最晚 , 尚无建树自然合理 。 在此背景下 , 一方面AI制药行业发展空间大 , 业务能力提升快;另一方面该领域招聘门槛实在 , 硕士学历起招 。 而且不硬性要求技术专利储备和大赛名次 。 同时因研发行业前期资金需求量大 , 大部分企业都有大厂股东背书 , 薪资福利也与大厂不相上下 。 ”
上述中科院计算机与技术专业教授对采访人员称:“AI制药行业发展受国内药厂研发水平影响较大 。 我国药企新药原研能力相对保守 , 大多药企从事仿制药、创新药生产 。 由于药厂对新药研发不够重视 , 国内进入AI制药领域的企业寥寥无几 。 ”但是 , “如果AI技术能参与到以新药研发的多个环节 , AI制药市场前景还是乐观的 。 ”该教授补充道 。
国内外巨头陆续入场
事实上 , 早在2016年 , 就有AI制药的应用案例 。 2016年11月 , 强生与AI技术开发和应用公司BenevolentAI合作研发新药 , 并计划将一种用于监测婴儿睡眠行为的AI产品推向市场 。 同年12月辉瑞与医学影像公司IBMWatson Health(IBM沃森健康部门)达成合作 , 致力于AI赋能癌症药物研发 。
自2017年以来 , AI在制药领域的应用更是如火如荼 。 基于对AI制药市场前景的看好 , 国际制药巨头首先入场 。 武田在2017年6月与AI药物研发公司Numerate公司签约 , 开发肿瘤、胃肠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潜在小分子药物 。 同年7月 , 葛兰素史克宣布与英国AI企业Exscientia达成约4300万美元的交易 。 Exscientia会使用其人工智能平台 , 协助葛兰素史克药厂进行10款药品研发 。 也是在这一年 , 阿斯利康与Berg Health签署合作协议 , 利用Berg的AI平台发现帕金森等神经类疾病的新靶点 。 2018年2月罗氏以19亿美金收购肿瘤大数据公司Flatiron Health , 探索AI技术在各类肿瘤研究和治疗中的应用 。
值得注意的是 , 国内的互联网巨头也跨界布局AI制药领域 。 早在2015年和2018年 , 腾讯两度投资晶泰科技 , 并于2020年7月推出首个AI驱动药物研发平台“云深智药(iDrug)” 。 云深智药平台目前已与多家药企展开合作 , 将AI模型应用到实际药物研发项目中 , 其中包括筛选抗新冠病毒药物的相关研究 。
2020年1月 , 阿里云与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GHDDI)合作 , 开发AI药物研发和大数据平台 , 针对SARS/MERS等冠状病毒的药物研发进行数据挖掘 。 去年9 月 25 日 ,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牵头成立 "百图生科" 生命科学公司 , 采用AI技术加速新药和诊断产品的研发 。
至此 , 即便AI技术在药物研发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 。 但一位不具名的一线从业者向《华夏时报》采访人员表示了他的担忧:“人脑是举二反三的 , 只要同一特征出现两次 , 就会得到新知识并运用 。 但现在的人工智能 , 需要大量数据来训练 , 这点与人脑差别很大 。 以今年大火的GPT-3为例 , 虽然参数量达到1750亿 , 规模已经接近人类神经元的数量 。 理论上讲 , 其表示能力趋近人类 , 但它仍有一些认知局限 , 即没有常识能力 。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AI影像领域 , 其学习能力与人脑的差异至今未被明显提升 。 因此 , 我认为这是一些必须承认的工程问题 , 并且不能忽略或无视 。 尝试数据+知识双重驱动 , 或许是解决AI问题的一个关键 。 如果AI制药领域没有重视这些问题 , 未来研究中可能会徒增人力物力成本 。 ”
截至发稿 , 《华夏时报》采访人员检索发现 , 字节跳动也开始在猎聘发帖 , 有意布局AI制药 。 虽然和处于风口的无人驾驶相比 , AI制药方面尚没发展成熟 。 但健康一直是大众关心的问题 ,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 , AI制药技术会迎来自己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