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者视角”之外,如何打开上海故事书写新空间( 二 )


“事实上,一路梳理上海本土书写,除了王安忆、金宇澄、滕肖澜等作家笔下的上海风景,近年来,有些作品也从市中心延展至郊区,勾勒出这座城市更多元的镜像。”项静观察到,无论是几年来从市区搬到赵桥村的80后作家顾湘,在靠近长江入海口,面对崇明岛的生活积累出新书《赵桥村》,写出20公里空间位置偏移带来的独特心理感受;还是薛舒在多部中短篇小说里聚焦郊区的故事,描摹这座城市不断的进化,都表明作家对上海气质的理解,愈发丰富饱满。
“观光者视角”之外,如何打开上海故事书写新空间
 “观光者视角”之外,如何打开上海故事书写新空间
文章插图
有学者谈到,人们无法以某一种典型想象来容纳所有的城市经验。这座城市里有摩登温情,也有工业硬核。以作家蔡骏的最新长篇小说《春夜》为例,“我爸爸从部队复员,分配到上海春申机械厂,做了老毛师傅的关门徒弟。……”书中延续了蔡骏擅长的悬疑推理元素,也烘托出新旧世纪之交,沪上工厂以及工人子弟生活起伏和心理变化。推理、探案元素虽不再是“主角”,但仍充分融入作品,营造出亦真亦幻的魔幻现实主义氛围。
蔡骏采用了半自传体方式写上海、写工厂,更书写两代人之间的关系,背后是上海百年工业历史的前世今生。在评论家木叶看来,相比于之前的类型小说,《春夜》更注重展现深流涌动的社会关怀,写照出亲切而真实的工人群体生活,展现当代工业社会背景下工人群体及其后代的精神面貌。《春夜》里的上海背景跨越二十年,散落其间的沪上地标和工厂名称,并非“怀旧式”打卡,而是融入紧张情节中,令读者更有代入感。
“类型小说需要智慧高超的谋篇布局能力,从悬疑类型小说并轨到纯文学轨道上,蔡骏通过角色的行动轨迹,让上海这个城市有了更多的扩张与拓展。”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颜慧谈到,从王安忆、金宇澄、陈丹燕笔下的上海,再到蔡骏等新生代作家,更多本土新鲜血液用文学人物和上海一些标志性地标相互交织,编织出个性化的上海,建构着时代洪流下上海市井的“众生相”。
作者:许旸
图片:出版方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