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说,柳亚子的“怨”与毛泽东的“劝”( 二 )


神烈峰头墓草青,湖南赤帜正纵横。
人间毁誉原休问,并世华夏两列宁。
柳亚子是国民党元老,属于左派人士,自始至终坚定不移地支持拥护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大革命失败以后,他逐渐把中国的未来寄托在共产党身上,他曾在《新华日报》创刊纪念会上宣称:“世界的光照在莫斯科,中国的光明在延安”,在他的诗作《延安一首》中也有体现:“世界光明两灯塔,延安遥接莫斯科。”
 诗说,柳亚子的“怨”与毛泽东的“劝”
文章插图
毛泽东和柳亚子的第二次会面是在1945年,正是毛泽东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第二句:“索句渝州叶正黄”。1945年,为停止内战,实现和平,毛泽东毅然接受蒋介石的邀请,于8月28日赴重庆谈判。对于毛泽东的气魄和胆识,柳亚子由衷敬佩,他在诗作《渝州曾家岩呈毛主席》中说:“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在此期间,两人相约会面,促膝畅谈。毛泽东在离开重庆前,应柳亚子之邀,将《沁园春·雪》一词书赠。对毛泽东的诗才,柳亚子评价很高:“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
 诗说,柳亚子的“怨”与毛泽东的“劝”
文章插图
毛泽东与柳亚子的第三次会面已经到了解放前夕,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从西柏坡坐飞机抵京,各界代表及民主人士到西苑机场接机,柳亚子就在其中。当晚,毛泽东在颐和园益寿堂举行宴会,柳亚子应邀出席。席间,毛泽东谈笑风生,柳亚子春风满面。但仅仅过了三天,柳亚子就满腹牢骚地写下了前文提到的两首和诗中的第一首:《感事呈毛主席》。为了劝慰老朋友,毛泽东就写了和诗的另一首《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在写完诗后,毛泽东还专门于百忙中抽时间看望柳亚子,共游颐和园。此后,毛泽东还为柳亚子安置了住所,配置了轿车。
毛泽东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有三个场景和一个历史典故。三个场景代表了三次会面:“饮茶粤海”中的“粤海”指代广州,说的是两人1926年在广州初次会面时的情景;“索句渝州”中的“渝州”指代重庆,说的是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两人第二次会面,柳亚子向毛泽东索诗的场景,“叶正黄”交代了时间正是秋天;第三句中“旧国”指代北京,第四句中的“落花时节”说明时间在暮春,“读华章”指的是毛泽东读了柳亚子写的《感事呈毛主席》一诗。
 诗说,柳亚子的“怨”与毛泽东的“劝”
文章插图
最后一句中的“富春江”用了典故:东汉有位著名隐士名字叫严光,史书记载严光“少有高名”,而且是光武帝刘秀的同学。按说,有才能,又有这层关系,严光如果想做官应该会有个不错的前程。但刘秀当了皇帝,严光不但没去讨官,还婉拒过刘秀的多次延聘,隐居富春江边钓鱼。
柳亚子的《感事呈毛主席一首》中更是引经据典,用了六个典故。
 诗说,柳亚子的“怨”与毛泽东的“劝”
文章插图
诗中第二句,有不少人错误解读成:劝说蒋介石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很难做到。这主要是因为把“说项依刘”按字面意思理解成了:劝说项羽投靠刘邦。但其实这是两个典故,“说项”的典故出于唐代杨敬之的诗句:“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斯项”。据《唐诗纪事》载,项斯曾筑草庐于朝阳峰前,枕石饮泉,读书吟诗,长达三十年。听说杨敬之最喜提携后辈,项斯便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谒。杨敬之读了诗,大加赞赏,赠给项斯的诗中有“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斯项”的句子。后来用“说项”指替人说好话或说情。“依刘”则指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从长安投荆州刘表却不被重用,郁郁不得志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