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安全感的形成有三个要素 。
第一个要素是时间 。
安全感来自于生命不成熟的时期 , 也就是婴幼儿时期 。 中国有句家喻户晓的老话“三岁看大 , 七岁看老” , 很多人都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孩子小的时候有礼貌 , 懂规矩、听话、乖 , 长大了就有出息 。 其实这句话最核心的精髓是:一个孩子的人格水平决定了他/她一生的成就 。 人格水平中 , 安全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 或者我们再强调一下说 , 安全感就是一个人的全部人格 。 这跟我们之前讲人格的时候 , 我说人格就是一个人遇到人、遇到事儿的时候的第一反应 。 这句话和安全感说的是同一个概念 。
当父母的要了解这个规律 , 要清楚知道孩子的婴幼儿时期有多重要 。 我们都知道 , 盖房子、修路都要用到混凝土 , 就是用干水泥、水、沙子、石子 , 把它们搅拌混合在一起 , 作为最基本的建筑材料 , 建筑行业简称“砼” 。
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就像混凝土 , 刚刚搅拌好的时候想把它塑造成什么形状都可以 , 方的、圆的、长的、扁的、三棱的都可以 。 这个时候如果没弄好可以立刻扒掉重来 , 因为它还没有成型 。 混凝土塑造好形状 , 固定一段时间 , 一旦凝固成型了 , 再想改动形状就非常困难了 。 因为它非常坚硬 , 非常结实 , 只有用强大的外力(比如铁锤、电钻、风炮)打碎才行 。 但是打碎后的这些渣块 , 已经不可能再回收使用了 , 必须重新去找新的混凝土材料来制作想要的东西 。
所以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 , 抚养者就是要抢时间 , 争分夺秒 。
形成安全感的第二个要素是人物 。
安全感的定义中说了 , 安全感与孩子的依恋对象有直接关系 , 从自然规律上来讲 , 依恋对象最早是母亲 , 因为孩子是在母亲的身体里孕育的 , 出生以后要依靠母亲的乳汁来存活 , 要在母亲的保护和照顾下一天天长大 。 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 , 孩子才会把母亲的替代者当成依恋对象 , 比如说祖父母、保姆、亲属、收养家庭的父母、福利院的工作人员等等 。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 , 这个依恋对象会逐渐从母亲扩展的父亲 , 然后才是其他人 。
因为这个原因 , 所以首先要明确母亲在抚育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地位 , 这个位置是天赋神授的 , 其他人不要去跟母亲争这个位置 。
有的老人看到年轻人生了孩子 , 就说:“我反正闲着没事 , 我也比你会带孩子 , 来来来 , 你快去休息 , 你快去工作 , 孩子就交给我带吧 。 ”这是不合适的 , 违背了自然规律 , 对母亲和孩子都不好 。 不管是谁 , 哪怕再会带孩子 , 都不要去跟母亲抢这个位置 。
做母亲的也不要谦让:“你喜欢带孩子 , 那你就去带吧 , 我就不带了 。 ”这不是客气的时候 , 这个位置千万不能谦让 , 更不能偷懒:“反正我也挺累的 , 有人带孩子我乐得省心 。 ”
抚养刚出生的孩子就是母亲的活儿 , 谁都替代不了 。 婴幼儿时期母亲被替代了 , 孩子长大以后安全感就容易差 , 人格就相对弱 。 当然要排除极特殊的情况 , 比如说母亲有身体疾病、严重的心理问题或者精神不正常等 , 这是迫不得已的替代 。
只明确母亲的位置还不够 , 家庭中的其他成员还要全力帮助母亲做好这个工作 , 帮助母亲发挥这个位置的功能 。
随着社会的发展 , 孩子的成长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 。 但是又带来一个新的现象 。 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 , 父母除了把情感都投注在孩子身上 , 还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 , 这又阻碍了孩子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 。
从小在父母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照顾下长大的女性 , 第一次当妈妈的时候 , 非常害怕承担这个责任 , 就拱手把这个任务转交给其他人 , 可能是老人、月嫂、保姆等 。
还有一种观念认为 , 相对于事业的成功 , 女性把精力和时间投注在孩子身上是低价值的 , 甚至是没有价值的 。 这个观念也让很多女性选择了尽快把母亲的功能移交给他人 , 自己尽早回到职场 , 以免丧失了自己原来的价值 。
- 新生儿脾气大,到底随了谁?医生:这是打娘胎就培养出的
- 你的孩子有多爱你?做这几件事,看她们的反应就知道了
- 27岁妈妈生育后“一夜变老”,17年后现状如何?网友:我酸了
-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 家长必看:如何不打不骂管教熊孩子?
- “你怎么这么笨?”如何不打不骂教育孩子?这五个方法很管用
- 寒假来袭,疫情仍未结束,父母仍需努力,如何给孩子做好防护?
- 见到妈妈就闹人难缠这件事,孩子是如何做到全国统一的?
- 如何教出“别人家的孩子”,很简单
- 维生素|如何给孩子补维生素D、维生素A?权威意见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