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什么是教育

1、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功能的实践活动,以及对人类各民族历史、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的有组织机构的教育,根据背景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 , 遵循年轻人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 。教育深刻影响着人类文化的发展,不仅要传递文化,还要满足文化本身延续和更新的要求 。
2、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对教育也有不同的认知 。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教育者,会推崇不同的教育目标与方式 。孔子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孟子则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鲁迅强调“教育是要立人” 。陶行知则觉得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美国的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英国的斯宾塞认为“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教育家的思想统合起来,或可浅尝教育的实质 。
3、教育是人的基本需求 , 是权利也是义务 。欧洲早期的教育受宗教影响很大,中国古代教育始于经典著作 。当今社会的教育 , 则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 , 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 。
4、教育的对象是人 , 所以教育的内容必须是良性、有意义的 。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规划、管理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传递信息的内容和方式 。教化育人,就是让人接受各种有用的知识,以期将这些知识吸收、内化,能够将其直接作用于社会,或者把这些知识作为基础,升华出新的知识 , 即发现和发明 , 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不断前行 。
什么是教育的本质?幼儿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学前儿童在教师不同程度指导下的科学探索过程 。
幼儿教育是指对处于3至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 , 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3岁之前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 , 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 。
幼儿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在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产生影响的活动都可被定义为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特指幼儿园和其他专门开设的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 。
教养机构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幼儿的身心特点,对入小学前的幼儿所进行的有计划的教育 。
幼儿科学教育优点: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抓紧早期教育,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有人认为,幼儿在2-3岁期间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外语学习最迟也不能超过4-5岁 , 因为在这时幼儿学习外语不会与本国语言相混淆 。
5-5岁半则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6岁是发展大小、方位知觉最佳年龄 。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1964年出版了《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提出了有名的智力发展的假设: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
人的智力或心理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日本学者木村久一认为,儿童的潜在能力遵循着一种递减规律 。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理想的教育 。
就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 , 即使是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 。
如何理解教育?
谈到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其实按照某一名人的哲理来说,教育没有特定的准则或“永恒的至理名言” 。换句话说,世界不存在普遍认可的有效的教育本质 。在任何特定的历史时期,有些东西之所以看似教育本质,是因为它们以看起来具有长期稳定性和确定性的事实为依据 。只有当一套完整的教育目标出现在一个静态的环境中、一个稳定的社会中、一个统一的文化中、一个正统的教堂中的时候,看似是教育本质的事情才会产生 。
理想主义说:教育就是培养大写的人 , 舒展的人 , 使人的生命经教育而更加情韵悠长,光明磊落?我天真的认为,教育就是鲁迅所说的立人之事业,就是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外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精神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 。理想主义也总是把任何的事情看作最理想化,不会有更坏情况的发生 。但是这个世界却不总是这样的 。
教育是一切有社会行为的物种为了更好地生存、延续和发展而采取的一种天然对策,是社会性物种的一种本能行为 。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每一个个体都同时具备施教者和被教者的双重角色 。在较为低级的社会性物种(如蚂蚁、蜜蜂等)中,教育的本质表现为这种物种的本能行为;在高级的社会性物种(如人类)中,教育的本质表现为社会公众普遍意愿的一种体现 。现在我们的命题需要稍稍调整一下:人类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延续和发展而采取的自然对策,是反映人类社会普遍意志的一种必然行为,是受到本能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驱使而产生的、符合人类社会普遍需要的社会行为 。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类社会得以和平、稳定地发展,成为人人都追求的那种幸福、平安和舒适的社会 。有人说:学到老,活到老 。知识的力量永远都是最强大的 。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 , 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命轨迹 。教育的力量是强大的 。
什么是教育
什么是教育
1、对于多数国人而言 , 教育就是“教书”、“教知识”,就是“德、智、体、美、劳”的教育 , 就是“素质”的培养,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 就是“温故知新”、“因材施教”,就是“学而优则仕”,就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或许是我们对于“什么是教育”所能想出的基本的回答,这些答案或来自传统,或来自领袖话语,或来自对教育的最简单的认识 。这些答案的某种合理性自不待言,关键在于,它们是否来自我们内心的思索?我们是否意识到“什么是教育”是一个与我们的教育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我们时常面对的“问题”?除却这些关于教育的“大话”、“套话”、“老话”,我们的心底是否还有一点属于我们自身的支撑我们的教育生活实践的鲜活理念?
2、人是一种“向世界的开放”的存在 , 人的“不完美、开放、内在地无限、不可理解,同时又活跃并处于生成过程中”(兰德曼) , 这意味着人的开放性,不可简单限定性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 教育的起点、基础和最终指向都是人,人的开放性、不可简单限定性意味着教育的开放性、不可简单限定性 。打开教育史 , 千百年来,教育的定义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从各自的生存处境中表达他们对教育的理解与期望 。实际上,每一代人也只可能在他们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现实处境中来谋求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和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并以之来关照他们当下的教育实践 。人类生存境遇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人们对教育理解的变化,人们实际上不可能给教育下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劳永逸的“科学”、“规范”的定义,教育乃是一种开放的阐释 。
教育作为一种给出性的(givivg)的人的活动而非被给予性的(given)自然事实,教育活动的基本品质如何直接取决于教育活动担当者的品质 。正因为如此,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也必须自我谋求他们对教育的积极理解与阐释,用他们积极的理解与期望来关照他们的教育实践,从而更多地保障他们的教育实践是他们所期望的教育实践,是有理想、有智慧的教育实践 。阐释教育的意义并不在于给教育谋求一个“科学”、“规范”、“精确”、“无可挑剔”(实质只是以自然科学作比照的科学定义模式)的定义让人们记诵,其根本意义乃在于表达我们的教育理想 , 表达我们对教育的期望,用以观照教育的现实,为现实教育的发展
谋求合理的方向 。这意味着对“什么是教育”的回答,任何时候也不是、也不能是现成的 , 顺手捏来的,它需要我们以一种切于我们自身的方式,不断地去阐释 , 再阐释,把对这一起点问题的追索与回答作为我们教育生活实践的内在依据 , 在
【简述什么是教育】
此追寻中增进我们教育的智慧 。没有理想、没有智慧的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