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大智慧:“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的品行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老子告诫领导人员要对于善良的人,要以善良心态待他;而对于不善良的人,也要以善良的心对待他。
作为领导者,我们必须有一颗包容的心,不能固守自己的是非标准,平等待人。这样才能激励那些不诚实、不善良的人,这是领导的作风。
秦穆公是秦朝最开明的君主之一,也为秦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穆公继位第九年,晋国发生民变,君主之子夷吾被迫外逃。为了回到晋国并取得王位,夷吾乞求秦穆公出兵,并承诺将晋国黄河以西的8个城市送给秦国作为回报。因此,秦穆公派五羊大夫百里奚陪同夷吾返回晋国。然而,夷吾当上国王后,不但没有履行诺言,还杀死了秦穆公派往晋国的使者。秦穆公的将领们义愤填膺,纷纷写信给秦穆公,要求讨伐晋国。但是,秦穆公不仅没有发兵征伐,仍然对晋国“很好”。
 《道德经》大智慧:“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的品行
文章插图
后来,晋国发生了旱灾,到处都是挨饿的人。面对这种情况,夷吾不得不派人到秦国寻求粮食援助。秦国的大臣们都反对帮助晋国,为他们缓解燃眉之急。他们中的一些人还建议在晋人缺粮的时候进攻晋国。只有百里奚对秦穆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说:“夷吾是秦国的罪人,但晋国人民是没有罪责的。”秦穆公认识到百里奚的策略是对的,所以他们决定把救灾粮食运到晋国去解决人民的紧急情况。这体现了秦穆公的大度和善良。
但是,巧合的是,仅仅一年之后,秦国也遭受了旱灾,秦国派人到晋国求援。夷吾与大臣们讨论了对策。一些大臣鼓励夷吾说:“秦国遇到灾难时,是出兵进攻的最佳时机”,大多数大臣认为这样做“不好”。夷吾不听劝阻,立即下令出兵攻打秦国。秦穆公不得不亲自带兵作战。
在战争中,夷吾渴望胜利。他率领晋军向秦国挺进。他冲向军队前线。不料,夷吾的马被困在泥里。秦慕功见势不妙,带领部门冲向过去,想活捉义乌。然而,他被下面的晋军包围。秦穆公在混战中受轻伤,情况危急。这时,一支由300名村民组成的死亡中队冲进晋军周边地区,救出了秦穆公。随后秦军对晋军形成了反进攻和内外进攻的局面,最终活捉夷吾,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道德经》大智慧:“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的品行
文章插图
那么,300个村民组成的敢死队为什么会帮秦穆公呢?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几年前,秦穆公的一匹好马迷路了,跑到一个村子里。一个村民抓住了它,把它杀了,并把肉分给了村民。他们被秦穆公的人追查并受到严惩。秦穆公知道了,就说:“不要因为一只动物就惩罚他们。会有好的回报。另外,我听说如果你吃马肉不喝酒,你会生病的。你应该送他们几罐酒。”就这样,秦穆公不仅把村里所有的人都放了出来,还把酒给了他们喝。他的好意感动了村里的人。听说晋国要攻打秦,他们主动组织300多个人的敢死队作战,在最危急的时刻,他们把秦穆公救了出去。
秦穆公在取得胜利后,周朝皇帝听说此事,派使者向他求情。秦穆公的妻子是夷吾的姐姐,她也穿着丧服跪下乞求夷吾的生命。最后,秦穆公放了夷吾,晋国也把黄河以西的土地给了秦国。
刘伯温是一位很有影响的历史人物。50岁时,他投身于朱元璋的反元斗争。刘伯温以其政治谋略和政治能力,为朱元璋所重用,为明朝的建立和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是刘伯温历史地位的真实写照。
 《道德经》大智慧:“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的品行
文章插图
1368年,朱元璋寻访汴梁,李善长和刘伯温留在南京。当时,刘伯温被任命为皇帝的御史,专门负责调查所有官员。当有人在中书省会弹劾李彬贪污时,李善长与李彬关系密切,于是找到刘伯温为他求情。但刘伯温执法公正,没有徇私舞弊。他还要求斩首李彬,这让他对李善长很生气。之后,李善长故意报复刘伯温。后来,朱元璋对李善长的事件进行了处罚,但刘伯温无视怀疑,为李善昌求情。后来,朱元璋对周围的人说,李善长想杀刘伯温,但刘伯温更关注国事,为他求情。我很荣幸有这样一个人。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刘伯温的不偏袒,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境界和高尚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