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服装的特点

傣族的服饰特点是什么?傣族服饰在民族服饰中相当具有特点,尤其是傣家少女的 服饰更是婀娜多姿 。妇女服饰上身服装淡雅,下身大红大花 ,扎包头,发上插各种花、梳子或装饰等,与过去基本相同 。不同的是料子的质量、花色品种、服装的 式样等,都有了很大的改进 。
他们一般都喜欢穿绯色的紧身小背心(胸前缝有各种色的花边),外面穿的是紧身短上衣,圆领窄袖,有大襟 ,也有对襟,有淡红色、淡**、青绿色和天蓝色等;下身穿筒裙,一 直长齐脚背 , 色彩鲜亮美丽 , 大都用丝绸、缎子、的确良、锦 纶等料子缝制 。腰间系一根工艺精细的银腰带,宽一寸多 。妇女的衣服、 筒裙都紧紧地裹住身子 , 将人体的线条勾勒得更加流畅 。
男子服装,一般穿无领对襟小袖衫 ,下穿长管裤,用白布、蓝 布、红布包头 。近年来出现了有领对襟或大襟的小袖衫,头巾改为水红色、绿色、粉红色的绸子,裤子依旧 。傣族青年历来是自由恋爱,谈恋爱的时间主要是秋收结束后松闲的日子里 。傣族青年谈恋爱找对象的方式多种多样
傣族有哪些节日 。及生活习惯 , 服饰的特点傣族有人口162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01.4万,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 。临兴的耿马、孟定 , 思茅的孟连 , 玉溪的新平等30多个县也都有分布 。傣族先民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汉代称“滇越”、“掸” 。魏晋以后 , 有“金齿”、“白衣”、“摆夷”等多种他称,但自称是“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 。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 。
傣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有自己的历法、语言文字,并以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著称于世 。音乐、舞蹈、民歌、民间传说故事等富有民族特色,影响甚广 。傣族主要聚居在热带、亚热带的平坝地区,村寨多临江河湖泊 , 住宅通常每户一座竹楼,竹篱环绕,果树、翠竹掩映,环境十分优美 。四周田地肥沃 , 特产丰富 。傣族人民性格温和,喜爱歌舞 。
有人说,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它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 。只要了解情况的人,都觉得这话一点也不算夸张 。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 。他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 。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着窄袖短衣和统裙,把他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 。上面穿一件百色或绯色内衣 , 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圆颈窄袖 , 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 。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凉等料子缝制 。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 , 几科没有一点空隙 。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就料缝制,若不仔细看 , 还看不出袖管 , 前后衣襟刚好齐腰 , 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背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 , 下摆宽大 。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轻柔,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呢礼刷帽,显得潇洒大方 。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上一个用织锦做成的挎包(筒帕) 。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 。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傣族的节日主要有开门节、关门节、送龙节等,其中最隆重的是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人们认为互洒清水可以消灾弥难,互相祝福 。男女青年则除了互相祝福外,还互相泼水为戏 。节日里还举行堆沙、丢包、放高升,赛龙舟等活动 。届时五洲四海的宾客云集西版纳和德宏,热闹异常 。
傣族习俗
傣族在思茅全区均有分布 , 以景谷、孟连、澜沧、江城、普洱、墨江、思茅居多 。景谷、孟连的为傣那支系 , 澜沧芒景、芒那的为傣绷支系 , 江城土卡河的为傣社毫支系 。景谷傣族多住平房,土木结构,以茅草或瓦覆盖,进门为中厅 , 设煮饭、烹茶、取暖用的火塘,支有铁三脚架,厅中铺床 , 供待客用 , 中厅左右两厢小房为主人寝室 。房屋结构有落地式和干栏式两种,干栏式的掌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 , 堆放柴禾和生产工具 。干栏式房屋冬暖夏凉,以竹木为建筑材料,以杂木为主,多用红毛树、锥栗树、黑荆树当柱,以竹片或木片做椽.房顶盖草排或板瓦不等,房屋分上下两层 , 上层用木板或竹笆围墙,楼后搭有晒台,孟连、澜沧、江城整董等地傣族居住干栏式屋 。江城土卡河傣社毫支系人居住落地式鸡罩笼房 。
景谷傣族的服饰,男子头缠白头巾,节日......>>
傣族服饰有什么特色?傣族服饰在民族服饰中相当具有特点,尤其是傣家少女的 服饰更是婀娜多姿 。妇女服饰上身服装淡雅 , 下身大红大花,扎包头,发上插各种花、梳子或装饰等,与过去基本相同 。不同的是料子的质量、花色品种、服装的 式样等,都有了很大的改进 。?他们一般都喜欢穿绯色的紧身小背心(胸前缝有各种色的花边),外面穿的是紧身短上衣 , 圆领窄袖 , 有大襟,也有对襟 , 有淡红色、淡**、青绿色和天蓝色等;下身穿筒裙,一 直长齐脚背,色彩鲜亮美丽,大都用丝绸、缎子、的确良、锦 纶等料子缝制 。腰间系一根工艺精细的银腰带,宽一寸多 。妇女的衣服、 筒裙都紧紧地裹住身子,将人体的线条勾勒得更加流畅 。男子服装 , 一般穿无领对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蓝 布、红布包头 。近年来出现了有领对襟或大襟的小袖衫 , 头巾改为水红色、绿色、粉红色的绸子,裤子依旧 。傣族青年历来是自由恋爱,谈恋爱的时间主要是秋收结束后松闲的日子里 。傣族青年谈恋爱找对象的方式多种多样 。
傣族舞蹈服饰的特点服饰特点:上半身是露脐的背心,下半身是窄的长裙 。
各种傣族妇女服饰均能显出女性的秀美窈窕之姿 。
傣族妇女均爱留长发,束于头顶,有的以梳子或鲜花为饰,有的包头巾,有的戴高筒形帽 , 有的戴一顶尖顶大斗笠,各呈其秀,各显其美,颇为别致 。富于热带、亚热带旖旎风光的傣族服饰,也是独具民族特色的 。
傣族男子一般喜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多用白布、永红布或蓝布包头 。普遍有纹身的习俗,作为身体装饰美的组成部分 。花纹有虎、豹、象、狮、龙、蛇等动物或经文、八卦、线条等图案 。
妇女服饰,因地区而异 。
德宏一带傣族妇女,婚前多穿浅色大襟短衫 , 下穿长裤 , 束一小围腰,婚后穿对襟短衫,花色或黑色统裙 。
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白色、珐色或天蓝色等紧身内衣,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衫,下身多为花色长统裙 。
各地的傣族妇女均很讲究发饰 。青年妇女多结发于头顶,也有束发垂脑后的 。平日多于发上扎以帕或插梳子,天冷则顶花头巾 。若逢节日喜庆,姑娘们尤爱在发会上插缀鲜花并洒香水,再穿上用绸缎、尼龙、灯芯绒、金丝绒等缝制的精美衣裙,盛装打扮,更感妩媚 。每遇河边井旁沐浴之后,身材纤细 。苗条的傣族少女,将黑亮的发髻盘于脑后 , 在紧身短衫和花统裙之间扣上银腰带,亭亭玉立,宛如古典仕女的风韵 。
傣族穿着、习俗都有什么特点 。40分 村寨多在平坝近水的地方 。干栏式建筑和竹楼别具风格 。饮食以大米为主,西双版纳等地的傣族爱食糯米 。喜酸味及烘烤水产食品 。嗜酒 , 喜嚼槟榔 。
男子服装上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多用白布、水红布或蓝布包头 。妇女服饰,因地而异 。西双版纳的妇女上着紧身内衣 , 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衫,下身为花色长筒裙 , 结发于顶,插梳子或顶花头巾 。德宏傣族妇女婚前穿白色或浅蓝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着对襟短衫黑或花色筒裙;青年妇女多束发于顶 。
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即傣历新年)、关门节和开门节 。泼水节是在傣历六月(公历4月)举行,传说很早以前 , 有七位善良民女杀死了霸占她们的魔王,但遭魔火烧身 , 众人见此情景 , 皆泼水灭火相救,人们为了永远怀念为民除害的七姐妹,每逢新年,便用水相泼,洗尘去污,祝福在新的一年里消灾祛祸,身体健康 。
礼节:老人受尊敬 , 村中红白喜事都要专门送饭菜给老人;说话和气 , 家庭、邻里关系和睦,很少吵架;晚辈从长辈面前经过,要弯腰细步,以示对长者的尊敬;热情好客,过往客人,都会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有的家庭还备有专门招待客人的被褥,比自己用的还漂亮 。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其余散居在新平、元江等三十余县 。人口102. 5万多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
1953年1月24日成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以后又相继成立了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1953年7月24日)、云南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1954年6月16日)、云南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1955年10月16日)、云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1980年11月22日)、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1980年11月25日) 。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 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 。汉代称滇越、掸,唐、宋称金齿、黑齿、白衣 , 元、明、清则称作白夷、摆夷、百夷 。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 。通常人们把内地和边疆的傣族分别称为旱傣和水傣 。前者因接近汉族 , 吸收汉文化较多,称为汉傣 , 讹传为旱傣,保持民族特点较多的西双版纳、孟连、瑞丽等地傣族称为水傣 。傣族自称傣仂、傣雅、傣那、傣绷等 。
傣族龙舟比赛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语言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支 。现通行的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系拼音文字,由印度南部巴利文演化而来 。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 其中尤以傣历、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 。傣历年为阳历年,而月为阴历月,一年分寒、热、雨三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傣医和蒙、藏、维一起,成为中国最为着名的四大民族医药体系 。傣族地区流传着许多叙事长诗,如《召树屯与南木诺娜》、《兰戛西贺》、《阿銮的故事》等 。傣剧有100多年历史 。傣族大都信仰小乘佛教 。
傣族地区的西双版纳橡胶增产显着,普洱茶驰名中外,地方和乡镇企业发展很快 , 有采矿、机械、电力、化学、陶瓷、皮革、造纸等厂矿企业 。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和开......>>
傣族服装主要颜色来历特点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 , 极为出色 。
青年妇女将长发盘于头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 襟窄袖衫 , 下身着花色筒裙 , 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 , 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 。傣族妇女都喜欢戴首饰,首饰通常用金银制作,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亭亭玉立,仪态大方 , 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 。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 。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筒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 。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 , 园圆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 。到2000年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 。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
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筒裙口 , 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掳诳泶?。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如今的傣族女子,内穿色泽淡雅的无领、无袖紧身胸褂(城镇傣族女子多戴文胸),外穿无领细袖紧身短衣,下穿筒裙,短衣及腰 , 长裙及地 。长裙打折,多用银带系于腰际,该显则显,当敛则敛,使女性曲线分明,下肢修长,显出亭亭玉立的苗条身姿 。城镇女子已极少缠巾,多挽髻于顶,插花、别簪、卡梳作饰,更显绰绰风姿 。衣裙色泽以孔雀绿、淡绿、肉红粉红、淡黄、嫩黄为众 。
衣料多选用薄而柔软的乔其纱、的确良或有锦丝绸缝制 。外出参加 *** 或赶摆时 , 足登时髦皮鞋、凉鞋,肘挂拎包、手撑花伞遮挡烈日,处处显出优美动人之风采 。衣裙款式在吸收传统服饰“精华”的基础上,朝着优美、轻柔、亮丽、淡雅的方向发展 。进一步显示出孔雀之乡的孔雀羽毛般绚丽多彩的特点 。
傣族的服饰特色是什么?族男子一般穿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而且衣服常是白色 。冷天披毛毡 , 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 。窄袖短衣和筒裙是妇女主要着衣,上身是白色、 绯色或天蓝色等紧身内衣,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衫,下身为花色长裙 。结发于顶 , 插梳子或顶花头巾 。有些地方妇女婚前穿白色或蓝色大襟短衫和长裤,特点是束腰; 婚后则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不再束腰 。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 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呼花腰族、大袖傣等 。
傣族有什么特点?傣族是云南独有民族之一 , 全省傣族人口有110.67万人(1998年统计数),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8.35% 。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傣族有1142139万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部和南部边疆,主要聚居区有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临沧、澜沧、新平、元江、元阳、金平、华坪、大姚、禄劝、景东、景谷、普洱、思茅、腾冲、龙陵、沧源、江城、河口、西盟等30多个县也有傣族散居或杂居 。
傣族村寨多分布在肥沃的河谷平坝 。比较大的坝子有景洪、勐笼、勐遮、勐罕、勐海、芒市、陇川、干崖、勐卯、遮放等 。这些坝子海拔均在500―1300米之间,地势较低 , 灌溉便利,宜于种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 。土壤多红壤土、棕壤土、黄壤土;气候属于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在21℃左右;终年不下雪,仅有轻霜期30余天;雨量充钉 。年降雨量一般在1000―1700毫米之间,多集中在5月―10月,全年无四季之分 , 只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 。
傣族聚居地区山川秀丽,资源丰富 , 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人所共知,森林覆盖率占全州面积的57.14% , 德宏州森林覆差率占全州面积的46.02% 。森林中楠木、柚木、黄栗、恍榔、松、杉、柏、桧等名贵木材,随处皆有 。傣家人喜植大青树、贝叶树、菩提树、摈榔树、椰子树、芒果树、牛心果、缅桂花、竹和黑心树(薪柴)于庭园四周,使傣族村寨成为名符其实的花果园 。此外,荔枝、龙眼、柑、橘、杨梅、橄榄、柠檬、西瓜、香蕉、菠萝等水果种类繁多;天冬、乳香、红花、砂仁、野三七、龙胆草等名贵药材享誉中外 。西双版纳还是亚洲大叶种茶的原生地 , 是驰誉中外的“普洱茶”的主要产地 。铜、铁、金、银、镍、铅、锡、水银等矿藏资源很早以来就被傣族人民发现利用 。德宏还盛产宝石、玉石、绿柱石和水晶等特种工业原料 。
西双版纳是我国境内有野象出没的地区 , 有250余种动物生活在这里,珍贵的有虎、豹、熊、麂、飞龙、穿山甲、长臂猿、金丝猴、独角犀牛、白鹇鸟、长嘴犀鸟、双角犀鸟、孔雀等等 。
傣族属于古代越人族属,秦汉时期,傣族先民被称为“滇越”和“掸”,并建立了已知的第一个政治组织“掸国” , 公元1世纪掸人进入阶级社会,掸国首领被汉王朝封为“汉大都尉” 。唐宋时期 , 傣族先民因有饰齿文身习俗,被称为“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茫蛮”、“白衣”等等 。明清时期,傣族被称为“百夷”、 “佰夷”、“焚夷”、“摆夷”、“摆衣” 。随着元朝云南行中书省的建立 , 傣族区域继续纳入中原王朝行政系统 。元代将德宏及其邻近地区立为金齿宣抚司,分置六路总管府;西双版纳境建彻里总管府 。明代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土司制度,傣族地区都分别建置土司,任命傣族头领为世袭土司 。确立了傣族封建领主制的地方统治政权,傣族社会普遍向封建领主制发展 。
1949年以前 , 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一直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封建领主制经济形态;散居在元江、新平、景谷等地的傣族,由于受汉族的影响,特别是清代推行“改土归流”后,他们较快地进入了地主经济阶段;而德宏及孟连、耿马等大部分傣族地区则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的过渡阶段 。1950年 , 傣族地区获得解放 。1951年云南省内地傣族地区完成土地改革 。1953年1月24日和7月24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先后建立 。1955年、1956年德宏、西双版纳完成和平协商土地改革 , 至60年代初 , 整个傣族地区平稳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1954年―1985年,云南省先后建立了傣族和其他民族共同实行区......>>
中国传统服饰有哪些特色用一句话概括蒙古族服装的特点蒙古族服饰特点
四季都穿长袍
内蒙古、新疆牧区,蒙古族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 , 俗称蒙古袍 。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棉袍 。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 。
不同颜色各有象征
袍子的颜色 , 男子多喜欢穿蓝色、棕色、女子则喜欢穿红、粉、绿、天蓝色,夏天更淡一些,有浅蓝、乳白、粉红、淡绿色等 。蒙古人认为 , 像乳汁一样洁白的颜色 , 是最为圣洁的,多在盛典、年节吉日时穿用;蓝色象征着永恒、坚贞和忠诚,是代表蒙古族的色彩;红色是像火和太阳一样能给人温暖、光明和愉快,所以平时多穿这样颜色的衣服;**被看作是至高无尚的皇权的象征,所以过去除非活佛,或者受到过皇帝恩赐的王公族,其他人是一律不能穿用的 。
腰带防风抗寒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 , 长三四米不等 。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 。素腰带既能防风抗寒 , 骑马持僵时又能保持肋骨的稳定、垂直,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束 。男子扎腰带时 , 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 , 又显得精悍潇洒,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 。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 。
内蒙古服装特点鄂尔多斯蒙古族的服饰实用、美观,从头到脚都有一定讲究 。在鄂尔多斯地区,未出嫁的女子都有留一条独辫,垂于身后 。只有在出嫁的前一天 , 在隆重的婚礼上,才特邀德高望重的两位长者为“分发父母”,举行庄严的分发仪式,仪式上将姑娘时一条发辫散开,顺着两鬃梳成两根辫子 , 然后在辫子上系戴上由新郎送来的华丽贵重的首饰 。鄂尔多斯蒙古族称首饰为“陶勒甘久甘” , 汉意为头带,头带零用松石、玛瑙、珊瑚以及宝石、金、银等贵重材料组合而成的 。己婚妇女捆上这样贵重的饰物,显得高雅、富丽 。当然,要准备一付好的头带,价格是相当昂贵的,所以 。从头带上完全可以看出一个庭的贫与富,一般家庭的女子或小伙子成亲,只是配备重约三、四斤,价值约三、四百个银元的头带 , 而富家女子出嫁或小伙子娶亲都要配备重约十余斤,价值可达上万个银元的头带 。这样贵重的头带,往往要以几群好马或数百峰好驼才能换取 。但头带无论昂贵的还是廉价的,都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已婚妇女必备而且不可随意离身的饰物,只有到夜晚入睡时方可将头带解脱 。平常若是随意取下不带,会被认为是对父母、长辈和邻里客人的不尊敬 。团此 。头带在鄂尔多斯蒙古族已婚妇女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的头饰主要以“连垂”和“发套”两大部分组成 。连垂,蒙古语称“西布格”,是用布和棉絮制成的两个扁圆形物和其下伸出的两截约五寸长的木棒,系戴在已婚妇女脸庞两侧梳留的发辫上 。传说这是成吉思汗时期的遗留物 。当初,蒙古各部落之间经常争战不息,战胜者在被俘虏的妇女们的头发上系面很长长的木棒,以防止她们逃遁,久而久之,头发上系木头便成)已婚妇女的礼俗、所不同的是长木棒逐渐变成小巧玲联约五寸长的小木棒 。后来 。妇女们又在小木棒上制作了精致的圆锥形外套上面还绣有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缀上金、银制作的工艺品,使其成为精美而绝妙的头饰 。在小木棒上部的扁圆形物的外面,又加做了蒙古语称“敖日雅德格”的布垫 , 其上缀满珊瑚、金银制品 。鄂尔多斯蒙古族男女老少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 。由于气候、自然条件和野外放牧生活的需要 , 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袍与内蒙古自治区其它地区蒙古族的长袍在式样上不同 。鄂尔多斯蒙古族的蒙古袍较长,两侧开叉,大襟右边系扣,男式长袍较肥大,穿、时系腰带,前胸腰带上部可装东西 。长袍袖手 子长 , 领子高、冬天骑马持缰时可以起到防寒的作用,夏天则可避蚊蝇咬哲 。女式蒙古袍则做得比较紧身,以显示女子身材的苗条与健美 。男子喜欢穿蓝色或棕色袍,女子喜欢穿红、粉、绿、天蓝色绸质袍 。夏季穿的单、夹蒙古袍颜色较淡,有浅蓝、乳白、粉红、淡绿色等 。鄂尔多蒙古族认为,象乳汁一样的颜色是最为圣洁的,因此,在隆重场合很多人都穿这种颜色的长袍,以示纯洁、高雅和美好 。又说**是至高无上的皇权的象征,所以过去除活佛和受到皇帝恩赐的王公贵族穿**长袍外,其他人都不能穿 。便服一般比汉服宽大,袖子也较长 。便服没有穷富之分,但衣服的质料却因贫富而不同;富者多用绸、缎、绢、帛,贫者春夏多用棉布,冬季多用老羊皮袍 。蒙古袍不但白天供穿着用 , 夜间还可当被子盖 。腰间带子一束可长可短 , 骑乘、行走、带东西部很方便 。鄂尔多斯蒙古族穿蒙古袍,不论男女,一般都备有腰带,而且扎腰带有一定的讲究和规矩 。未婚女子扎腰带,要在身后留出穗头,一旦出嫁,便成“布斯贵” 。布斯贵为蒙古语,汉意是没有腰带,代替腰带的则是紧身短坎肩,以此来分辨未婚与已婚,穿上坎肩就说明这个妇女可以生育了 。男子均扎腰带 。扎时将袍子向上提,为的是骑马方便,也显得矫健潇洒 。腰带上还要系上鼻烟壶、蒙古刀、手巾等 , 颜色各种各样,多用布、绸、缎等料 。坎肩是鄂尔多斯......>>
蒙古族民族的服饰特点蒙古族民族的服饰特点
蒙古族民族的服饰特点
蒙古族民族的服饰特点
蒙古族特色服装简介100字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 。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 。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受满族影响,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 , 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 。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 。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 。蒙古族平时喜欢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
或喜庆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 。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 。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 。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 。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 , 蒙古靴做工精细 , 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 。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 。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 。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 。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 。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子戴披肩帽 , 女子则戴翻檐尖顶帽 。用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
蒙古族服装特点是什么?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 。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 。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 。夏装多布类 。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 。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 。红、绿绸缎做腰带 。
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 。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 。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 , 冬季多毡靴乌拉 , 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 。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 。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 。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 , 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 , 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 。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
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饰工艺 。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 。坎肩袒露胸部 。长裤宽大 。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等 。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 。*** 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 。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 。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 。膝盖处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 。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
蒙古族服装的特点是什么我是汉族人我所属名族的服装特点是什么汉服的特点是右衽,左襟压右襟 。呈y”字形 。而少数民族都是右襟压左襟
蒙古族服装 来历蒙古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 。远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用植物的叶子将自己修饰一番 , 后来又取用打猎的兽皮做衣服 。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岩画上 , 已经看出蒙古高原的古人类在腰间围着一条短短的兽皮裙,头上插着长长的羽毛,有的臀部还有尾饰 。而且当时已经有了大量粗拙的石环、骨饰等物品 , 说明在很早以前,北方游牧民饥就有审美意向和审美追求了 。
蒙古族服饰特和蒙古族的生活特点在内蒙古、新疆等地牧区,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 。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 。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 , 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 。其式样和颜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异 。一般蒙古袍的特点是宽大袖长、高领、右衽 , 多数地区下端不开衩 。袍子的边沿、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盘肠、云卷图案或虎、豹、水獭、貂鼠等皮毛装饰 。既美观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实用功能 。冬天防寒护膝,夏天防蚊虫叮咬、遮暴晒 。行可当衣 , 卧可作被 。鄂尔多斯等地的蒙古人还喜欢在袍外套穿长短不一的坎肩
在草原上,男女老幼四季都喜欢穿长袍 , 这就是蒙古族特有的蒙古袍 。袍身宽大 , 束有腰带,因性别不同,样式和颜色也不同 。一般女子所穿的蒙古袍比男子的窄些,多以红、粉、绿、天蓝等为主色,逢节庆之时 , 还要配戴用玛瑙、珍珠、珊瑚、宝石、金银玉器等编织的头饰;男子则多喜欢穿棕色和蓝色的蒙古袍
蒙古族生活特点,你百度一下蒙古族就行了 。
蒙古族服饰特点蒙古族民族的服饰特点
蒙古族民族的服饰特点
蒙古族民族的服饰特点
中国人的传统服饰分为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两大类 。中式服装、西式服装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在式样、外形、结构、局部特征、装饰、色彩、图案、审美文化方面均不相同,有其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
一、式样
中国传统服饰的主体形式是前开型的大襟和对襟式样 。前开衣最早起源于中国 , 形成于黄帝时代 。中国传统服饰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两种形制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交叉使用,相容并蓄 。女子穿上衣下裳式样的较多,男子多穿上下连属的袍衫 。
西洋服装在样式上有一个演变过程,古希腊的服装是披裹式,古罗马到中世纪 , 服装的式样以披裹式的非成型类衣和前开式的半成型类衣为主 。公元四世纪,日尔曼民族南下,日尔曼民族的四肢分离的体形型服装逐渐渗入到欧洲服装的基本样式中,从13世纪开始至今,体形型服装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其基本形制是男子上衣下裤 , 女子为上下连属的裙装 。
二、外形特征
中国传统服饰的外形强调纵向感觉,自衣领部位开始自然下垂,不夸张肩部 , 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筒形的袍裙、纵向的装饰等手法,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特别是使四肢有拔长感 。亚洲许多国家的服装都有类似特点 。
清代服装相对来说是比较肥大的,袖口、下摆都有向外扩张之势 。然而 , 清代妇女那高高的旗髻和几寸高的花盆底鞋,加上垂至脚面的旗袍,使旗人比历代妇女都显得修长 。
服装外形的修长感是对东方人较为矮小的身材之弥补 , 在感官上产生视错觉,在比例上达到完美、和谐 。自然修长的服式使男性显得清秀,使女性显得窈窕 。同时,平顺的服装外形与中国人脸部较柔和的轮廓线条相称 。
西洋古典服装的外形强调横向感觉,常采用横向扩张的肩部轮廓、各种硬领、轮状领、膨胀的袖型、庞大的裙撑、重叠的花边和花朵以及浆过的纱料和各部位的衬垫 , 使服装线条产生夸张和向外放射的效果 。
西洋服装的外形特点与西方人热情奔放的气质、起伏明显的脸部轮廓以及比东方人高大挺拔的体型相适应 。
三、结构特征
从结构特征看,中式服装采用中国传统的平面直线裁剪方法,无论袍、衫、襦、褂,通常只有袖底缝和侧摆相连的一条结构线,无起肩和袖窿部分,整件衣服可以平铺于地,结构简单舒展 。
西方服装采用立体裁剪方法,立体裁剪方法视人体为多面体至少是四面体,细心对待人体从上到下、从前到后各个方面的凸凹起伏关系,利用打褶和省道处理等服装工艺手段,最终取得与三维人体相吻合的具有立体效果的服装 。
有人说中式服装像平面的绘画 , 西洋服装像立体的雕塑,这种感觉大体是对的 。中式服装表现两维效果,忽视侧面结构设计 。西式服装强调三维效果,适合人体结构特点并适应人体运动规律 , 既合体又实用 , 因此,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普遍青睐 。
四、局部结构特点
从服装的局部特点看,中式服装的斜交领、对开V领、直立领、衣服下摆两侧开衩、清代箭袍式的前后左右开四衩 , 以及衣服的对襟、大襟、一字襟、琵琶襟等 , 都是有东方特色的局部细节,常被设计师用作表现中国服装趣味的处理手法,其中中式立领和衣服下摆两侧开衩更为典型 。
西洋服装的袒领和轮状褶领(像扇面一样环绕脖颈)运用较为广泛,轮状褶领连续的褶裥是用布料上浆后熨烫成形,有时需用细金属丝做支撑 。服装造型喜用填充物衬垫或支撑,如垫肩、垫胸、垫袖、垫臀、裙撑等 。由于西式服装不是连袖而是装袖,所以肩饰造型多样 。袖子款式变化很多 , 如半腿袖、主教袖等 。
五、装饰
从装饰特点看,由于中式服装是平面直线裁剪 , 表现二维效果,所以装饰也以二维效果为主 , 强调平面装饰 。装饰手段是中国传统的镶、嵌、滚、盘、绣几大工艺 。这些工艺的巧妙运用,使中式服装虽造型简练,但纹样色彩斑斓,美不胜收 。
刺绣用于服装历史久远,发展到后来,甚至“衣必锦绣” 。运用平面刺绣方法装饰服装表面空间,是中式服装设计的惯用手法 , 沿用至今 。尤其是精妙绝伦的刺绣工艺与丝绸面料配合,使服装充满东方风韵,令人赞叹不已 。
除刺绣外,镶、滚工艺在中式服装上运用也很多 。例如清末,市井流行在衣缘处镶、滚装饰,女子衣缘越来越阔,从三镶三滚,五镶五滚 , 发展到“十八镶滚” 。
西洋服装是立体构成设计,表现三维效果,所以装饰与整体结构造型相对应,强调立体感和空间感,装饰手段是借助各种立体物如穗饰花结、荷叶边、金银丝带、褶裥、切口等点缀服装表面 。最初,花朵、花边等只是少量装饰服装表面,丰富表面效果 。到了罗可可时期,某些礼服竟是用立体花堆砌而成 。
西洋服装采用立体装饰有其精采之处:一是立体装饰与立体结构造型相呼应,天然谐调;二是装饰效果符合审美心理 , 因为凡是平铺直叙、一览无余的表面,容易引起人的单调感觉,而层次丰富、虚实搭配、重叠穿插的表面空间有耐人寻味的效果,易于激起观赏美感 。
六、面料、色彩和图案
从服装面料看,中国最早使用的纺织品是葛布、苎麻布和大麻布 。葛布是葛藤的茎皮纤维加工制成的 。苎麻是我国特有的植物 , 欧洲人称之为“中国草”,大麻被称之为“汉麻” 。中国享誉世界的服装面料是丝绸 。养蚕、缫丝、织绸是我国先民对世界纺织服装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 。中国人穿棉布较晚,棉花是从印度引进的,到元明之时,棉布才成为人们普遍穿着的衣料 。
从服装色彩看,在上古时代 , 黑色被中国的先人认为是支配万物的天帝色彩,夏、商、周时天子的冕服为黑色 。后来,随着封建集权专制的发展,人们把对天神(黑色)的崇拜转向对大地(**)的崇拜,所以形成了“黄为贵”的传统观念 。**成为帝王的专用色,隐喻着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 。
传统服饰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 。青、红、黑、白、**被视为正色,其余颜色则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 。在民间,正色是人们衣着配色所喜爱和追求的颜色 。
从配色方法看,高艳度、强对比是中国传统的配色方法 。强烈的对比色在金、银、黑、白等中性色的缓冲配合下,使服装洋溢着富丽堂皇、浑朴大方的气氛 。
中国民间对蓝色有传统喜爱,如蓝印花布、靛蓝蜡染布等 。蓝色与黄种人的肤色相配,容易谐调,可产生柔和的色对比效果 。
中式传统服饰的图案纹样丰富多采,有飞禽走兽、四季花卉、山峦亭阁、几何纹样等,抽象、具象、夸张、写实等风格俱全,图案纹样不仅精美,而且具有丰富的内涵 。
中式服装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 。从古至今 , 从高贵的绸缎到民间的印花布,吉祥纹样运用极为广泛 。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蜥龙闹灵芝等纹图 , 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的情感 。像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穿牡丹、团鹤仙寿、福禄寿喜、连年有余、吉祥八宝等图案 , 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希望 。另外,官服的图案重视标识作用,明清文官为飞禽图案,武官为走兽图案 。皇帝的龙袍象征真龙天子,龙袍上的十二章纹图案各有寓意:“日、月、星”取其照临;“山”取其稳重;“华虫”取其文丽;“火”取其光明;“藻”取其洁净;“粉米”取其滋养;“宗彝”取其忠孝;“黼”取其决断;“黻”取其明辨 。
西洋服装的面料、色彩、图案的运用同东方传统存在差距 。
古希腊、古罗马的服装面料主要是半毛织物和亚麻布 。古希腊人喜爱白色,古罗马服饰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 , 紫色象征高贵,白色象征纯洁、正直 。一般庶民衣服是羊毛、亚麻天然的原色,很朴素 。
中世纪西方已有了许多名贵的面料,除东方丝绸、锦缎之外,还有天鹅绒、高级毛料、北欧的珍贵裘皮等 。当时哥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装饰得辉煌灿烂,引导人们追求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饰上充满宗教气氛的色彩被人们向往 。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 , 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升级,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欢迎,织锦缎和天鹅绒中还织进了闪闪发光的金银丝线 。法国人特别喜欢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 。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红和银灰色调 。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特别是黑缎子和黑天鹅绒常是贵妇的首选 。迷人的黑色衬着白种女性白皙的肤色,非常炫目 。
西欧传统服饰上的图案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古代多流行花草纹样 ,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的花卉图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受罗可可装饰风格的影响,流行表现S形或涡旋形的藤草和轻淡柔和的庭园花草纹样 。近代,有影响的流行图案花样有野兽派的杜飞花样 , 以星系、宇宙为主题的迪斯科花样,利用几何错视原理设计的欧普图案,用计算机设计的电子图案等 。
七、审美文化
东西方服装审美文化存在很多不同点 。
西方文化起源于海洋文明,文化本能比较开放 , 易于融合外域服装文化 。
中国文化起源于大陆文明,文化本能比较封闭,在服装上具有固执的“原体”意识,传统服饰形制几千年来地位稳定,吸收异域服装相对困难 。
西方文化善于表现矛盾、冲突 , 在服装构成上强调刺激、极端的形式,以突出个性为荣 。
中国文化是和谐文化,强调均衡、对称、统一的服装造型方法,以规矩、平稳为最美 。
西方文化是一种明喻文化,重视造型、线条、图案、色彩本身的客观化美感,以视觉舒适为第一 。
中国文化是一种隐喻文化,艺术偏重抒情性,追求服装构成要素的精神寓意和文化品位 。
西方文化崇尚人体美,重视展示人体的性差异,不忌讳表现性感 。古典模式是表现女性的第二性征,如露颈、露肩、露背、半胸 , 以紧缩腰围和垫臀来表现女性胴体曲线 。现代模式是以简约的形式表现人体的自然身形,以短露和紧身为现代时髦 。
中国文化漠视“性”的存在,服装不表现人体曲线,不具备感官刺激要素 , 宽衣博带,遮掩人体 , 表现的是一种庄重、含蓄之美 。
【傣族服装的特点】
中式传统服饰的美学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态和文化征貌 。中国人受儒道互补的美学思想影响,重视情理结合,以理节情,追求闲适、平淡、中庸,追求超出形体的精神意蕴 。中式女装严密包裹人体,使人难窥其详,增加了神秘感 。中式男装严整修长,洋溢着中和之美 。皇帝的礼服,宽博繁复,辉煌壮观 。皇帝的礼服不仅是权力的象征,也是中国人审美观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