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佛教都有哪些菩萨,各有什麽历史背景

。中国四大菩萨信仰之盛形成了四大名山道场 。文殊表智慧、观音表慈悲、普贤表行践、地藏表愿力,大乘佛教理念人格化凝聚在四大菩萨之中,使至理成为有血有肉的形象事迹 。
密宗的八大菩萨是:
1.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玄藏三藏又译作观自在菩萨 。唐宁以来,民间信仰的有三十三变化观音 。密宗造像有六观音、七观音等变化 。六观音是十一面观音、不空罗索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如意轮观音、马头观音和准提观音 。另外加上圣观音 , 称为七观音 。观音的造像很多,有一面二臂、一面四臂、三面二臂、三面八臂等;三十三体变化的观音中 , 特别受欢迎喜爱的是白衣观音 。
2.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 , 又称为慈氏、无能胜等 。他出身于印度婆罗门,后得释迦牟尼佛的教化,授记为菩萨 。他是一生补处的菩萨 。所谓补处,是此菩萨可弥补佛陀位置的意思 。弥勒菩萨在民间的形象是袒露大腹的和尚,笑容可掬;但在胎藏界的形像是,左手当胸,手掌张开,右手执莲花,所戴宝冠中有宝塔,塔中现舍利;在金刚界的形像是,右手大拇指、食指、小指均竖立 , 中指与无名指弯曲置胸前,左手放在膝上 。
3.虚空藏菩萨 虚空藏菩萨,为藏福德于虚无限境界之意,表示气福可以无限生产和分配的可能性 。在胎藏界曼荼罗中,虚空藏菩萨是虚空藏院的主尊 。东密虚空藏菩萨求闻持聪明法观想本尊形像,菩萨全身为金色,相貌庄严,头戴五佛宝冠,在莲花上半跏坐,容颜妙而怡喜悦 , 左手执白色莲花 , 花上有如意宝珠,发出**光芒 , 右手结与愿印,五指垂下,将手掌向外 。
4.金刚手菩萨 金刚手菩萨,即金刚萨埵,又称秘密主,象征“坚固不坏之菩提心”与“烦恼即菩提之妙理” 。此名称于密教中,所指有四:(一)指密教传法之第二祖 。(二)为金刚界曼荼罗中,金刚部院三十七尊之一 。(三)为金刚界曼荼罗理趣会中,十七尊中之主尊 。(四)为胎藏界曼荼罗金刚部院“大智金刚部”之主尊 。
5.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是骑白象行愿的菩萨 。印度古语的普贤称“三曼多拔陀罗”,密宗亦称普贤为善摄金刚、真如金刚、如意金刚 , 还视为金刚萨埵同体 。在雕像上,普贤乘白象侍佛之右;文殊驾狮子侍佛之左 。据说普贤菩萨掌管诸佛的理德、定德、行德;文殊菩萨则掌管诸佛的智德与证德 。一般把普贤菩萨视为祈求延命的本尊 。普贤单独造像通常骑六牙之白象,头戴五佛冠,形如满月童子 。
【有关佛教都有哪些菩萨,各有什麽历史背景】
6.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师利菩萨 。他生于印度舍卫国 , 后跟释迦牟尼佛出家 , 常随侍释尊左右 , 帮助释尊化号 。“文殊”是妙的意思,“师利”是德、吉祥之意 。密宗称之为吉祥金刚、般若金刚 。文殊菩萨司理智慧 , 与普贤菩萨相对 。文殊的图像一般为骑狮像 , 顶结五髻 , 表大日之五智,左手执青莲花,花上有梵箧,右手执金刚剑 。此外造像还有一髻、六髻、八髻、文殊,手持之物亦各不同 。
7.除盖障菩萨 除盖障菩萨 。其德行为消除所有一切烦恼之障碍,为胎藏界曼荼除盖障院之中尊,也是金刚界曼荼罗贤劫十六尊之一 。
8.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 。密宗又称之为悲愿金刚、与愿金刚或金刚幢,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称为地藏 。在释迦佛入灭以后,弥勒未生之前,地藏菩萨自誓必度尽六道众生,始愿成佛;众生不度,誓不成佛 。所以,地藏菩萨的雕像大多数是僧侣袈裟打扮 , 左手拿着宝珠 , 右手拿锡杖 。
分类:文化/艺术 >> 民俗传统
解析:
1.菩萨的分类
按照佛教的修行层次,菩萨分为胁待菩萨和供养菩萨 。
胁侍菩萨是修行层次最高的菩萨,其修行觉悟仅次于佛陀或等同于佛陀 。在没有成佛前,常在佛陀的身边,协助佛陀弘扬佛法 , 教化众生 。按照佛教的理论,大千世界十方三世之中有无数佛,一方佛土,有一佛教化众生 。而每一佛都有两位或几位胁侍菩萨 。因此,佛国世界里的胁侍菩萨有多少,谁也说不清,谁也无法计算 。在石窟壁画中经常画的是“八大菩萨” 。即释迦佛的左右胁侍: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观音菩萨、势至菩萨“ 。药师佛的左右胁侍:日光菩萨、月光菩萨 。还有弥勒菩萨和地藏菩萨 。这些都是佛经上有名的菩萨,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菩萨画在佛的身旁,也称为胁侍菩萨 。
胁侍菩萨画像和佛陀画像一样,有一定的法相等手印 。如观音菩萨手持净瓶和杨柳枝,天冠有一化佛 。势至菩萨手持莲花,天冠中有宝瓶 。文殊菩萨手持宝剑 , 身乘青色雄狮 。普贤菩萨手持如意或经卷,身乘六牙白身 。地藏菩萨手持如意宝珠和锡杖,身披袈裟,头戴毗卢冠,为僧人像 。
供养菩萨 , 中修行层次低于胁侍菩萨,为佛陀和弘扬佛法作供养的菩萨 。佛教里把供养分为三种:一是利供养,即香花、香火、灯明、饮食、资财的供养 。二是敬供养,即礼敬、朝拜、赞美、歌颂的供养 。三是行供养,即警奉三宝,受持戒律,修行善法的供养 。又称为财供养、法供养,观行供养 。供养菩萨实际上为佛陀和宣扬佛法服务的菩萨 。常画在佛座下面或胁侍菩萨、佛弟子的两边 。姿式有站,有坐,有蹲、有跪,形象众多 。如奏乐菩萨、歌舞菩萨、献花菩萨、敬香菩萨、燃灯菩萨、跪拜菩萨、持经菩萨、赴会菩萨、听法菩萨、思维菩萨,禅定菩萨等都可以说是供养菩萨 。供养菩萨不像胁侍菩萨有一定的法相和手印规定 , 画家们可以任意创造,所以供养菩萨的形态比胁侍菩萨多,数量也比胁侍菩萨大 。
按佛教的宗派划分,菩萨又分为显宗菩萨和密宗菩萨 。
显宗菩萨是依照显宗教义和仪轨所画的菩萨像 。此类菩萨亦称正菩萨 , 与常人相同 , 一首二臂,法相庄严,面容慈悲 , 姿态优美 。如八大胁侍菩萨和各种姿态的供养菩萨 。
密宗菩萨是依照显宗教义和仪轨所画的菩萨像 。此类菩萨与常人相异,多首、多臂、多目 。如领先臂观音、十一面观音,千手观音、千手千钵文殊、不空绢索观音,如意轮观音等 。在密宗菩萨中,又分为汉传密宗菩萨和藏传密宗菩萨 。汉传密宗菩萨的法相同显宗正菩萨相似,只是多首、多臂、多目,面容慈悲,姿态优美 。而藏传密宗菩萨与汉传菩萨形象差异很大,不仅多臂、多首、多目 , 有的菩萨面目狰狞,阴森可怕 。
敦煌石窟中显宗菩萨画像数量最多,初唐时才有密宗菩萨,数量很少 。元代时才有藏传密宗菩萨,只有第465窟一个洞窟中绘有藏传密宗菩萨 。
在各种菩萨像中 , 观音菩萨的种类最多,大体上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遵照佛教显宗仪规所绘的一面二臂、或坐或立、法相庄严的显宗观音 。
第二类是遵照佛教密宗仪规所绘的多首、多臂、千手千眼、手持各种法哭的密宗观音 。
第三类是不遵守佛教仪规,由画家根据人们的意愿希求 , 自创风格 , 任意描绘 , 任意题名的观音 。如水月观音、白衣观音、宝相观音、施财观间、烽珠观音、滴水观音、送子观音、鱼蓝观音、杨枝观音等 。这类型观音形象众多,民间有二十五观音、三十三观音之说 。
上述三类观音,在敦煌石窟擘画中都有画像,前两类数量多,后一类数量少 。
2.菩萨的名称
菩萨是梵文音译“菩提萨(土垂)的简称 。其“菩提”汉译是“觉悟”,“萨(土垂)”汉译是“众生”,或“有情”(一切有感情的动物),全译应是:“觉有情”,“道众生”,“觉悟的众生”之意 。根据这个词意,中国古代翻译的佛经中,还把菩萨译为“开士、大士、圣士、法臣”等名称 。如把观音菩萨称为“观音大士”,把普贤菩萨称为“普贤圣士” 。
在佛教初创的小乘时期,仅把释迦牟尼累世修行的前身和尚无成佛的悉达多王子称为菩萨 。大乘佛教创立后,根据“人人具有佛性 , 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论,把凡是立下宏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都都称之为菩萨 。后来这个名称更加扩大化、世俗化,人们把那些精通佛法 , 德高望众的寺院高僧和在家居士也称作菩萨 。
3.菩萨的衍变
观音菩萨是一位最中国民俗大众敬仰的菩萨,人们对观音菩萨的敬仰甚至超过了对佛陀的敬仰 。在佛教各种画像和造像中,观音菩萨和种类繁多,变化也极大 。搞清了观音菩萨的衍变过程,也就明白了所有菩萨的衍变 。
现在人们看到的观音菩萨是一位美貌动人,面善心慈的“东方圣母” , 可人们并不知道 , 观音菩萨原业是畜不是人 。观音菩萨由畜变人,由大丈夫变成一位东方美妇,有一个漫长的衍变过程 。根据徐静波先生《观世音菩萨考述》一文和其他一些学者的考证:早在佛教尚未产生的公元前七世纪时,印度婆罗门教的古经曲《梨俱吠陀》中 , 已经有了“观世音” 。不过,那时的观音并非丈无身 , 也非女儿身,而是一对可爱的孪生小马驹 。它作为婆罗门教中的善神,象征着慈悲和善,神力宏大 。它能使关心盲者双目复明,恙疾缠身者康复,肢躯残缺者健全,不育女性生子,公牛产乳,枯木开花 。“观世音”在当时受到古印度臣民的普遍信仰和崇敬 , 在整个社会中产生过巨大深远的影响 。
公元前五世纪时 , 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 。佛教主张解放奴隶,姓无贵贱,众生平等 。比婆罗门教完善进步 。佛教逐渐影响了婆罗门教教徒,并使婆罗门教徒转信佛教 。转信佛教的婆罗门教教徒一时难以改变他们所有的信仰,便把婆罗门教中的观世音带到了佛教之中,成了佛教中的一位善神 。
公元前三世纪时,佛教大乘教产生 , 佛教徒为了安抚众生之心,便将原婆罗门教中的善神观世音正式吸收过来,成为佛教中的一位慈善菩萨,叫作“马头观世音” 。那时的马头观世音菩萨的形象还是一匹可爱的骏马 。到了公元前后,佛教徒可能考虑到其他菩萨都是人身,而观世音是畜身,太不相配,便将“马头观音”改为人身 。地是观音菩萨就由畜身变成了人身 。
敦煌莫高窟第161窟中,画有马头观音像 , 不过这身马头观世音已是面善心慈的菩萨,只是戴着一顶高大的马头头盔式宝冠 。佛教密宗中有马头观音画像,是密宗胎世故界六观音之一 。这可能是观音由马变人过程中的遗迹 。
佛教徒为使人们想念观音菩萨是人,不是畜,又给观音菩萨编造一份令人置信的“履历”,使观音菩萨完全“佛化” 。众多佛经中便有了这样的说法:观音菩萨原是古印度转轮王无净念的大王子 。《悲华经》中说:“有转轮圣王 , 名无净念 。王有千子,第一王子名为王象 , 即文殊菩萨;第八王子名泥图,即普贤菩萨 。第一王子发下宏愿 , 要解除世间众生的一切苦难后来转轮王无净念成佛,即阿弥陀佛 。王子也经数十年的修行 , 也已成佛,号称:“正法明佛” 。为了实现他的宏愿 , 解除世间苦通信班,使众生获得安乐 , 而现菩萨身,协助佛陀,弘扬佛示 。于是,观世音菩萨也就成了父王----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而其弟大势至菩萨成了父王的右胁侍 。
据佛学专家们的考证,佛教传入中国,约在西汉末(公元一世纪),佛教在中国兴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观世音菩萨是随着佛教的传播来到中国的 。传入中国时的观世音菩萨菩萨已是净土三经《无量寿佛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佛经》中西方净土教主阿弥陀佛的左胁侍 。《华严经》中说:善财童子拜访观世音,在普陀洛迦山,“见岩谷林中,金刚石上,有勇猛丈夫观自在,与诸大菩萨围绕说法 。”此时的观世音是王子出身的阿弥陀佛的“侍从官”和“勇猛丈夫观自在”,还不是女儿身的观世音菩萨 。因此,早期的观世音菩萨塑像和画像是男身丈夫形 。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广泛的传播 , 尤其是《法华经》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观世音菩萨的声望在中国日益提高,提到了下层广大人民的信仰 。人们根据自己的愿望造出了众多的观音菩萨萨 。观音菩萨亦从“西方三圣”中的胁侍菩萨分离出来,成了一位最受人们信奉的佛教善神,经过几个世纪的佛教汉化衍变,观音菩萨逐渐异化,中国的僧俗大众不仅把这种外国“善神”变成了中国“善神” , 而且把这位“勇猛丈夫”变成 了美貌女性 。
为了使信奉大众相信观音菩萨确实是一位美貌动人,面善心慈 , 救苦救难的女菩萨,中国的佛教信徒又给观世音编造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其中《香山传》浒最广,故事大意是说:观世音菩萨原是古代妙庄王(即楚庄王)的五女儿 , 名叫妙善 。三公主妙善聪慧美丽,从小笃信佛教 。年岁稍大 , 父王为其配嫁 。妙善执意不从,要削发为尼 。妙庄王发现女儿抗旨出家 。怒火冲天 , 率兵马将妙善捉拿 。当即在京城斩首示众,并使她的灵魂堕入地狱中 。玉皇大帝闻讯后,命阎王妙善灵魂救起,把妙善复活于香山紫竹林中 。从此 , 妙善普渡众生,行善天下,化现成为观世间地菩萨 。后来妙庄王得了重病,久治不愈 。医师告知:须要亲生骨肉的手眼方可医治 。在此情况下,妙庄王的大女儿妙圆,二女儿妙英都不愿献出手和眼 。妙善得知此事后 , 不念父王旧恶,挖下自己的双眼,砍下自己的双手,制成药丸,救活了父王 。妙庄王得知一切后,疚愧万分 。为了纪念自己的爱女,请工匠塑一尊“全手全眼”观世音像 。结果,工匠错将“全手全眼”误听为“千手千眼” 。于是塑出一尊千手千眼观世音(妙善)的像 。这故事传说,在北宋以前就已形成,河南宝丰县香山寺的宋蔡京所书《大悲观世音菩萨得道远果史话碑“就已记载了这个故事 。
根据现存佛教艺术史料和专家们的研究,东晋以前 , 我国的菩萨画像和塑像,几乎都是男性 , 一位“伟丈夫” 。东晋以后,始有女性菩萨塑像和画像出现 。《胡应麟笔丛》中说:“女像观音造像始于南北朝” 。隋唐之时,已出现大量的女性观音菩萨 。唐代高僧道宣说:“造像梵相(画像)宋齐间”(相当于北魏)皆厚唇、鼻隆、目长、颐丰、挺然丈夫之像 。自唐以来,笔笔皆端来柔弱似 *** 之貌 。故今人夸菩萨如官娃也 。“(《释氏要览》) 。宋代之时,观音菩萨已经完全女性化 。元、明、清三代,观音菩萨更加世俗化,我们现在看到的观音菩萨像,已是一位按照中国人审美观点,摹仿中国女性容貌身材,穿戴中国衣冠服饰,面善心慈,美貌动人,庄重亲切的“东方圣母” 。
其他菩萨的画像和塑像 , 也随观音菩萨走过了一个由男性变为女性的过程 。这个衍变过程经历了非男非女、男身女相、女身男相、完全女性化四个阶段 。这一衍变过程在敦煌石窟中留下了明显的轨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