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折的诗句摧折的诗句是什么

摧折的诗句有:谁令摧折强相看,玉气兰光久摧折 。
摧折的诗句有:鸾枝摧折半曾烧 , 松竹互摧折 。注音是:ㄘㄨㄟㄓㄜ_ 。拼音是:cuīzhé 。结构是:摧(左右结构)折(左右结构) 。
摧折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摧折的诗句摧折的诗句是什么】
(动)①折断:他劲很大,能够~碗口粗的树 。②破坏;损害:人世的艰辛严重~了他的健康 。③挫折:屡受~|不畏~ 。
二、引证解释
⒈毁坏;折断 。引《汉书·贾山传》:“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檄移》:“使百尺之_ , 摧折于咫书,万雉之城,颠坠于一檄者也 。”唐李山甫《柳》诗之四:“只为遮楼又拂桥,被人摧折好枝条 。”明杨_《龙膏记·赐_》:“兰玉临春夭,恨狂风摧折柔条 。”李广田《没有名字的人们》:“我们就说他已活到了五十岁,或六十岁吧,漫说开花结果,连果树的主干也被摧折了 。”⒉挫折,打击 。引《史记·袁盎晁错列传》:“陛下素骄淮南王,弗稍禁 , 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 。”唐韩愈《县斋有怀》诗:“蹉跎颜遂低,摧折气愈下 。”清王士_《池北偶谈·谈献五·朱忠庄公遗疏》:“我朝士气原振,自逆_摧折,遂致廉耻风微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康熙以来,名世之狱 , 嗣庭之狱,景祺之狱,周华之狱,中藻之狱 , 锡侯之狱,务以摧折汉人 , 使之噤不发语 。”李若冰《在柴达木盆地》:“谁能摧折他们的意志 , 谁能阻挡得住他们呢 。”⒊忧伤 。引唐顾况《酬本部韦左司》诗:“寸心久摧折 , 别离重骨惊 。”明刘基《兰陵王》词:“暝雅多事,啼遍寒枝未肯歇 , 寸心自摧折 。”⒋犹言虚心屈己 。引宋苏洵《送石昌言使北行》:“吾以壮大,乃能感悟,摧折_学 。”宋陈师道《是是亭记》:“今刘子博览伟辩,刻身苦思,既嗣其世,向善_恶,亦不减其二父而能沉潜摧折以成其材,故士君子皆乐告以善也 。”⒌犹死亡 。引清薛福成《庸_笔记·史料一·江忠烈公殉难庐州》:“不幸中道摧折,未竟厥施 。”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诗谈杂录》:“高青邱骨性秀出 , 最近唐风 , 惜其中路摧折,未入於室 。”
三、国语词典
摧毁、折断 。
四、网络解释
摧折摧折,汉语词汇 。拼音:cuīzhé释义:1、犹言虚心屈己 。2、犹死亡 。3、毁坏;折断 。4、挫折,打击 , 折磨 。5、忧伤 。
关于摧折的近义词
摧残
关于摧折的反义词
护持
关于摧折的诗词
《南阳春日·壮怀摧折复何言》《凤山古祠·林木摧折堂庑倾》《阮郎归·十月十日海风大作,沈船拔木 , 农产摧折盖殆尽》
关于摧折的成语
摧折豪强摧兰折玉摧枯折腐摧刚为柔蕙折兰摧摧眉折腰兰摧玉折摧折恶类桂折兰摧折锐摧矜
关于摧折的词语
蕙折兰摧摧兰折玉桂折兰摧摧刚为柔摧山搅海百折不摧折锐摧矜摧枯拉朽摧眉折腰
关于摧折的造句
1、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 。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 。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 。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 。
2、天国炮队开始了可怕的齐射,那滚滚雷霆 , 从东到西,响彻四方 。顿时霹雳一声,天地为之昏暗,如山崩,如地裂,如大厦倾颓,如巨树摧折 。
3、凛厉冰雪,摧折风霜,清冷里怒放的生命,未改初衷 。
4、雷文从来是勋爵的心腹,两人一唱一和,由正面与侧翼分别施压,对马硕形成包夹态势,以骇人听闻的暴力摧折对手的士气 。
5、兴亡千古事,盛衰一夜间 , 汉民族能在地球上屹立五千年,几经风雨摧折,却又老树发新枝,是何等的不易,又是何等的幸运 。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摧折的详细信息
黑云压城城欲摧
出自唐朝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
半卷红旗临易水 , 霜重鼓寒声不起 。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赏析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它有较宽押韵,押i韵 , 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后称“乐府诗” 。多介绍战争场景 。
诗人的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 。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 , 构思新奇,形象丰富 。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浓艳色彩的词语 , 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 , 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 , 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 。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 , 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 。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 , 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 , 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 , 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 , 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 。”(《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 , 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 , 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 , 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 , 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 。无奈夜寒霜重 , 连战鼓也擂不响 。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
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 , 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 。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 。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 。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 , 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 。惟其奇诡 , 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 。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 , 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 , 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
颔联颈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
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 。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