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茶的风俗文化

茶与壶的三大关系
壶质影响泡茶的效果,主要是就密度而言 。密度高的壶,泡起茶来,香味比较清扬;密度低的壶 , 香味比较低沉 。密度与陶瓷茶具的烧结程度有关 。
谈到茶与壶质的关系,壶内不上釉的,这层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但“得”、“失”就要从两方面来说:一是我们使用同一把壶在同一类茶上,用久了,“茶”、“壶”间会有相辅相成的效用,使用过的茶壶比新壶泡出来的茶汤,味道要饱和些 。但壶的吸水性不能太大,否则吸了满肚子的茶汤,用后陈放,容易有霉味 。从另一方面来说 , 如果使用内侧不上釉的茶壶冲泡不同风味的茶,则会有相互干扰的缺点,尤其是使用久了的老壶或是吸水性大的壶 。有次茶道教室的泡茶考试课上,一位同学使用了一把久泡重火乌龙茶的未上釉陶壶冲泡当天的考试茶─白毫乌龙,第一泡几乎喝不出是什么茶来 。如果只能有一把壶,而要冲泡各种茶类,最好使用内侧上釉的壶,每次使用后彻底洗干净,可以避免留下味道干扰下一种茶 。所以评茶师用以鉴定各种茶叶的标准杯,都采用内外上釉的瓷器 。
如果将茶器的质地分为瓷、火石、陶三大类,瓷质茶器的感觉是细致、高频的,与不发酵的绿茶、重发酵的白毫乌龙、全发酵红茶的感觉颇为一致 。火石质茶器的感觉较为坚实阳刚,与不发酵的黄茶、微发酵的白茶、半发酵的冻顶、铁观音、水仙的感觉颇为一致 。陶质茶器的感觉较为粗犷低沉,与焙重火的半发酵茶、陈年普洱茶的感觉颇为一致 。
再就茶器的颜色而言,茶器的颜色包括材料本身的颜色与装饰其上的釉色或颜料 。白瓷土显得亮洁精致,用以搭配绿茶、白毫乌龙与红茶颇为适合,为保持其洁白,常上层透明釉 。黄泥制成的茶器显得甘饴,可配以黄茶或白茶 。朱泥或灰褐系列的火石器土制成的茶器显得高香、厚实,可配以铁观音、冻顶等轻、中焙火的茶类 。紫砂或较深沉陶土制成的茶器显得朴实、自然,配以稍重焙火的铁观音、水仙相当搭调 。若在茶器外表施以釉药,釉色的变化又左右了茶器的感觉,如淡绿色系列的青瓷,用以冲泡绿茶、清茶,感觉上颇为协调 。有种乳白色的釉彩如“凝脂”,很适合冲泡白茶与黄茶 。青花、彩绘的茶器可以表现白毫乌龙、红茶或熏茶、调味的茶类 。铁红、紫金、钧窑之类的釉色则用以搭冻顶、铁观音、水仙之属的茶叶 。
茶叶末、天目与咸菜色系的釉色,就用来表现黑茶 。就视觉效果而言,茶具的外形应与茶叶相搭配 , 如用一把紫砂松干壶泡龙井,就没有青瓷番瓜来得协调,然而紫砂松干泡起铁观音就显得非常够味 。但就泡茶的功能而言,壶形仅显现在散热、方便与观赏三方面 。壶口宽敞的、盖碗形制的,散热效果较佳,所以用以冲泡需要七八十度(摄氏)水温的茶叶最为适宜 。因此盖碗经常用以冲泡绿茶、香片 。壶口宽大的壶与盖碗在置茶、去渣方面也显得异常方便,很多人习惯将盖碗作为冲泡器使用就是这个道理 。盖碗或是壶口大到几乎像盖碗形制的壶,冲泡茶叶后,打开盖子很容易可以观赏到茶叶舒展的情形与茶汤的色泽、浓度,对茶叶的欣赏、茶汤的控制颇有助益 。尤其是龙井、碧螺春、白毫银针等注重外形的茶叶,这种形制的冲泡器,若再配以适当的色调,是很好的表现方法 。
一方水土一方人
中国拥有悠久茶史、茶叶发源地(很有可能,学界尚无定论)、顶级茶叶出产地不是没有原因的 。就像法国等旧世界国家和美国、澳大利亚等新世界国家的好酒产区,都是倚赖天成的自然条件,以此为基础培养最适合当地的酿酒葡萄,才能酿造出好酒 。中国也一样 。如果说上帝给了法国最好的自然环境来种植葡萄以制佳酿,那上帝无疑也给了中国最好的自然环境来种茶树制好茶 。
茶树生长对土壤条件、生态环境、降雨和温度等都有很高的要求 。
【了解茶的风俗文化】
 从温度来看,茶树生长季节月平均气温在18摄氏度以上为宜 , 最适气温20~27摄氏度,生长适宜的年有效积温在4000摄氏度以上 。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茶树主要在北纬6~22度之间分布最集中,而中国国土在这个纬度范围内面积十分广大 。
从降雨量和湿度来看,茶树适宜的降雨量在年平均1000~2000mm,生长季节的月降雨量在100mm以上,相对湿度一般以80%为佳 。在世界同纬度热带、亚热带地区很多为荒漠或草原,温度条件符合了 , 水量却不足 。幸运的是 , 我国就正因地形和海陆位置因素,受季风影响显著,因此我国的亚热带地区在高温季节降水丰沛,气候温暖湿润,茶树才得以生长 。
此外,茶树还有耐阴的特性,喜弱光照射和漫射光(有树阴的遮蔽或云雾的散射) 。也就是说 , 不仅要有热、有水 , 光还得恰恰好,这正是为什么有“高山产好茶”一说——因为高山集合了各种适宜的自然因素:多云雾,温差大,漫射光多,曰照时间短,湿度大,芽叶持嫩性较强,有利于提高茶叶香气,有好的滋味和嫩度(但并不是山越高越好,而平地也有产好茶的 。重点在于是否有综合适宜的自然环境)——我国山地、丘陵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
茶树喜欢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地下水位要低)、呈酸性或微酸性反应的砾质、砂质土壤 。知道我国的一个显著地质特点吗?古代红色风化壳分布范围很广 。呈红色是因为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铝氧化物,这样的土壤呈酸性 。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确实很多地方拥有适宜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 而这正是做高端好茶的前提 。以下以竹叶青、西湖龙井和安溪铁观音产区的自然环境为例说明 。
竹叶青属绿茶类,产区位于“三峨之秀甲天下”的峨眉山,茶园主要位于峨眉山海拔800~1200米山中 。气候方面,峨眉山以多雾著称,常年云雾缭绕,雨丝霏霏,存在着被世界气象气候学界称奇异的“华西雨屏”气候现象 。同时 , 8.5亿年的地质生长史,再加上相宜的气候、生物条件,因而土质疏松、土层深厚、天然肥沃 。峨眉山为世界自然遗产,远离现代工业污染和辐射,拥有多达5000余种野生植物组成的庞大的植物基因库配置的生态链,物种丰富,构成完整复杂没有污染的峨眉生态圈 。也因为有如此的自然,峨眉山产茶历史悠久,于唐代就有白芽茶被列为贡品 。明代峨眉山白水寺(今万年寺 , 也就是竹叶青茶园所在〉种茶万株,采制入贡 。唐代学者李善在其所著的《眧明文选注》中记载:“峨山多药草,茶尤好 , 异于天下 。”
又好比居中国名茶之冠的西湖龙井 , 龙井茶区分布在西湖湖畔的秀山峻岭之上 。茶区里傍湖依山,气候温和,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加上土壤结构疏松、上质肥沃,因而茶树根深叶茂,常年莹绿 。这西湖群山产茶巳有千百年的历史,在唐代时就享有盛名,但形成扁形的龙井茶,大约还是近百年的事 。相传,乾隆皇帝巡视杭州时,曾在龙井茶区的天竺作诗一首 , 诗名为《观采茶作歌》 。
又比如铁观音产地安溪县 。戴云山支脉从漳平市延伸安溪境内 , 地表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县内多山,3000多平方公里,80%为山地 , 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000多座 。温润的海风从东面吹来,给安溪带来了充沛的降雨 。全县24个乡镇,大部分都属于内安溪山区 。这里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季节性变化明显 , 具有相对低温、高湿、多雾的气候特征,为优质茶树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更难得的是,安溪虽近海 , 却有崇山峻岭相阻隔,不受海风侵扰 。在整个小气候区内 , 茶区终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 , 没有污染 。香气好的铁观音多是生长在高海拔的内安溪山区,那里云雾多,曰光漫射 , 紫外线强 。茶叶部积累较多芳香物质,茶叶叶质厚、柔软、嫩性强 。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使安溪成为一个纷繁复杂、琳琅满目的茶树品种宝库 。现在县内仍生长着许多野生茶树品种宝库 。
祖国大好河山,名茶遍布大江南北,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毫无疑问我国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地区拥有出产高端好茶的自然基础,但这仅仅是前提条件而已,让我们来看看中国茶人们做了些什么 。
中低端茶总结
有数据显示,80后近70%不喜欢喝茶 , 90后不爱喝茶者更是高达95% 。但那大概不把立顿计算在内 。有多少80后、90后没喝过立顿的茶饮料?没用过立顿茶包?不要不屑立顿的“茶末末” 。联合利华(立顿所属集团)在2008年就购买了世界12%的红茶,而世界红茶产量占茶产量的70%以上 。你是中国茶商的话 , 你不想要这个市?。坎灰?勾抵泄?栌卸嗪?nbsp;, 我们当然有世界顶级的好茶 , 但一说到中国茶就夸那确实是不合理的 。中国年产茶百多万吨,全都是好茶?全都能内部消化?真的都是好的留国内 , 坏的出国门?
而且中国中低端茶叶的安全、质素确实良莠不齐、令喝茶人担忧,价格也是迷雾重重 ,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相熟茶店可以买到性价比比较高的茶 。一个只有靠“人情”才能办成事的市场在现代确实太容易被规范、可靠的品牌商占领;与此同时,很多茶农们过得十分艰辛,为了提高产量多卖些钱而喷过多农药、施过多化肥,砍去本地生的茶树转而栽种产量大的茶种,这些都造成茶叶质素的再度下降,收入不见显著增加 , 又必须再采取投机取巧办法提高收入,造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这样的行为也会使质素极低下的茶流入市面,损害中国茶的声誉、恶化消费者对中国茶质素的怀疑和降低其消费茶的欲望 。
我们当然也有很多始终支持中国茶叶的人们,中低端茶中也有性价比很高的茶 。但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喝慢茶的主要人群正在老去,将占据社会主流的就是那些不想喝或没时间、没心思喝中国“慢茶”的青年人 。我们既然有那么多远胜于立顿的且价格可接受的茶,为什么不稍微改变自我 , 提供给广大尚未懂得欣赏中国茶的人们呢?
这已经不再是中国中低端茶商死撑、维持本色也能优哉游哉的时代了 。好在我们也看到许多中国茶商也正在改变,开始推出袋装茶、推出各种口味、稳定化质量和口味,进行宣传(但要找准方向 , 别老走“奢华”、“文化”风),但出招仍显混乱,大多是亦步亦趋和一窝蜂,就是因为没有找准方向 。
要想在中国中低端茶市场成功,就必须放下架子,改造自然迁就人的各种需要,主动拉近自然与人的距离 。
茶·酒·女人
有一种茶,叫作“雀舌”,清香甘甜;有一种酒 , 称作“女儿红”,芳香馥郁 。有一些女人如茶,清澈透明;有一些女人似酒,丰盈醉人 。
茶分种类 , 酒有浓淡 。花茶芬芳,绿茶清新;红茶厚重,砖茶浓烈 。所以,女人虽如茶 , 但盏盏皆不同 。米酒醇厚,果酒甜淡;白酒性烈,黄酒绵长 。所以,女人虽似酒 , 但杯杯有乾坤 。
茶宜晨饮,酒要夜酌 。茶禅本一味,酒醉目迷离 。所以,如茶的女人心清志明 , 柔软而固执 。总是坚持只在早茶的清朗和下午茶的闲适中释放自己 , 即使这坚持有时会让人绝望到落泪,也无忧无惧 。而似酒的女人聪敏细致 , 暧昧而温婉 。总是会将密密的期盼和无尽的心思酿成一杯浓淡相宜的美酒,在模糊的夜色里 , 醉了别人,成就自己 。
茶要保鲜,酒要窖藏 。茶乃树之叶 , 叶之尖 。吸天地之精气而生,纳人间之百味而亡 。所以,如茶的女人敏感而娇嫩,一定要有最温柔的呵护和最细致的对待,方才不致轻易就失了颜色,散了芬芳 。而酒为花之果,果之浆,酿于内而溢于外 。所以,似酒的女人细腻而丰富,一定要有恒久耐心的守候和适度空间的珍藏,方才可能成就丝缕的幽香盈怀 。
茶不过三遍,酒却可以五味 。一道苦,二道甜,三道淡 。再好的茶都禁不住三遍的冲泡 。所以,如茶的女人清醒而淡定,简单而纯粹 。而酒却是五味俱全 。忧时饮 , 乐时饮,忧乐参半更须饮 。所以,似酒的女人妩媚而善变,飘忽而迷醉 。
茶是新的好,酒却是陈的妙 。虽然“从来佳茗似佳人”,但佳人有期 , 总有“新桃换旧符” 。所以,如茶女人最大的幸运,就是可以在有限的佳期里遇上最上乘的水质 , 然后在最适宜的温度里释放自己,从而成为一盏沁人沁己的香茗 。而酒则需历藏经年方为佳酿 。所以,似酒女人的最大幸福,就是能在悠长的岁月里从容地发酵自己,将青春的容颜和不老的光阴酿成一杯醉人醉己的陈酿 。
茶滋于水,而酒酿自水 。如果说如茶是女人无法决定的青春,那么似酒则应该是女人最好的归宿了 。如水的光阴滋养了如茶的女人,而水样的年华成就了似酒的女人 。所以如茶似酒的女人即使已在热烈如茶的青春里渐渐冷却,但一定还会在夜色的美酒中慢慢沸腾 。
一片一茶叶 一味一世界
茶圣陆羽讲究“天人合一”的意境,轻轻地煮茗,缕缕清香飘起,当我穿过时空的隧道,同茶圣一起品味芬芳,总能品味出人生的酸甜苦辣 。
我许多年与茶结缘,品味茶馆的最大收获,就是能遇到很多的不相识的茶客朋友,茶馆里的常客能够与我真诚地交流 , 久之都成了朋友,每次都能学到很多知识 。而我一坐到茶馆里,内心就无比欢喜 。逐渐地,人有了变化,从浮躁变得平和 。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好斗茶 。有时自己也发现,滚烫的开水一任冲下去,茶会在有限的环境中翻滚着、飘荡着,但始终不忘把自身浓郁的芳香带给人们,用它特有的香气 , 让我们回味,让我们在现代浮躁喧嚣的社会中找到一个专属于自己心灵的家,在那氤氲的暖香中,永远留存着最幽静的茶之记忆 。这其中境界是超然脱俗的,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这是一种意境的追求 。
品茶的内涵就悟出了人的质地 。其实,品茶就是品人 。没有泡好的茶,会有一些散散的浮在上面,会将它轻轻的吹开,也会因匆忙而将它吸入口中,咀嚼它;来品尝它的苦、它的涩,给以生活的调剂 。茶苦,人更苦 。但“香茗”确不假,再苦的茶也能嗅出个“香”来 。这香就预示着人生的五彩缤纷了吧 。或是柠檬茶,或是雨花茶,或是碧螺春茶 , 或是西湖龙井茶,或是乌龙茶 , 或是祁门红茶,或是银针白毫茶 。不同的茶叶代表着我们每个人不同的天性 。出生的环境犹如沏茶之水,这水或许是泉水、井水、江水、山雪,不同种类的水沏出的茶的味道也不一样 。岁月的修饰也会让茶的味道有更多的变化 。久经磨砺的茶味道会苦,但绝对香醇 。不经世事的茶也许会变质,失去了茶的味道 。
人总是要回归的,复杂回归简单,喧嚣回归淡定 。一片茶叶就是一个世界,我找到了自己的世界,我是幸福的!人喝茶、品茶 , 从茶中品出了人生哲学 。那茶香的品质才是人一生的追求 。
彩瓷茶具彩色茶具的品种花色很多,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 。
它的特点是花纹蓝白相映成趣,有赏心悦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华而不艳之力 。
加之彩料之上涂釉,显得滋润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 。
直到元代中后期,青花瓷茶具才开始成批生产,特别是景德镇,成了我国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产地 。
由于青花瓷茶具绘画工艺水平高 , 特别是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运用在瓷器上,因此这也可以说是元代绘画的一大成就 。
明代,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茶具,诸如茶壶、茶盅、茶盏,花色品种越来越多,质量愈来愈精,无论是器形、造型、纹饰等都冠绝全国,成为其它生产青花茶具窑场模仿的对象,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青花瓷茶具在古陶瓷发展史上 , 又进入了一个历史高峰,它超越前朝 , 影响后代 。
康熙年间烧制的青花瓷器具,更是史称清代之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