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字画|黄宗贤:“四僧”的绘画艺术( 三 )


书法字画|黄宗贤:“四僧”的绘画艺术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清 石涛 细雨虬松图
石涛在艺术上有很深刻的见解 , 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题画诗跋》等《画语录》十八章至今令史论家和画家费研 , 其间技法之谈层层披露 , 也有玄妙之说 , 参有禅理 , 故在古画论中是一本难懂的书 。概括起来 , 石涛的绘画美学思想有两个:一是强调“有我” , 另一个是“一画” 。
石涛在《变化章》提出:“故君子惟借古以开今也 。”“今人不明乎此 , 动则曰:某家皴点可立脚 , 非似某家山水不能传久 。......是我为某家役 , 非某家为我用也 。纵逼似某家 , 亦食某家残羹耳 , 于我何有哉!”“我之为我 , 自有我在 , 古之须眉 , 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 , 不能安人我之腹肠 。”又说:“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 , 宜其不能出一头地也 , 冤哉!”(见石涛画)
这段话痛快淋漓地抨击了复古主义的陈词滥调 , 深刻地表达了艺术贵在创新 , 贵有“我”在的思想 , 把传统的“六法论”推向新的境界、新的高度 。同时 , 把绘画这门艺术汇入了当时整个文坛的进步潮流——抒发情感、性灵——之中 , 给清代绘画带来了生气 。
书法字画|黄宗贤:“四僧”的绘画艺术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清 石涛 蕉菊图
石涛强调“有我” , 并非不要“师造化” 。相反 , 他很注意“师造化” 。他在《山川》章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 , 山川脱胎于予 , 予脱胎于山川也 , 搜尽奇峰打草稿也 , 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 , 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 。”这段话深刻地阐明了客体与主体的关系;客体是主体的依据 , 同时又受主体的影响;主体要以客体为基础 , 同时又要“化”山川为用 。人与自然 , 既对立又同化 。这是对中国“天人合一”宇宙观和情景交融的艺术观的精辟阐释和进一步的发展 。
关于“一画” , 历来认识不一 。石涛说:“太古无法 , 太朴不散 , 太朴一散而法立矣 , 法于何立?立于一画 。一画者 , 众有之本 , 万象之根 , 见用于神 , 藏用于人 , 而世人不知 , 所以一画之法 , 乃自我立 。立一画之法者 , 盖以无法生有法 , 以有法贯众法也 。......行远登高 , 悉起肤寸 。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 , 即亿万万笔墨 , 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 , 意明笔透 。”他还说:“一画明 , 则障不在目而画可从心 , 画从心而障自远矣 。......是一画者 , 非无限而限之也 , 非有法而限之也” 。他还说过:“一画者 , 字画下手之浅近功夫也” , “一画落纸 , 众画随之”等 。
书法字画|黄宗贤:“四僧”的绘画艺术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清 石涛 诗画册
从这些说法看来 , “一画论”是非常深刻而丰富的美学思想 。我们认为 , 它的哲学思想基础是老子的“道生一 , 一生二 , 二生三 , 三生万物” 。还有庄子的“既雕既琢 , 复归于朴” 。就是说 , 中国绘画的基础是笔法(或称“骨法用笔”) , 这是六朝时期奠定的 , 谢赫又在“六法论”中用“骨法用笔”四个字概括了它 。石涛的“一画论”正是在这个基础上 , 运用“道生一” , “万物归于一”的哲学武器 , 对“骨法用笔”思想所作的新的概括 。“法于何立?立于一画” , 就是中国绘画的全部功夫 , 最终(也是最初)都归于“笔法” 。能有一笔之法.能有一笔之骨肉 , 就是天地万物的骨肉(画作) 。“―画”要“意明笔透” , 运用自如 , 由此出发 , 就能掌握“画道” 。这“一画”从何而来?不能仅仅受于心 , 受于手 , 受于墨 , 还必须看到“一画”含万物之中 , 要从山川万物中去体验、锤炼 , 才能真正掌握“一画” 。有了“一画”之功 , 就可凭此“测”万物 , “参天地之化育” 。这就是说 , 画家观察、感受万物 , 总是要受统一的“一画”(形式感、美感)观的作用 , 不可能是纯客观的、冷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