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历史特约作者:陶生)马雅可夫斯基:苏联最伟大的诗人,毕生都献给了无产阶级
文章插图
1893年7月19日,马雅可夫斯基出生在当时属于沙俄的格鲁吉亚,父母都是俄罗斯人。1906年(12岁),父亲逝世后,他就跟着妈妈搬到首都莫斯科。马雅可夫斯基1908年参加了主张马克思主义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并因从事地下活动而三次被捕。他在狱中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并开始尝试写诗。1911年(18岁),马雅可夫斯基进入绘画雕刻建筑学校学习,结识了一批未来派的诗人。未来派诗人反叛传统文化,甚至主张把普希金等传统诗人从“现代生活的轮船上扔出去”。他们强调创造新词汇,注重语言的形式感,写出来的诗往往脱离现实,但相当“酷炫”,很能吸引年轻人。1912年底,马雅可夫斯基出版了俄国第一本未来派诗集《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
文章插图
(青年时代的马雅可夫斯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参战的俄国被搞得国力衰竭、民怨沸腾。马雅可夫斯基目睹这一切,开始写作以批判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和反战作为主题的作品。长诗《穿裤子的云》呼吁打倒资产阶级的一切,长诗《战争与世界》控诉了战争带来的灾难。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马雅可夫斯基充满激情,称之为“我的革命”。在革命期间,他创作的诗句“你吃吃凤梨,嚼嚼松鸡,你的末日到了,资产阶级”,成了水兵们攻打冬宫的战歌,广为传颂。
文章插图
革命胜利后,他积极为苏维埃政府作宣传工作。1918年,他写下《革命颂》、《向左进行曲》,讴歌革命,号召人们为保卫苏维埃政权而斗争。他开始与未来派分道扬镳,主张诗歌要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1919年,马雅可夫斯基参加俄罗斯电讯社“罗斯塔”。他创造了配有短诗的宣传画,通俗易懂地反映重大问题,称为“罗斯塔之窗”。在几年中,马雅可夫斯基创作了上千首这样的宣传画短诗,散布在苏联的每一个村落,广为流传。简明的画面、清晰的形象、口语化的语句凸显主题,“罗斯塔之窗”被认为是苏联特有的一种艺术文化现象。
文章插图
(“罗斯塔之窗”的作品)同时,马雅可夫斯基尝试对未来派进行改造。他牵头组织“共产主义者——未来主义者”协会(简称“康夫”),创办《左翼艺术阵线》杂志。他希望未来派的作品不要那么孤芳自赏,而要融入社会,为现实生活,尤其是为实现共产主义服务。1924年列宁逝世,马雅可夫斯基发表长诗《列宁》。这首诗描写列宁战斗的一生,同时又表明“列宁是一个最人性的人”,内涵丰富,成功塑造出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伟大形象。《列宁》被认为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歌的奠基之作。
文章插图
(长诗《列宁》)1927年(34岁),为纪念十月革命十周年,马雅可夫斯基创作长诗《好》。作品赞颂十月革命,把十月革命看作具有宗教创世意义的运动,充满了对革命的浪漫想象和丰富的情感。这首诗被认为是马雅可夫斯基诗歌创作的集大成之作。《列宁》和《好》两首长诗,在苏联人人皆知,马雅可夫斯基成为苏联最炙手可热的诗人。
文章插图
(长诗《好》)马雅可夫斯基对社会主义苏联充满热爱,对现实生活中的阴暗面痛心疾首。他创作了许多作品,扬起“文字的皮鞭”,也引来许多人的反对。他同时受到“未来派”和“拉普”(即无产阶级作家协会)的排斥,精神压力很大。1930年(37岁),马雅可夫斯基的讽刺剧《澡堂》上演后恶评如潮,许多人批评他已“江郎才尽”。
- 新书上架|“阿根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用《喷火器》表达对拉美社会的神奇预言
- 世界大战|老照片 1947年苏联莫斯科 到处是排队的场景
- 要相信孩子...
- 柴科夫斯基《天鹅湖》第四幕-白天鹅舞 0317
- 世界大战|二战后期,苏联反攻德国柏林,为何周围百万德军不赶紧防御
- 苏联作家邦达列夫小说《选择》,把莫斯科保卫战表现得太过凄惶
- 苏联画家自愿参加红军,宣传爱国和英雄主义,获得俄国防部认可
- 继承|现存唯一继承苏联的国家,制度文化一如既往,虽然不富裕却很幸福
- 医生|《日瓦戈医生》,一部十月革命后苏联知识分子的血泪命运史
- 前建|六百年前建的国门, 苏联专家建议: 拆除! 梁思成痛哭: 想挖我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