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里的秋:晏几道看透秋色、辛弃疾听断秋声、吴文英历尽秋意浓( 二 )


那个秋天在辛弃疾听来是“一轮秋影转金波”的慷慨,他希冀朝廷还有北伐中原的念想。南归之后,辛弃疾在乾道四年(1168),通判建康府,上《美芹十论》、《九议》,力主抗金并提出不少恢复失地的建议。乾道八年(1172)知滁州。淳熙元年(1174),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迁仓部郎官,出为江西提点刑狱,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五年(1178),召为大理少卿,出为湖北转运副使,改湖南转运副使。又改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创建飞虎军,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这一路行来,他的梦里都是军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念着的全是“沙场秋点兵”。
宋词里的秋:晏几道看透秋色、辛弃疾听断秋声、吴文英历尽秋意浓
文章插图
那个秋天在辛弃疾听来是“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自嘲,他嘲弄自己再无返回山东的可能。淳熙八年(1181)冬,台臣王蔺劾弃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落职,卜居上饶城北之带湖,筑室百楹,以稼名轩,自号稼轩居士,自是投闲置散凡十年。虽然在1206年还有短暂的复用,但是将军白发的悲哀无可逆转。“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再英雄也抵不住岁月,只能识尽愁滋味。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在对无限江山一次次凝望里,少年将军渐渐老去,只剩下稼轩居士年复一年听着“万事到秋来,都摇落”的秋声!
辛弃疾,从二十二岁时率几万人南归朝廷,就一直心心念念要收复故土,想要用祖父传给他的那把叫做“光复”的宝剑重新登临泰山之巅。羸弱的南宋朝廷没有给他太多的掌兵的机会,那个成书于秋天的《美芹九论》写的再好也只能是一纸空文,终于英雄老去,临死前只能高喊三声“杀敌”“杀敌”“杀敌”,带着无数遗憾埋骨在江南他乡。
感吴文英的秋天,“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吴文英,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州、杭州、越州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游踪所至,每有题咏。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这样的经历与北宋大词人柳永的经历有一些类似之处,只是没有柳永“奉旨填词”那样张扬!
宋词里的秋:晏几道看透秋色、辛弃疾听断秋声、吴文英历尽秋意浓
文章插图
长期游历在苏杭一带的吴文英最是能感受到家国临近深秋的凉意。
与友人分别的秋凉是“但醉上吴台,残阳草色归思赊”。曾游访苏杭借寄人家门客,并解结识了好友黄澹翁,两个人接下了深厚的友情,曾一同携手游览许多地方。在哪飘零的年代,终归还是要分离。这次离别恰恰是在秋天,“送人犹未苦,苦送春、随人去天涯”,词人感叹的是春花已去、人也去,送人苦,秋天送人更苦。
与恋人难聚的秋凉是“叹梧桐未秋,露井先觉”。在苏州期间,吴文英与一名歌姬相爱甚深,却因为种种原因以悲剧结束。那些在一起时做过的事情、聊过的神话、承诺过得誓言,谁都不会忘记。记得那次幽会时,她偷偷解下轻薄的绛色绡衣。离别总在深秋,“又惹旧愁,汗香阑角”。
宋词里的秋:晏几道看透秋色、辛弃疾听断秋声、吴文英历尽秋意浓
文章插图
与亡者永隔的秋凉是“银河万古秋声,但望中、婺星清润”。淳祐五年(1245年),与吴文英长相厮守的小妾苏姬离世,他生命里最后一朵红玫瑰依然凋零。又是一年七夕,秋的凉意染满心头,他在怀念着苏姬:即使是牛郎织女每年也还是见上一面,而我们却阴阳两隔不得见。
生在江南长在江南的最怕相思、最怕秋凉,却也最深刻的感受着秋凉,再多的秋凉抵不过这一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来的透彻和决然!
生在南宋末年的吴文英,在所难免的经受了家破人亡的最深别离。在他的生命力,浓浓的秋意就像是早就注定好的一生奔波在别离之中。能告别友人。能告别恋人,能告别故人,最后收罗了一辑《梦窗词》,或伤戚宋室的衰微,或隐喻南宋君臣的偷安,或描写山河的凋敝荒凉,或痛悼被迫害的忠臣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