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复制的: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的联系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而风中雨中有声 , 日中月中
有影 , 诗中泪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 。非唯我爱石竹,即石竹亦爱我也 。
--郑板桥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 。由文化凝聚积淀的园林景观,清幽中见画意,细腻中见诗情,平淡中见蕴藉 , 变化中见新奇,可谓异彩纷呈,琳琅满目 。中国园林(主要指中国古典园林)有别于世界其他园林,主要可概括为四大特点:一、本于自然 , 高于自然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三、诗画的情趣 。四、意境的涵蕴 。这四大特点是中国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 。它们的形成 , 一方面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合力 。另一方面 , 从根本上来说,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及重渐悟、重直觉感知、重综合推衍的思维方式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 。而其中 , 推动园林兴盛、园林艺术普及和提高的 , 乃是一大批文人直接参与园林规划的结果 。他们借鉴文学、绘画的表现形式,将自身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融入到造园艺术中,赋予园林以深刻的内涵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是中国园林风格和特色形成的主体人物 。中国园林自唐代出现了诗人和画家自成一派的“文人园林”以来,经过漫长的、不间断的发展,乃至现代园林景观的布局、构景,仍与文学、绘画紧密结合,蕴涵着被誉为“无声的诗”和“立体的画”的美学基础 。“文人园林”的发展 ,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 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 。
园林艺术是通过园林的物质实体反映生活美、表现一定审美意识的空间造型艺术、同时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理想① 。其本质即在于,通过对包括山、水、建筑、植物等所谓园林四要素,以及道路、室内陈设等的有机构成,组织一个富于情趣的饱含艺术意境美的环境 。
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其特点为重视自然美、崇尚意境、追求曲折多变以及创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精神品格,与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形式美的追求迥异 。中国园林于先秦时期发轫,魏晋南北朝是转折点,私家宅园和郊区别墅已相继兴起 。经隋唐的发展,掀起过两次皇家园林建设高潮,其间以文人园林面貌出现的私家园林也得到很大的发展;明清时期园林进入总结阶段,尤以明清代的成就突出,现存园林几乎全是这个时期的遗存 。皇家园林现多存于北京西郊,而艺术水平更高的私家园林以江南最为集中 , 它们是中国的园林的两大流派 。中国园林的创作高下成败的关键 , 要视创作者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而定 , 以下试从园林建造艺术意境与诗画艺术的相互渗透入手,阐述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特质 。中国的造园的宏观发展的整体艺术,我认为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来讲,而个体的构建特色可以简单用四小段阐述:宏观上:一、因地制宜,顺应自然
因地制宜是指造园时根据不同的基地条件,有山靠山,有水依水,充分攫取自然景色的美为我所用,这实际上也就是园林规划布局中的顺应自然 。顺应自然的另一层意思是按自然山水风景的形成规律来塑造园中的风景,使园内景色富有自然天真的魅力 。园林艺术的主要目的是创造(或者改造整理)山水风景美,使之更集中、更精练、更便于观赏 。祖国的山山水水,婀娜多姿,特别是那些经前人评定的传统山水名胜风景区,更是无山不秀,有水皆丽 。美丽的自然景色为园林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但是造园并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再现原物 , 而是以山水、花木和建筑等组景要素,经过艺术劳动,塑造出比自然风景更美的景色的实践过程 。这就要求艺术家认真归纳总结自然山水美的各种不同形式和它们的形成规律,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依据 。
“活泼泼地”是苏州留园西部的一座横跨溪上的水阁 , 同时也作为溪涧景色的收头 。一条清澈的小溪缓缓从枫林中流出,到此水阁下隐去,好像穿阁而过,水虽止而动意未尽 。流水、小阁、青翠的小岗,充满了自然风景的活泼生气,实在是园林造景中以人工创自然的妙着,以“活泼泼地”来题名,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在《诗品》中这样写道:“生气,活气也 。活泼泼地,生气充沛,则精神进露,远出纸上 。”园林风景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 , 就要让园林充满活气,顺应自然地组织山水 。像“活泼泼地”一景就是如此 , 小建筑置于以土为主、间以黄石的假山平岗之中,溪水曲折流出,两岸枫树咸林,要是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在此小憩片刻,定会使人感到满眼生气,精神舒畅 。
具体地讲,园林艺术处理山水(即叠山理水)的规律就是“山贵有脉,水贵有源 , 脉理贯通,全园生动” 。其实,山有脉络走向,水有源头流向 , 这是自然山水风景最一般的规律 。要是园林中的山无脉络 , 混成一堆,园中的水又是无源的死水 , 那末即使亭台建筑设计得再精巧 , 花木品种再多,整座园林也是生动不起来的 。因此,造园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山的脉络走向,疏通园中的水源,并使山水自然地交融在一起 。如果园林建在自然山林之中,那么就应该按照自然山岭的脉理走向来构山,这也就是明代计成说的“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 而悬 , 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 。要是平地造园,也要“高出可培,低方宜挖”,按照景色的需要使全园山石脉理协调并统一起来 。
【与中国园林艺术相关的中国诗词或者诗文?】
拥翠山庄是苏州城外虎丘山的天然坡度,依山势逐层升高 。园门南向,十余级朴素的青石踏步将游人引入翠树掩蔽之中的简洁园门 。门内有轩屋三间,构筑于岗峦之上的古木中间,是一处深邃幽奇的山中小筑之景 。轩北不远处,有突起的平台,台上建亭名“问泉”,与轩屋和一边的陡峭山坡互成犄角之势,是引导游人登山的点景小筑,既增加了小园前后的空间层次 , 又将人们的视线引向高处 。该亭的西、北两面,在真山的悬崖下又堆了湖石假山,气势相连,中间植夹竹桃、紫薇、白皮松、石榴等花木 。园墙隐约于山石花树之间,并不显眼 。园内的景色与园外的自然山林景色溶合在一起 , 充满生机和意趣 。等到经由自然山石和人工稍为叠砌的蹬道逶迤而上,来到主要建筑灵澜精舍的平台上时,往下看,是一片葱翠的虎丘山麓风景;往上望,则是巍巍虎丘古塔 。按照自然山水的脉理,人工构筑的小园与大的山水景色协调而统一 。拥翠山庄咸了虎丘山的著名景致 , 而虎丘的山林古塔也成了小园不可缺少的借景 。
“问渠那得清如许 , 为有源头活水来” 。园林风景中山水的基本关系是“山因水活,水随山转” 。只有能流转的活水,才能给山带来生气;只有富有生命力的水,才能活泼泼地映出园林景色 。要是园中的水是一潭死水,就会腐臭变质,根本谈不上自然之美了 。为此,计成在《园冶》中指出:造园在初创阶段就要“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 。”自然山水中的园林,得到活水比较容易,只要引进天然水源就可 。如杭州灵隐寺的冷泉、无锡寄畅园的二泉水等 。有地园林中,泉水源头本身就是很好的一景,如太原晋祠的难老泉、济南大明湖的趵突泉 。有的园林中较大的水面被作为城市的调节水源和畜水库,如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等 。城市园林,也要疏通水的去路,接入天然的河道 。古园中的闸桥、闸亭都是为控制外河和内水而设立的(如《红楼梦》)大观园中的重要一景沁芳桥便是闸桥) 。有些城市园林,实在没有办法接通活的地表水,造园家便因地制宜地在溪池的最深处,打几口井,将园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活水沟通,来保证水的活力 。江南一带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常用这种办法救活水源 。
酷爱游赏风景的苏东坡曾这样评价园林中的建筑和植物景观“台榭如富贵,时至则有 。草木如名节,久而后成 。”意思是说台榭建筑只要有了钱,马上就可以造起来 。园林中的花草树木却不是立刻便能长成,需要十几年或数十年的生长 。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对园林植物的重视 。绿是生命之色,园林中要是没有植物 , 一片灰黄,就会变得死气沉沉 。因此,花草树木是使园林景色富有生气、活泼可爱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
园林植物的栽植也同山水造景一样,要顺应自然 。我国古园中栽花种树的原则,是让其自然生长 , 不加人工约束 。因此,在古园中几乎看不到西式花园中那种笔直的林荫道,修剪成几何形体的树木和十分对称、规正的花台,园中植物几乎都是姿态舒展、生意盎然的 。而且它们往往间杂种在一起,就象在山野中一样 。有姿态古拙可以入画的老树,有随时会变化的各色花果,诸如桃、李、海棠、柿子等果树,在园林中互相辉映,给景色平添了不少山野的自然气息 。在苏州的一些城市园林中,至今人们还能欣赏到“老榆旁岸,垂杨临水,幽篁丛出”的野趣(拙政园中部池上两岛)和“漫山枫树 , 桃柳成荫”的城市山林风貌(留园西部小岗) 。
植物布置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另一个表现是不求品种的名贵和齐全,山野村落中一些常见树种,如榆、槐、杨、柳、银杏等都是园林的座上客 。就是一些较低等的植物,如石上的青苔 , 罗网般缠绕在假山石峰上的络石,山脚石缝裂隙中长出的书带草,伏在地上生长的小灌木、箬竹,在园林中也是随处可见 。它们既增加了山石景的自然情趣,又起到遮掩某些残留的斧凿之痕的“藏拙”作用 , 是造就园林自然活泼景致的很好辅助 。
二、山水为主,双重结构
园林艺术是最终产品是立体的风景形象,毫无疑问 , 山水林泉等自然景物是它的主要部分 。虽然有些城市的庭院小景,看上去全被建筑所包围,好像建筑在这些小景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其实不然,这时楼馆廊榭多半是一种背景,仅仅起到陪衬的作用,人们观赏的主要对象还是廊边墙前的石峰和花木 。有了它们 , 这种建筑空间才能称之为庭院 。因此 , 园林创作的第一步就是塑造山水地形 。
北京圆明园是我国古典园林中集大成的精品,也是世界园林史上的杰作 。它的景色特点是“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可见真山只是作为远景借入到园内来,主要景色还是来自平地上挖池堆山,人工创造的山水地形 。当年修建圆明园的时候 , 雍正皇帝曾用16个宇总结了塑造风景的经验:“因高就深,傍山依水,相度地宜,构结亭榭” 。这16个字的概括深得“因地制宜 , 顺应自然”的要领,说明大型皇家园林的建造也是因高就深地筑山理水,使山水相依傍,这种人工塑造的有高有低的山水地形就是园林风景的骨架,要是没有山水骨架 , 西山脚下的一片平川是没有多少观赏价值的 。圆明园风景之所以会使中外游览者为主拍案叫绝 , 主要就在于造园家应用了传统的山水构筑技法,在平地上开挖了湖、海、溪涧,堆叠了连绵盘桓的假山,在这基础上,再相度合宜的位置,布置亭榭等建筑,从而创造出来千变万化的景色 。一位曾在清宫廷如意馆当画师的法国神父致诚非常欣赏圆明园的山水地形,他认为园景的层次和变化就依赖于这种地形 。“人工堆起来的七八米至数十米高的小山丘,形成了无数个小谷地,谷地里有河渠池沼,各式各样的建筑物同花坛、流泉组成了可爱的整体……穿亭过榭又钻进山洞便是另一个谷地,地形和建筑物都跟前一个完全不同 。”
大园如此,小园也一样 。苏州环秀山庄是一个仅有一亩多地的小园 , 得力于清著名造园家戈裕良的深湛技艺,在这有限的面积之内 , 塑造了以假山为主、溪地为辅的大起大落的地形 , 使小园现出质朴自然的山林风貌 。主山在池东,有前后两峰 。前峰突起于水面之上 , 虽不高,却巨石嶙岣,气势磅礴,是堆叠得极好的峭壁峰 , 山中构筑有洞 。后峰稍矮,两峰之间有幽谷断崖 , 其间植物有数株古木,阴翳森然 。两峰之外,还有几个小峰环卫左右 。整座假山均用湖石堆成,层次分明,山峰石壁微微向西南侧倾,加上湖石的纹理体势 , 给人以形同真山之感 。后山在溪北,临水为石壁悬崖 , 石壁与前山相距仅1米,形成深约5米的峡谷,加强了山形的危峻 。园中山有脉,水有源,山分水,水穿山,山因水活,水绕山转,使咫尺小园的山水景呈现出充沛的生机,成为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一处瑰宝 。
可见,园林的总体布局中,山水地形的设计极为重要 。园林风景是否自然天真 , 是否有野趣 , 是否曲折变化,是否余意不?。?加氪擞兄苯拥墓叵?。
然而,地形塑造、山水景的布置 , 只是造园的第一个结构层次,这一层次只能造景而不能组织游览 。欣赏园林艺术和欣赏风景画不同,风景画是山水的平面表现,人们只要面对它看看就行了,而游园必须循着游览路线 , 进入到艺术品内部去观赏 。要是只有第一层结构,没有路、桥可通,没有设计好的游览路线,我们只能象看大盆景那样来“看”林,更谈不上在园林中结合赏景进行读书、宴客、游戏和居住等日常起居活动了 。要使园林真正满足游赏和居住功能,还必须在山水结构的骨架上加上道路、桥梁、游廊以及厅堂、亭榭、楼台等第二个结构层次 。这一层结构,一方面是组织游览路线,引导人们游赏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可以对第一层山水结构进行更好的“精加工” 。象园中的亭台建筑固然是人们赏景休息和起居生活必不可少的地方,而它那轻巧的造型和绚丽的色彩点缀在山石林木中,确实可以为景色增添几分妩媚 。因此,只有加上了第二层结构,组织了游览,设立了含有多种活动内容的观赏点,并使它和山水结构溶合在一起,园林艺术才完善了 。
苏州环秀山庄假山峭崚雄险,但如果比山上没有游路可以通,景区也没有建筑亭台与之相对,这半亩大小的假山将会变成一座巨大的山石盆景,只能看不能游,其艺术魅力就会顿减 。事实上,环秀假山之所以会受到中外造园家的重视,是和山上山下游路安排的妥当、建筑布置的巧妙分不开的 。这一点园林家陈从周在他的《苏州环秀山庄》一文中有详细的描述:“主山位于园之东部,后负山坡前绕水 。浮水一亭在池之西北隅,对飞雪泉 , 名问泉 。自亭西南渡三曲桥入崖道,弯入谷中,有涧自西北来 , 横贯崖谷 。经石洞天窗隐约,钟乳垂垂,踏步石 , 上蹬道,渡石粱,幽谷森严,阴翳蔽曰 。而一桥横跨 , 欲飞还敛,飞雪泉石壁,隐然若屏,即造园家所谓“对景” 。沿山巅 , 达主峰 , 穿石洞,过飞桥,至于后山,枕山一亭,名半潭秋水一房山,缘泉而出 , 山蹊渐低,峰石参错,补秋舫在焉 。东西二门额曰“凝青”、“摇碧”,足以概括全园景色 。其西为飞雪泉石壁,涧有步石,极险巧 。”
假山的峭壁、洞壑、涧谷、飞泉、危道、险桥、悬崖和石室等景色,不是亲身游历,是不能领略其中之趣味的 。这座占地半亩的小假山,却辟有60余米山径 , 盘旋起伏,曲折蜿蜒,将山上山下的所有精华之景都串在一起,使湖石假山的玲珑剔透、变化万千的美统统显现出来 。再加上亭、房、阁、舫等建筑的陪衬点缀 , 两个结构层次在这小园中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
北京北海公园的琼华岛和白塔山是倍受人们喜爱的园林风景 。它的美也在于山水和建筑这两个结构层次的互相衬托和互相辉映 。现在的塔山山麓 , 立有不少石碑,其中有一块刻着清乾隆皇帝的《塔山西面记》,上面有这么一段话:“室之有高下 , 犹山之有曲折,水之有波澜 。故水无波澜不致清,山无曲折不致灵,室无高下不致情 。然室不能自以为高下 。故因山以构者,其趣恒佳” 。这一段关于园林造景的总结是很有见地的,它说出了地形和建筑两个层次结合的一般规律一一互相依托,互相陪衬,相得益彰 。北京西城区阜城门内大街北的妙应寺白塔要比北海白塔高大许多(是国内现存元代喇嘛塔中最大的一座),但看上去远没有北海白塔那么突出,那么美丽 , 其关键原因是那里没有起伏的山地可依靠,没有秀丽的园林环境可相衬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富于地形变化的琼华岛山林给各式各样的园林建筑提供基地,那么山上那巍峨的秀塔,北部临水半圆形的长廊、水榭,高踞在峰岭之上的亭台,顺地势蜿蜒起伏的云墙等就如同海市蜃楼一般,缺少了存在的依据 。同样,琼华岛要是没有这些建筑的装点修饰,也只不过是水中普通的一座石相间的岛山,绝下会有如此大的名声 。
微观上:一、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 。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 。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 。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 。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 , 叠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脉 , 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 。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 。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 , 形态天然 。乔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 。二、分隔空间,融于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 。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 , 表现自然 。为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因与借、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种种关系 。如此,则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 。比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互相渗透的作用 。在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蓝天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 。三、园林建筑 , 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 。人工的山 , 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 。人工的水 , 岸边曲折自如 , 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 。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 。四、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与西方系统园林不同,中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 。松柏高耸入云 , 柳枝婀娜垂岸,桃花数里盛开,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 , 花朵迎面扑香 , 其形与神 , 其意与境都十分重在表现自然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 , 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
那么接下来我们谈谈中国园林的意境塑造了: 意境的塑造
中国古典艺术讲究的是神、势、气,中国艺术历来主张"师法造化","观象于天,观法
于地",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②,古代中国先哲们的时空观是互补共生的,并不像西方近代哲学和科学将时间与空间割裂开;这种古代中国的艺术哲学是一种朴素的整体美学观 。其艺术创造追求于象形、图解,追求"术而不作,慎终追远"② 。因此特别强调精神,强调人的主动性,强调主体的思、品、悟;人的审美感知的形成就个体来说,有其生活经历、教育熏陶及文化传统的原由③ 。
我们都知道研究中国古典艺术必然牵涉到"意境"一词,"意境"一说最早可追溯至佛经 。佛家认为"能知是智,所知是境,知来冥境 , 得玄即真"④ 。按字面来理解"意"即意象,属于主观范畴,"境"即景物,属于客观范畴,也谓哲学中常提到的"能指"与"所指" 。但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却认为:"境非独景物也 ,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也,故能写真感情、真景物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④ 。然而,"意境"作为一个更加具体的美学概念 , 不能被简单的看作是意与境的叠加,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心理学和哲学意味,它的包容特征使其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 。
意境这一范畴包含了经验、情感和思想,是中国文人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它通常是通过表现有限而给人无限的感受①,即"景外之景、弦外之音" 。因此,中国古典美学特别强调艺术中的"虚境" 。即强调虚实结合,即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所以中国书画历来讲究留白,园林亦不例外 , 造园者在造园布局时,常让幽深的意境半含半露,或是把美好的意境隐藏在一个或一组景色的背后,让游者自己去观赏、联想,去领会其深度 。更为重要的是,此种境界还包含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情感归宿的执著追求 。
然而,如何才能通过表达有限而给人无限的感受呢?中国古代"玄学"亦对此有所思考,主要表现在其"贵无"的思想 。尽管其基本出发点是在现实生活中 , 但它特别追求在情感中达到对无限的体验,同时又将这种对无限的体验诉之于对人生的体验 。这样的一种境界 , 恰恰正是审美的境界!王弼是玄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 , 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 。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象以言著 ,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 , 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是故存言者 , 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乃非其象也 , 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⑤ 。总之从王弼的观点来看,对"象"与"意"的了解不能脱离"言"与"象",但要真正的"得意"和"得象"却非要"忘象"和"忘言"不可 。这实际就是说,真正的对于"意"的了解是一种即需要"象"但又超脱于"象"的领悟,即超越有限而对"无限"的体验 。谈到这种审美体验时,慧能在其《坛经》中亦有他自己的思考,即主张"内外不迷,即离两边,外迷著相,内迷著空,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 。即主张领悟事物即不能执著于色相 , 又不执迷于空虚 , 因为色相只是道的表现形式,它变化无定,但又不离开了色相,执迷于空,因为离开了色相,便无从找到道了 。
读晚明文学小品,宛如游园 。而且有许多文字真不啻造园法也 。这些文人往往家有名园,或参予园事,所以从明中叶后直到清初,在这段时间中,文人园可说是最发达,水平也高,名家辈出 。计成《园冶》,总结反映了这时期的造园思想与造园法,而文则以典雅骈骊出之 。我怀疑其书必经文人润色过,所以非仅仅匠家之书 。继起者李渔《一家言·居室器·玩部》,亦典雅行文 。李本文学戏曲家也 。文震亨《长物志》更不用说了 , 文家是以书画诗文传世的 , 且家有名园,苏州艺圃至今犹存 。至于园林记必出文人之手,抒景绘情,增色泉石 。而园中匾额起点景作用 , 几尽人皆知的了 。中国园林必置顾曲之处,临水池馆则为其地 。苏州拙政园卅六鸳鸯馆、网师园濯缨水阁尽人皆知者 。当时俞振飞先生与其尊人粟庐老人客张氏补园,(补园为今拙政园西部),与吴中曲友顾曲于此,小演于此,曲与园境合而情契,故俞先生之戏具书卷气,其功力实得之文学与园林深也 。其尊人墨迹属题于我 , 知我解意也 。造园言“得体”,此二字得假借于文学 。文贵有体,园亦如是 。“得体”二字 , 行文与构园消息相通 。因此我曾以宋词喻苏州诸园:网师园如晏小山词,清新不落套;留园如吴梦窗词,七层楼台,拆下不成片段;而拙政园中部 , 空灵处如闲云野鹤去来无踪,则姜白石之流了;沧浪亭有若宋诗;恰园仿佛清词 , 皆能从其境界中揣摩得之 。设造园者无诗文基?。?蛉酥?楦杏肿院卫?。文体不能混杂,诗词歌赋各据不同情感而成之,决不能以小令引慢为 长歌 。何种感情,何种内容 , 成何种文体 , 皆有其独立 性 。故郊园、市园、平地园、小麓园,各有其体 。亭台楼阁,安排布局,皆须恰如其份 。能做到这一点,起码如做文章一样 , 不讥为“不成体统”了 。景以境出,取势为主,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起结开合 , 多样统一"① 。总之,布局应相势取势,随地形起伏变化和形势的开展而布置相宜的景物,"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宜亭斯亭,宜榭斯榭,就是所说的"得景随形"之理 。
“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他人的包容,正是建立在对他人的体谅和
英谚有云:“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他人的包容,正是建立在对他人的体谅和理解之上 。蔺相如对廉颇的包容,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鲍叔牙对管仲的包容,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壮举;李世民对魏征的包容 , 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而宋朝君主对士子学人的包容 , 则迎来了继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高潮 。包容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它对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同样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 。
可以搜些宽容方面的素材,多的很
- 园林工程师的职业概况
- 彩铝门窗的种类与特点
- 人教版13课苏州园林的第四大题第二小题怎么写?
- 摩托罗拉v3中国上市时间
- 江苏南北园林特点是什么
- 园林绿地平面设计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 正宗麻辣烫的底料的做法与配方
- 选择园林植物进行造景应遵循哪些原则
- 绕线式与鼠笼式电动机性能上的区别?
- 广州茏腾园林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