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古诗(】
作者: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
注释:
芙蓉山:今湖南桂阳,宁乡等地均有芙蓉山,未知实指何处 。
白屋:如茅屋 。多指贫民住的简陋屋舍 。
赏析:
暮色苍茫,山路漫漫,天寒地冻,茅屋的主人听见柴门犬吠声 , 出来一看--风雪之夜有人来投宿;而旅客听见柴门犬吠声,喜出望外--风雪之夜有处可投宿营 。这是"五言长城"刘长卿描绘的一幅"寒山夜宿图" 。诗中没有明写人物,却感到其人呼之欲出,没有直抒怀有情怀,但觉得其情动人肺腑..
全诗意思:暮色降临山色苍茫愈觉路途远 , 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 。
原文:日暮苍山远 ,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
出处: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 。首句中“日暮”点明时间:傍晚 。“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 。
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 。下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 。“天寒白屋贫”: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 。“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
扩展资料就写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首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 。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 , 只可能写所闻了 。“柴门”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 , 是因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 。
这里,只写“闻犬吠” , 可能因为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回答声 , 等等 。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 , 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逢雪宿芙蓉山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