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礼县都有什么名胜古迹?

【甘肃礼县都有什么名胜古迹?】
祁山堡位于礼县城东23公里的祁山乡,是三国时蜀汉承相诸葛亮统帅三军,挥师北上进攻曹魏扎营之地,因而闻名于世 。“祁山暮雨”为礼县八景之一 。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祁山堡为宽阔秤地上突起的一座孤峰,座落在西汉水北岸,高数十丈,周围里许,四面如削,高峻奇拔 。蜀汉后主建兴六年(228) , 诸葛亮率师第一次出祁山攻魏,街亭一战,蜀军溃败 , 挥泪斩马谡 。建兴九年(231)又二次出兵祁山,在上邽(今天水),卤城(今盐官)等地与魏兵周旋 , 于木门道射杀魏将张郃,终还祁山堡 。后人为纪念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堡内建诸葛武侯祠 。相传城堡始建于西汉,今城垣遗迹清晰可见 。武侯祠始建于南北朝 , 现存殿宇多系清代重建,分三殿三院 , 有房20余间,系硬山顶土木结构 。殿内有孔明、关羽等人塑像 , 有壁画、匾额、楹联、碑刻数十方,形态生动,字迹劲秀,概述了诸葛亮毕生事迹和功业 。游人身临其境,古趣盎然 。礼县文庙大殿在县城东街县政府招待所中院 。据《秦州新志》记载:“文庙初建城东锦屏山麓,后迁县南之西关,顺治十三年(1656)署县事欧阳瑊改迁兹地,后经康熙年间、乾隆四年(1739)、道光十九年(1839)先后重修,”原以大殿为中心,有棂星门、魁星阁、乡贤祠、名宦祠等群体建筑,规模宠敞,计有3院,房屋40余间 。1958年由县政府招待所占用后,逐年拆除改为新型建筑 。现仅存大殿一座 , 面阔五间,长期2米,进深四间,宽大7米 。重檐歇山顶,上复琉璃筒瓦,正脊两端施龙吻,中置麒麟火球,看面饰二龙戏珠浮雕 。垂脊、戗脊饰云雷、卷草纹,玲珑秀丽 。梁架结构为十架椽 , 身内双槽,六椽栿前后乳筏扎牵用五柱,柱子排列规整 。檐柱与老檐柱之间以穿插枋加固 。上层檐下斗拱为单拱三踩单下昂,下层檐下斗拱为重拱五踩二下昂,该殿除门窗改换外 , 其余保存完好 。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维修后辟为文物陈列馆 。卤城古盐井在礼县城东30公里的盐官镇 。汉代置盐官,三国时称卤城 。因盛产食盐而驰名 。诸葛亮率师伐魏,兵出祁山时 , 在卤城做过粮仓;郦道元称盐官食盐“相承营盐不辍,味与海盐同”;杜甫入蜀经盐官有吟咏《盐井》诗;吴璘抗金于兹地 , 设地网、筑二连城 。现存有古城垣两段,约长50米,宽7米,高3至5米,古盐井一口、井院中的盐神庙尚有硬山顶式正殿三间,内有盐神塑像;制盐工具全套,有关盐井的碑刻 , 匾额,典籍和书画多种 。其中 , 明嘉靖丁未年(1547)《重修盐官镇盐井碑记》,清代无名氏撰写的《盐泉赋》,民国时《甘肃盐法志略》等文献,对进一步研究卤城及盐井历史,具有较高的参与价值 。赵孟頫书赵世延家庙碑位于礼县县城南郊农田里 。碑刻建于元代仁宗延佑三年(1316),为翰林学士承旨程钜夫奉敕撰文,赵孟頫奉敕书丹并篆额 。碑由碑首、碑身、碑趺三部分组成 。外观雄浑 , 整体宏丽 。碑首高1.3米,顶拱形,上雕六龙盘踞左右,威丽壮观,面额书“敕赐雍古氏家庙碑”八字 。碑身高2米,宽1.3米,厚0.42米 。正面四周阴刻串枝莲纹 , 中间刻文皆为楷书,右起竖列33行,行64字,共1230多字(个别字损) 。书体用笔圆润,骨力内藏 。龟趺长2米 , 宽1.3米,外露0.2米 。碑文记载了翰林学士承旨、中书平章政事赵世延三代六英 , 为创立元朝所建的丰功伟绩 。因赵世延其先世为雍古族人,故称“雍古氏家庙碑” 。此碑对研究元蒙历史和书法艺术有较高价值 。为省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新建了保护碑亭 。王仁裕神道碑在礼县城西南15公里的石桥乡斩龙村 。碑外观高大雄浑,碑文书法苍劲秀丽,刻工精细巧娴,是研究五代史和宋代书法艺术的珍贵石刻 。由碑首、碑身、碑跌三部分组成 。通高3.05米,宽1.14米,厚0.4米 。碑首拱形顶,上覆六龙盘踞,威武壮观 。碑额篆书“周故少师王公神道碑”九字 。碑面两边阴刻缠枝牡丹与石榴花纹 。碑面中间阴刻楷书碑文,自右向左竖列36行,行71字,共2500余字 , 主要介绍了王仁裕的家世及生平事迹 。王仁裕为天水人,五代周兵部尚书,工文祠,其门生多为一时名公 。碑建于北宋雍熙三年(986年),门生李昉撰文 , “天水江得山刻” 。1983年在王仁裕神道碑附近又出土王仁裕墓志铭 。同列为现级文物保护单位 。寨子里遗址在礼县城西南10公里的高寺头村,是西汉水上游一个较为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聚落遗址,距今6000年左右 。1947年至1988年 , 经过多次考察,发现有灰层、灰坑、灶址、房址等遗址 。地表遗有较多的陶片,历年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等出土 。石器有斧、锛、凿、刀、铲、磨棒、磨盘、箭头和纺轮;骨器有骨针和鱼钩;陶器有钵、盆、碗、壶、瓮、罐、瓶等 。陶器底部多有席纹和布纹,细泥陶器上多施红底黑花彩绘,有几何纹及动植物形象 。装饰品有骨笄、石璜、兽牙、石珠、陶环和各种佩饰 。从器形和纹饰可以认定为仰韶文化半坡和庙底沟类型 。为进一步探讨这一区域的开发时代,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86年初冬进行了小面积试掘,其资料正在整理 。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坪遗址位于礼县城南50公里的雷坝乡蒲陈村 , 遗址东西长400米,南北宽300米 。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3米.1976年农田基建中出土陶器数十件,铜鐎斗一件,人骨数十具 。陶器有双马鞍口罐、单耳罐、双耳瓶口罐、扁腹罐、鼓腹罐、高领罐、圆腹罐及盆、豆、簋、鬲等 。泥质有夹粗砂陶与细砂陶两种 。陶胎大部分为褐色,表面色泽不匀,多为褐、灰、黑相杂 。全部陶器有褐、橙、黄、灰、黑色多种 。陶器皆为手制,以素面为主,也有彩绘、附加堆饰,刻划纹、镂空等形式;此外还有刻划符号,多饰于双马鞍口、豆、鬲和罐类的颈部 。属寺洼文化安国类型,对研究甘肃东南部西汉水中游先民生活具有重要价值 。郑家磨遗址在礼县盐关镇中川村境内,西距县城约35公里 。遗址位于茅水河西岸的第一台地里 。东近上磨村,西临下磨村 , 天水至礼县公路由该遗址南边穿过 。1947年考古学家裴文中发现,1958年以来,省、地、县进行过多次复查 。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500米,文化层厚0.5—1米不等 。地面及断崖上均暴露有仰韶文化的陶、石、骨器等遗存,经鉴定为半坡和庙底沟类型文化遗存 。面积较大 , 遗存丰富,保存尚好 。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沟坪遗址位于礼县石桥乡圣泉村境内,遗址面积约40万平方米 , 文化层厚0.85—2.8米,历年有陶、石、骨器出土 。陶器有夹沙、泥制两种,有灰、褐、红、黄等色,纹饰有绳纹、旋纹、附加堆纹,彩陶为红陶黑彩,有勾叶圆点纹、网纹、鲵鱼纹等 。地面散布陶片较多,器形有钵、盆、罐、瓶等等 。出土完整器物有变体鲵鱼彩陶瓶一件,高44厘米,口径9厘米 , 侈口、平唇、细高直颈、圆肩、深斜腹、平底、腹中附双鼻耳,颈间绘二横线与数点,肩绘弧线三角和似双角样图案 , 腹绘双变体鲵鱼纹,弧线勾叶圆点纹 。该遗址遗存比较丰富,多属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石岭下类型,周代遗存次之 。1947年裴文中首次发现,1962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寺头遗址位于礼县石桥乡高寺村境内,遗址东西宽约150米 , 南北长约200米,文化层厚达4米以上,断崖上暴露有灰层、灰坑、灶址、居住面等遗迹 , 地表遗有大量夹沙、泥质、细泥质的灰、红、橙**陶片 。纹饰有细绳纹、彩绘等 。器形有尖底瓶、卷沿盆、碗等 。另外还有石刀、石斧、陶纺轮、骨锥、骨鱼钩等生产工具 。该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等类型 。内涵丰富,保存较好 。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原始社会女头塑像1964年礼县高寺头村出土 , 属仰韶文化遗物 。残高12.5厘米,宽8.5厘米,陶色橙黄,五官部分用堆塑与镂空相结合的手法塑造 , 双目深沉,嘴唇微启,以极为洗练的艺术手法,塑造了母系氏族公社繁盛时期的少女形象,为原始人像杰作 。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已纳入《中国美术辞典》 。
礼县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县名源于地名“李店” , 元设李店文州元帅府,后改“李”为“礼”,直至明朝才正式定名礼县 。1地处甘肃省东南部 , 陇南市北部,长江二级支流西汉水上游;东邻天水秦州区、西和县,西接宕昌、岷县 , 南连陇南市武都区,北与武山、甘谷县接壤;面积4299.92平方公里,人口52.10万人(2010年),辖15镇14乡,568个行政村 。234礼县是秦族、秦文化的真正发祥地,5素有“秦皇故里”之称6 。名优特产有礼县大黄、当归、羊肚菜、酒柿子等 。有甘肃秦文化博物馆、秦第一陵园——秦西垂陵园、祁山武侯祠等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