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蜂如何过冬

冬天雌蜂纷纷离巢寻觅墙缝、草垛等避风场所抱团越冬,气温越低抱团越紧,气温稍高则抱团松散 , 温度高于7℃时便开始散团 。
春季气温高于7℃时越冬蜂开始散团并各自寻找筑巢的场所 , 此时修筑蜂巢、获取食物、哺育幼虫等工作都由越冬雌蜂承担 , 第一代蜂羽化后雌蜂便专门负责繁殖后代,从第二代羽化后的雌蜂中少数个体与雄蜂交尾并产卵 。
马蜂的蜂群中有后蜂、职蜂(雌蜂)和雄蜂 , 后蜂为前一年秋后与雄蜂交配受精的雌蜂,雄蜂在交配后不久即死亡,雌蜂则把精子贮存在贮精囊中 。
扩展资料:
饲养管理
第2年3月上旬气温回升到10℃以上,越冬蜂开始散团,在笼壁活动 。此时,应立即投入苹果、糖蜜、糖拌馍等饲料进行人工饲养,喂养至4月中旬,笼内蜂振翅活动一段时间,才可放蜂出笼,回归大自然筑巢 。
人工辅助筑巢是在自然条件下建筑蜂棚 。春季气温恒定在13℃时,越冬胡蜂开始散团活动,可在夜间移入大棚中,轻开笼门或箱盖,来日胡蜂即在棚内飞翔 。
气温恒定在17℃以上时,蜂开始进入筑巢产卵阶段,应随时观察,见有蜂在棚顶及四周纱网上时飞时停 , 应及时将蜂笼挂在棚内各处,将笼开启一半而拴牢 。
在冬季的时候一般就是胡蜂交配的季节,这个季节作为胡蜂养殖人如果不多加注意 , 就会导致很多胡蜂交配不成功的现象 , 这样就会影响胡蜂的幼蜂群 。交配后的蜂王,基本不再取食,会自己爬进放在交配大棚中遮光环境一端的树筒、老蜂巢、大棚铁纱网的各个角落等处爬附不动,在夜间温度10-20度范围时,蜂王就会自己进入树筒缝隙内、老蜂巢内越冬 。建在阴凉有一定湿度环境中的交配大棚可以直接做越冬大棚用,就是不用移动越冬室 , 让钻入越冬树筒的蜂王直接在交配大棚中越冬 。
如果交配过的蜂王没有自己进入树筒的缝隙中,一直爬附在大棚的铁纱网上,说明大棚里的温度夜间不够低 , 应该换个越冬环境,需要人为地把蜂王放入做越冬室的枯树筒中,移到专用的越冬大棚里 。
这个过程的关键是交配后的蜂王必须全部进入越冬树筒内,在避光环境中越冬;越冬大棚内的温度必须保存在10—21度范围;越冬大棚内的湿度必须在50%—60%;做越冬室的枯树筒内的糟木、泡木之间必须有蜂王爬附的空隙,还有越冬环境必须安静 。
扩展资料生活习性
黄蜂为有社会性行为的昆虫类群 。蜾蠃科的种类平时无巢 , 营自由生活,在产卵时 , 由雌蜂筑一泥室或选择合适的竹管,产卵其中 , 同时贮藏在捕来之后经螫刺麻醉的其他类昆虫的幼虫或蜘蛛 。一室一卵,分别封口,由卵孵出的幼虫取食所贮存的猎物 。化蛹和羽化成蜂以后,即咬破巢口飞出 。
其他种类的胡蜂一生营巢而居 。蜂群中有后蜂、职蜂(或称工蜂)(雌性)和雄蜂的区别 。后蜂为前一年秋后与雄蜂交配受精的雌蜂,它们把精子贮存在贮精囊中,到该年分次使用 。雄蜂在交配后不久即死亡 。天渐冷时 , 受精雌蜂纷纷离巢寻觅墙缝、草垛等避风场所,抱团越冬 。
翌年春季,存活的雌蜂散团外出分别活动,自行寻找适宜场所建巢产卵 。它们所产的受精卵形成雌蜂,未受精卵形成雄蜂 。由于职蜂增多,蜂巢逐渐扩大 。职蜂负责筑巢和饲育幼虫 。中国中部地区每年有3次发生高峰 。秋后,巢中的雄蜂约占总数的1/3,为一年中雄蜂最多的时期 。
一般气温在12~13℃时,胡蜂出蛰活动,16~18℃时开始筑巢 , 
秋后气温降至6~10℃时越冬 。春季中午气温高时活动最勤,夏季中午炎热,常暂停活动 。晚间归巢不动 。有喜光习性 。风力在3级以上时停止活动 。相对温度在60~70%时最适于活动,雨天停止外出 。胡蜂嗜食甜性物质 。在500米范围内,胡蜂可明确辨认方向,顺利返巢 , 超过500米则常迷途忘返 。
【马蜂如何过冬】
马蜂亚科和胡蜂亚科的胡蜂所建立的蜂巢是用纸浆所造成的,而非蜂蜡 。在这一点上,它与蜜蜂及其他胡蜂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马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