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我在....中学会了语文》

我在生活中学会语文
今天阳光灿烂 , 我们拖同学的福 , 再次来到杨柳依依、河水波光粼粼的汤庄生态园钓龙虾 。儿子兴冲冲地拿上钓竿走到河中间的石径上,甩起钓竿,只听“咚”地一声,猪肝蹿入河底 。1、2、3……才3秒钟,钓线就在晃动了 。哈哈 , 轻轻一拉,好大的一只龙虾呀!得意之色浮上儿子的脸颊 。哦,不好!龙虾发现不对劲了,正拼命挣脱饵料 。“快拉快拉!”唉,还是龙虾快了一步,被它逃脱了 。唔……
不急不急,钓龙虾也是需要耐心的 , 经过多次的实践,儿子总结出 , 钓龙虾不仅需要耐心,还需要一定的技巧:发现饵料上有龙虾后会,出手要轻、快、准 。稍有迟疑,龙虾就挣脱束缚,逃之夭夭了 。
哈哈,收获多吧!儿子在掌握了技巧后,战果卓著 。瞧,一只只活蹦乱跳的、舞着大螯的龙虾被乖乖地钓进了桶里 。更令人喜悦的是:儿子不仅屡有一竿双雕的成果,还钓上了龙虾之王——一只特大号的!厉害吧!
呵呵……在这样喜悦的日子里,我不仅钓到了龙虾,还学会了语文——用心看、用心想 , 你就能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
我从广告中学到了语文
语文,顾名思义就是指语言文化 。语文到底是什么?仅仅是课本上的文章吗?不是的,在我们的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 。语文是用语言来表述的文化 。语文既是交际工具,又承载了人类文化,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学习语文能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
我们要培养我们的语文素养 , 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是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为主干,至少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一般智力、社会文化常识和情感意识与个性等五个要素在内的有机复合体 。提高语文素养就是要使这五个要素实现辩证统一,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学习语文知识 , 训练语文能力 , 开发智力,感受社会文化熏陶和陶冶情意、人格的和谐共振,构成了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我们可以开展校园活动,激发兴趣,猎取知识 , 增智益能 。教师发挥创造性,并发动学生出谋献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如:讲演比赛、主题辩论会、智力开发竞赛、小诗评比、诗歌朗诵、办报比赛、话剧表演、书法比赛,组织画展等多种竞赛和游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既是参加者,又是领导者,主人翁意识强烈,学生感到活泼愉快 , 受益匪浅 。另外,我们还可以搞实践活动,组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 , 走出校门 , 走向社会,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
中国的语言文字,因经济发展以及民族交融得到了进化 。我国现在推广的标准普通话,是汉民族与东北亚其他民族不断“切磋”的结果 。我们的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 , 尤其在现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 语言变化的速度日趋加快,大量的外来词语和新名词不断涌现,年轻人学得尤其快 。伴随着我国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种广告也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走在街上举目望去,路牌广告、车载广告、霓虹灯广告、商业广告比比皆是 。回到家中 , 打开电视、收音机广告扑面而来 。现代社会中,广告已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广告作为商业社会的产物 , 其作用已不单单是商品告示,在某种程度上 , 它甚至是时尚和流行的象征,对于公众的生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某些广告商似是而非的成语新编,如“咳不容缓”、“油备无患”、“鳖来无恙”,牵强附会,毫无美感,无论对产品还是对文字本身,都只有误导作用,此种广告用语 , 应绝对禁用 。广告可以说是一种商业手段,通过一些花言巧语以及一些名人的代言,加强宣传力 , 推销产品 。
广告用语中,有一些比较优美的语言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让人赏心悦目;但大多数都是运用了一些成语的谐音,或是一些名言或成语的同音异字如:“某当铺广告——“当之无愧!”;某帽子公司广告——“以帽取人!” ;“某理发店广告——“一毛不拔!” ;“某打字机广告——“不打不相识!” ; 某眼镜店广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为了保护您的心灵,请为您的窗户安上玻璃 。”等 。这使我从中学到了语文,语文不仅是用语言来表述的文化,还是一种交际、经济发展的工具 。
这也使我感到了另一负面问题 。语文给人带来了美感,但这一些普通的广告用语却使人找不到语文的美感,感受不到语文的魅力 。还有一些广告宣传中出现的“极品、神奇、之最”等等最高级用语,利用大众媒体作名不副实的虚假宣传 。纯属欺骗误导消费者,故意制造假相或隐瞒事实真相,使消费者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错误行为 , 这类官司也屡屡发生 。事实上,早在1997年8月,国家工商局就在《关于“极品”两字在广告用语中是否属于“最高级”、“最佳”等用语问题的答复》中认定:“极品”两字与最高级、最佳用语含义相同 , 属于绝对化语言 。但现实中,已被归为“禁止”使用之列的“极品”及其相类似的称谓却频频亮相于众多商品及其广告中 。我认为,诸如此类,向社会、厂商和有关管理部门敲响了警钟:清除社会文化污染,规范广告用语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
我认为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从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发现语文,并且去体验它,但也要善于发现一些不好的问题,去评论并发表一些不同的见解,在社会中引起共鸣 , 去制止它 。如上文所讲,这些商家玷污了我们的语文,我们应当做出准确的判断 , 明辨是非 。其实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就体验了语文 , 学到了语文 。
我在游玩中学会了语文
语文是什么? 让我来告诉你吧: 语文是雄伟的万里长城; 语文是美丽的西湖; 语文是梦幻的迪斯尼乐园; 语文是著名的天心阁; 语文是凤凰的古城; 语文是新疆美味的羊肉串; 语文是海南的椰子; 语文是长沙的臭豆腐; 语文是蒙古的奶茶; 语文是灰汤的温泉;
语文是蒙古草原上奔驰的骏马 。
走进内蒙古 , 看到牛羊,我不禁想到“天苍苍,野茫茫 , 风吹草低见牛羊” 。走进洞庭湖,我想到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著名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 , 白银盘里一青螺” 。来到农村,看到农民在耕种 , 我又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看到巍峨耸立的群山,不禁想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名句 。远看鹤雀楼,我想起王之焕的《登鹤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来到花果山、火焰山,会想到《西游记》唠叨的唐僧、火眼金睛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好吃懒做的猪八戒和忠厚老实的沙和尚 。来到孔子故乡,会想起对联“万世文章祖,历代帝王师”
【作文《我在....中学会了语文》】
语文是文明,语文是文章,语文是文学,语文是文化,语文是镶嵌在世界历史长河中的璀璨的明珠 。
在对话中学会语文
——职高语文教学与生活关系之思索
临海市高级职业中学尹伟珍
摘要:本人认为职高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的教学,不能只为了会考和升学而教,而要更多地 与学生的生活、专业相联系,让学生在对话中学会语文 。鉴于此,本文就职教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及运用对话学语文的方式作简要阐释 。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对话

提起“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人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杜威,想到陶行知 。综观杜陶的教育思想,无论“教育即生活” , 还是“生活即教育”,都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命题,即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 。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的学科,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即生活,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密切 。这是因为:
人的生活即语文生活 。在所有的人类活动中,语言最能表现人之为人的特点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动物具有实践的想象力和智慧,而只有人才发展了一种新的形式:符号化的想象力和智慧---语言” 。因此,人的生活之所以成为人的生活,是因为人能自觉创造语言这个符号,人的生活就是语文生活 。而语文生活是指在一定时空构成的环境里,在特定的氛围中,从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 , 进行的富有生活意蕴的读写听说活动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作为语文生活的具体活动——读写听说的实质,是一种对话 。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语文教育就是对话,而且是一种语文教育性对话 。它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它是生活中的听说读写活动,是学生作为人的需要而进行的听说读写活动,而不是脱离生活的模拟阶段或专为升学的准备活动 。其二,“富有教育意义”是指学生能在听说读写活动中学会对话,即通过对话学会对话 。
众所周知职高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这就要求职高的语文教学更要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与所学专业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学得更有趣味 。但目前职高的语文教育很大程度上脱离生活、脱离其所学的专业,视语文生活为化外之物,以为读写听说只是工具 , 一味地要求学生迎合老师、考试的需要,不把它作为生活的必需,由此导致了职高学生厌学、畏学,语文教学质量下降自不必说,更严重的甚至“塑造”了学生的“双重人格” 。由此 , 我们认为:职高的语文教育必须回到生活,必须在生活中学会对话 。

在对话理论观照下的职高语文教育不再是盲目的训练 , 不再是被动的灌输,而是平等和谐的沟通与交流,是为了造就有生命、有精神内涵的独特个体 ,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 , 回到他自己的生活,回到他所学的专业 。
首先,生活能让学生回到人的世界 。职高语文教育回到生活,就是让学生不是为了学习的需要而听说读写,而是为了人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去听说读写 。比如阅读教学,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
2
进入新的境界,这样阅读就不再是为了完成课后的问题,而是成为学生自由自觉的行为,没有负担地解读文本自然是一件美好的事了 。比如阅读《雷雨》,我采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 , 在各个教学班进行竞赛,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 。结果不费多少口舌,剧本就编好并搬上了舞台,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对课文的理解也格外透彻 。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理解剧中人物,编剧演员们还大量地阅读了有关的资料扩大了视野 。尤其是幼师专业的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既加深了她们对文本的理解,更为她们今后从事幼教工作打下基?。?因为她们从中学得了一定的编排、组织能力 。再如写作教学,要使写作成为生活的必需,就得先使写作动机源于生活,让写作成为生活中不得不为之事 。轰动一时的电视剧《大宅门》在央视上映后,导演郭宝昌在《我与〈大宅门〉》中说:“我自幼在大宅门里生活 , 在大宅门里成长,大宅门里的恩恩怨怨,生生死死,血泪情仇 , 几度兴衰,我耳闻目睹,亲历亲为 。酸甜苦辣,悲喜怒怨,无时无刻不在激荡我的情怀;我想把它献给读者,献给观众,这成了我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郭先生的经历告诉我们,如果写作成了生活的必需,好文章自然而来 。那么,写作如何能成为生活的必需呢?其答案是:回到生活,在对话中碰撞、交流、沟通、融和、升华,写作便成了不能不为之事 。
其次,生活是兴趣产生的土壤 。职高语文教育若仅停留在知识技能的训练 、圣贤之道的传授上,而不能从学生的真正需要出发,那么 , 无论你采用了多么巧妙的教学策略,都只能暂时强化其外在动机,而不能从根本上强化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因此 , 如何使职高学生感受到学习内容的奥妙,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是非常重要的 。众所周知职高学生有好大一部分小学、初中时就有厌学的心理,如果到了职高还是运用传统的脱离生活的教学方式,学生只会更厌学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我就一直在寻求积极有效的形式 。如当我认识到学生出社会后,交际能力的高低、会话水平的强弱将会是他们能否成才的素质之一,更了解到职高的学生普遍都喜欢讲而不喜欢写时,我在课堂上就尽量多采用分组讨论、辩论,个人演讲、阐述自己的观点,小品表演,当小老师等形式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口才,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提高了他们的交际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更增强了他们参与课堂学习语文的兴趣,最重要的是让他们能更适应今后的工作和生活 。我在教学《提醒幸福》一文时,导入就采用了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生活中的幸福事件的形式,一开始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基本上每位学生都有话说,而且说得头头是道;拓展时则把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幸福到底需不需要提醒 , 在辩论的过程中,两组同学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均发挥自己的口才 , 搬出生活中的各种典型事例来引证 。通过这两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但对幸福的含义有了深刻的理解,平时会去注意幸福、珍惜幸福,更欣慰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极大的提高 。语文生活教育观就认为 , 语文教育回到生活 , 就是回到了兴趣、动机栖息的土壤 。生活中,人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需要,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兴趣:原始的山顶洞人出于生存的需要而有了制造工具的动机;人类的祖先出于交流的需要而发出了有意义的声音——语言;儿童看见 飞翔的小鸟而产生欲飞的愿望时,才会探求“人为什么不会飞”正如王尚文先生所言;兴趣总是和需要相联系,需要是兴趣的核心 , 兴趣是获取伴随成功而来的快乐的内驱力 。有了生活的需要才会有求知的兴趣 。生活中的听说读写活动本来就是生活的必需,然而当教育者使其游离于生活之外时 , 便如同使鱼儿离开了水,再无生机 。只有当语文教育回到生活时 , 语文教育才会自然成为生活的需要 , 学生因而产生兴趣 , 形成内部动机,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厌学、畏学之弊 。
再次,生活是感悟获得的触发点 。在人文理念、对话理论关照下的语文教育,不再是驯化型传授型教育,而是更重视感悟,即学生的“自得” 。但感悟的获得需要一个契机、一个触发点 。我们认
3
为 , 生活就是感悟获得的触发点 。因为生活为感悟的获得提供了一个最好的环境、最大的空间、最具可能性的场所 。大千世界,林林总总,蕴涵着无穷的奥妙;千奇百怪,五光十色,总引起人们无限遐想 。语文教育就是在这样一个无限的环境中抓住契机进行的 。正如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指出:“人有一种使自己成为有能力和有效力的持续的内驱力;能力和效力是学习的结果;能力发展有赖于学习,而这种学习是被环境中所察觉到的变化激起的 。”生活就是激起学习的环境 , 语文生活就是激起语文学习的触发点 。我想 , 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阿基米德从澡盆中发现浮力也是由生活而获得的吧 。
总之,职高语文教育必须回到生活 。语文生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真正过人的生活,只有当学生真实地流露所思所想,教师才能发现学生的需要 , 也才能凭其高于学生的理解引导学生去发现真善美、创造真善美 。

那么,职高语文教育如何才能回到生活 , 学会对话呢?答案是:在对话中学会对话 。语文教育要回到生活 , 就需要对话,因为对话正是生活中人与人交往时不能不运用的手段 。人们在生活中不断进行的交流、碰撞、融合无一不是在对话中完成的,语文生活的听说读写也是如此 。语言的这种对话特征使语文教育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通过语言 , 人们反思,人们警策 , 人们修正,从而使人的思想得以升华 ,人的真实得以显露 。人在说话、写作甚至冥想时,语言都在不自觉地发挥其对话性能 。因此,只要你能说、敢说、会说,你就有望接近对话双方为你呈现的理想境界 。同样,听说读写要回到生活 , 就必须进行对话:同学与同学对话 , 撞出生命的火花;读者与作者对话,构建理解的桥梁;老师与学生对话,创造和谐的课堂;学生与自己对话 , 反躬自?。?化合新质 。对话是生活的内涵,更是语文教育回到生活的必须 。我们把这称之为:在对话中学会对话,在对话中学会语文 。具体来说有两种主要途径:
一、语文课堂生活——语文教育性对话的主场地
课堂教学是学生们学习生活的主场地 , 它决定了教学的成功与否 , 而对话在课堂中具有特殊地位,我们必须采用各种教学策略进行对话 。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换位思维,一个促成理解的良方 。为了达成双方的理解,使对话双方真正成为“他者”,我们不妨来一个换位思维,即让双方各自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说话、做事 。有一次我设计了一堂很精彩的课,让学生(当然要先找班级中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来尝试,再适当地推广)当老师 , 由学生设计多媒体课件,设计教学过程,自己去上课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揣摩语言、讨论切磋,更深刻地理解了文本,也促成了同学间的友谊,更增强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而且,我发现职高学生也有潜力(以前我都不敢尝试),学生则理解了老师劳动的艰辛 。换位思维使师生同样处于主体地位,因为对同一材料很有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假设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放手让学生来上课 , 学生就可以按照他们的理解来取舍、组织教学内容,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选择、安排教学方法与手段,这将激发学生对教材进行钻研的兴趣 。当学生在准备阶段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教师可以适时地提示解难的途径 , 由学生自己寻找妥善的解决方法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因为交流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而变得活跃 , 主动参与程度会大幅提高,主动性思维也会大大增多 。如果教师始终以“权威代表”的地位和身份存在,评主观经验来判断学生的心理,是很难建立起客观、公正的认识的,更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对话理论告诉我们,如果我们都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反观自己,便会升华自己,使自己高于过去,成为“他者” 。假如你的学生在换位中意识到原来自己的生活世界是如此的不堪,他如何不会反思而进步呢?所以我觉得一学期弄个一两次把课堂交给学生,未尝不是件好事 。
我从生活中学会了语文
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如从父母口中说出来的道理和老师传授的知识一样,里面都包含着语文 。
在生活中,爸爸从我小学一年级就教我《论语》中有子说的一句话:“有子曰:‘信近于义 , 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爸爸说它的含义是:有子以为只有守信 , 兑现诺言,对人态度恭敬;才能获得人们的尊敬;这样才不会失去关系亲密的朋友 。”从爸爸的口中,我学会了对朋友,亲人都要诚实,和蔼友好的相处 , 要相信别人,不能怀疑他人,这样才是交朋友之道 。
奶奶曾经给我说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说的是:“母爱是多么伟大呀!”我心想:“我一定会很努力地学习,长大要报答父母所该我那无微不至的爱,我现在进我的能力来帮助妈妈做家务,帮他们按按摩 。”从语文中,我学会了要孝敬父母 , 看见父母很忙,就要帮助他们 。老师说:“生活中,不能遇到一点点挫折,就放弃了向前前行,不管有很多很大的挫折在等着你,你也要坚强的向前走,因为前面的阻碍也担不住你自己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坚持就是胜利之母!”
在生活中 , 我不尽会朋友之道,孝敬之道,坚持之道,我还会了宽容他人和理解 , 乐于助人 。
语文就像一个温馨的家,里面的温暖,让人很舒适;语文载满了很多知识;语文像一缕阳光,照耀着我们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