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山水风景的古诗词1《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
鉴赏
这是一首歌咏寺院与山水风光的五言律诗 。“题”,题咏,题诗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县 , 南齐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而成 。至游览题咏时 , 已成为有二百年历史的古刹了 。“禅院”,僧侣诵经、礼佛、起居之处所 。
常建在盛唐时即有诗名 。殷璠在他编选《河岳英灵集》中即以常建为卷首,评价极高 , 入选作品有十五首,本篇是其中之一 。
这首诗借游寺之机,抒写诗人寄情山水、啸傲林泉,追求隐逸的胸怀 。诗以凝炼简洁的笔墨,写出一个静寂幽深的意境,具有引人入胜与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是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 。
开头两句用笔省净,破题而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诗人一大早就兴致勃勃地来游览这座有二百年历史的古刹,刚刚升起的太阳把辉光投向山顶高高的树林 。可以想见,天气很好,空气清新,诗人的心情也由此而感到十分愉快 。“高林”,除指山上的树木外,还可使读者有另一种联想,即佛家僧徒聚集之处所:“丛林” 。因此,“高林”就同时具有赞颂这座“古寺”之意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清”、“高”二字 。这两个字虽是信手拈来、自然贴切之语,但却无意之中透露出诗人追求“清静”、“高洁”的情怀 。正因有此情怀,才有下面那种佳境与佳句的出现 。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竹径” , 一作“曲径” 。这两句上承首句,是“入”字的具体发挥 。讲的是诗人进入“古寺”以后,行走在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的竹林小径之上;曲折的小径被夹在绿荫之中,所以愈加显得幽长 , 似乎没有尽头 。“幽处”即指此而言 。当然,这“幽处”尚有具体所指 。指什么?“禅房” 。这“禅房”之所以和“幽处”相关 , 是因它深隐在花木丛中,一时难以全部裸现 , 故缀一“深”字 。读这两句,要特别注意“幽”、“深”二字 。这两字虽指“禅房”所在之处,但同时又创造出僧侣们远离尘凡、不食人间烟火的宗教气氛 。这是寺院的风光,也是诗人倾慕清净无为这种心态的写照 。面对此情此景,沐浴着这种庄严肃穆的气氛 , 一种禅心禅意便油然而生 。
五、六两句 , 宕开一笔:“山光悦鸟性 , 潭影空人心 。”当此之时 , 诗人的视线从“禅房”移向远处后山,只见金色的'阳光照射山顶,色彩斑斓悦目,百鸟对此怡然自得,止不住鸣啭争飞,啁啾不停,传达自己的快乐 。鸟儿在大自然面前,能够充分表现自己的本性 。人呢?又何尝不是如此 。当诗人俯身潭水,只见山光云影倒映潭底,清澈而又透明 。一刹那间,诗人的心也仿佛潭水一般清澈见底,空无所有了 。这里的“空”字十分重要 。它说明此时此刻,诗人已经排除了尘世的杂念,象鸟儿一样在大自然的怀抱复归了他的自然本性 。这是诗人在自然山水之间完成的一种自我超越 。
描写山水风景的古诗词2《遇清风急雨》
四州环一岛,百洞蟠其中 。
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 。
登高望中原,但见积水空 。
此生当安归 , 四顾真途穷 。
眇观大瀛海,坐咏谈天翁 。
茫茫太仓中 , 一米谁雌雄 。
幽怀忽破散,永啸来天风 。
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 。
安知非群仙,钧天宴未终 。
喜我归有期 , 举酒属青童 。
急雨岂无意,催诗走群龙 。
梦云忽变色,笑电亦改容 。
应怪东坡老 , 颜衰语徒工 。
久矣此妙声,不闻蓬莱宫 。
鉴赏
本篇是绍圣四年(1097)苏轼在流放海南途中所写的奇景、奇想、奇气融合一体的一篇杰作 。哲宗亲政后,投机新法的分子连续迫害元祐旧臣,他们把苏轼放逐瘴乡惠州仍不解恨,又于绍圣四年再次把他贬到海南的儋州(今海南儋县) 。苏轼只身携带幼子苏过垂老投荒 , 与全家人在江边痛苦诀别,之后便飘然浮海而南 。苏轼登上海南岛,在从琼州赴儋州的途中遇上了风雨,遂即兴吟就此诗 。诗题原为:“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云‘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 。’觉而遇清风急雨,戏作此数句 。”
前八句纪行兴感 。琼州、崖州、儋州、万安州(今万宁县)环列分布,洞穴盘结的五指山雄踞海南岛中心 。作者由琼州(今海口市)人岛往西经澄迈再向南折往儋州 , 在海南西北方走了一个弧形的路线,奔赴贬所 。于此岛国登高北望,一派汪洋,水天无际,不禁凄然感伤 , 发出了“途穷”、“安归”之叹 。开端八句勾画了全岛的地理形势 , 记述了个人的行程和路线 , 写出了自己初登荒远海岛的感受和心情 。写景爽利,抒感凄婉 。
本篇体现了东坡明达的识度和旷放的襟怀 。作者初登当时极为荒僻的海岛,环视水天无际,不免凄然伤神,“此生当安归”?这种前路苍茫的悲叹 , 正在情理之中 。然而,诗的调子并没有就此低沉下去,而是经过对宏观世界的哲理思辩,使诗人自我以昂首天外的超迈姿态俯视人间困厄 , 从而飞翔起理想的健翮,闪耀出希望的曙光 。随着诗境由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转换,诗的格调也由凄婉而转为雄阔激昂 。这首诗也以联想丰富、意象奇诡、锻句精切而著称 。作者由四面环水的琼州岛,而联系到沧海、九州乃至寰宇的无限空间;由岩谷天籁,联想到天廷的仙乐,群神的宴会;并把急雨闪电这大自然给予远行人的突然袭击,想象成群龙催诗,云、雷欢颜迎客 。构想何等奇警而出人意表!诗中写浮云变幻着一“梦”字,写雷电发声着一“笑”字,写岩穴声响交作着一“酣”字,且山有“鳞甲”,“云”能“变色”,电可“改容” , 诗人笔下的森罗万象无不带上灵性,动荡着生命力,体现着人情味 。尤其“千山动鳞甲 , 万谷酣笙钟”一联 , 更加传诵千古,脍炙人口 。苏轼晚年多有清旷平淡诗作,但毫无衰飒景象 , 且雄健奔放、逸态横生的气格并未衰减 。本篇正是明证 。纪昀说此诗是“以杳冥诡异之词,抒雄阔奇伟之气”(《苏诗纪批》) 。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亦曰:“行荒远僻陋之地,作骑龙弄凤之思 , 一气浩歌而出 。天风浪浪,海山苍苍,足当司空图‘豪放’二字 。”可为此诗定评 。
描写山水风景的古诗词3《雨后登惠山顶》
雨歇翠微深,山光媚新霁 。
拄策凌清晨,松杉吐仍翳 。
扪萝已数盘,缘磴方屡憩 。
平芜鸟去没,远浦树如荠 。
绝顶惊银涛,始觉具区大 。
两沤浮日月,三州萦衣带 。
淼漭极无垠,遥天与波逝 。
群峰散凫鸭,泛泛烟波际 。
平生怀壮观 , 兴惬兹游最 。
下方隐招提,钟声破苍霭 。
鉴赏
雨后登惠山望太湖 , 见闻感受是那样的丰富,诗人文思如泉涌,不甘受格律束缚,而选用五言古诗的形式,写下这首清新淡雅的诗篇 。
从诗的脉络看,开头的四韵八句,写的是诗题中“雨后登惠山”这几个字,即登山过程中的所见,着重写出雨后惠山的清新秀丽 。骤雨初歇,惠山的绿意更深了 , 在刚放晴的天色下显得特别妩媚动人 。诗人是清晨拄着拐杖登山的,沿路只见山上的青松翠杉半隐半现的,仍被雨后的山岚云气遮蔽着 。诗人手攀藤萝,缘着石磴 , 已经走了好几盘山路,也歇过了好几次 。一边攀登,一边观赏,乐趣无穷 。俯视山下,只见万里平芜(原野)上鸟儿飞着飞着就隐没在晨曦中了;往远处看,那水边的树木小得就跟荠菜似的 。这些景观,不登山是看不到的;这些乐趣,不登山也是体会不到的 。诗人不加虚饰 , 不事雕琢,只用“赋”的手法铺叙出来 , 间或作些比喻(“树如荠”),显得真实可信,自然明白 。而且八句写来,从天气到时间、路程、神态、见闻,无一句不扣住登山这一特定情节写 , 使人读着只觉得步步深入,步步攀高,不觉随诗人产生一种登临的特殊感受 。
从“绝顶惊银涛”起的四韵八句,是本诗的主体部分 , 写的是登上惠山顶的所见所感 。杜甫《望岳》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邵长蘅登临惠山绝顶,所览的不是众山小 , 而是太湖之大 。“惊银涛”三个字一改前八句静谧明媚的神韵 , 使人顿觉豁然开朗,进入另一番境界 。面对雨后太湖万顷银涛,真有点惊心动魄之感,不能不觉得太湖大,承认太湖大,赞叹太湖大(具区,太湖古名) 。太湖到底有多大?诗人大概是望日登山的,因而太阳月亮同时并见,它们就象浮在太湖水面上的两个小水泡(沤,水泡沫),周围的苏州、常州和湖州(吴兴)就象萦绕在太湖边上的一条衣带 。这是从侧面烘托太湖之大 。对于太湖本身,诗人用“淼漭极无垠”两句,状写它的无边无际,水天相接 。然后再写它的远景:远处的群峰,象零散地浮游着的几只鸭子,飘飘荡荡地点缀在烟笼雾罩的太湖那一头,可见雨后太湖是多么的广袤无边 。太湖这种磅礴气势,不登惠山顶,是无法看到的;如果不是在雨后,则所看到的太湖也未必显得如此淼漭 。反过来说,看不到太湖的浩荡烟波,也无从验证登上惠山顶的价值 。
这八句诗,仍以“赋”为主要表现手段,但它们又更多地兼用了“比”(两沤浮日月,三州萦衣带 , 群峰散凫鸭),还用了夸张等修辞技巧,把登上惠山顶所见的太湖万千气象描摹出来 。作者在当时以古文著称,这首诗也融入了古文的某些笔调和章法 , 但由于诗人有意识地仿学晚唐文采,摈除宋诗空洞说理的弊?。?⒁庖孕蜗笕胧?nbsp;, 因而诗意与文法弥合得浑然一体 , 显得自然而流畅,有哲理而无冬烘气 。
篇末四句 , 主要抒发凌惠山绝顶所感 。诗人一生坎坷 , 终身不得志 , 因而寄意烟霞,纵情山水,而这一次游览最感称心如意 。
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整首的1、《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
2、《野望》——南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 , 无数峰峦远近间 。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
译文无边秋色,森森寒意透露在晴日照耀着的水湾;远远近近,映入眼中的是无数层叠起伏的峰峦 。我闲来登上山顶想好好观赏一下山下的湖水,却没想到,低头一看,又在水底看见了青山 。
3、《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 , 淡妆浓抹总相宜 。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
4、《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译文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 。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不时地高飞鸣叫在这春天的溪涧中 。
5、《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
1、清代:纪昀《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
原文:
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 。
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 。
释义:
好似春天的云彩那样浓厚,又好似薄烟轻淡 , 绿树的长短影子映在江面上 。
夕阳斜下,不禁推开船篷坐下,富春江山水一片翠色似乎涌上了船头 。
2、唐代: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原文:
松下茅亭五月凉 , 汀沙云树晚苍苍 。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
释义:
五月,松下的茅草亭里却凉爽宜人 , 白沙覆盖的汀洲和远处的繁茂树林融入了暮色,呈现出一片苍苍茫茫 。
路上的行人兴起了无限的思乡之情,此处的青山绿水也仿佛是自己的故乡了 。
3、唐代: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原文:
峨眉高出西极天 , 罗浮直与南溟连 。
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 。
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 。
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洄沿 。
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 。
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 。
心摇目断兴难?。?几时可到三山巅 。
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 。
东崖合沓蔽轻雾 , 深林杂树空芊绵 。
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 。
长松之下列羽客,对坐不语南昌仙 。
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 。
讼庭无事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 。
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 。
若待功成拂衣去 , 武陵桃花笑杀人 。
释义:
画中之山,如峨眉挺拔于西极之天 , 如罗浮之山与南海相连 。
此画工真是一位善于推思的能工巧匠,用彩笔驱赶着高山大海置于我的眼前 。
满堂的空灵苍翠如可扫,赤城的霞气和苍梧的岚烟,仿佛可从画中飘浮而出 。
洞庭潇湘的美景意境深远,我之情意随着三江七泽之水而回返往复 。
那汹涌的波涛要流向何处?而江海上孤舟一去而无归日 。
船上的征帆不动亦不旋,好像随风漂落至天边 。
我心摇目断 , 逸兴难尽 。
不知何时此舟才可到海中三仙山?西峰山势峥嵘,瀑布喷射,山下巨石横斜,溪流蜿蜒曲折,水声潺潺 。
东崖岩层叠嶂,云遮雾障,林深树密,草木繁盛 。
在此深山之中,岁月不知 , 昼夜难分 。
我凭几独坐,静听寂然,静得连一声蝉鸣也听不到 。
在长松之下 , 有仙人数位,对坐不语,南昌仙人梅福也似列坐其中 。
赵炎夫子如南昌仙尉 , 正当妙年华品,为磊落青云之士 。
庭中讼息,政简无事,与众宾客在堂中宴坐,杳然如画中之神仙 。
此乃五色图画,并不足珍;还是真山真水最好,可以远离世尘,端居全身 。
有朝一日我功成之后,将拂衣而去,而武陵的桃花在含笑等着我 。
4、宋代:苏轼《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原文:
山色横侵蘸晕霞,湘川风静吐寒花 。
远林屋散尚啼鸦 。
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 。
月明千里照平沙 。
释义:
山色浸染着傍晚的霞光 , 湘江水风平浪静秋花正开放 。
远处的树林边散落着几户人家,乌鸦还在啼叫寻觅着栖息的地方 。
睡梦中曾走遍故乡的条条小路 , 酒醒后向南望才知有天涯隔阻 。
明月照耀着千里广衰的沙原 。
5、宋代:钱惟演《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
原文: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
绿杨芳草几时休 , 泪眼愁肠先已断 。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 。
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
释义:
城上春光明媚莺啼燕啭,城下碧波荡漾拍打堤岸 。
绿杨芳草几时才会衰败?我泪眼迷蒙愁肠寸断 。
人到晚年渐觉美好情怀在衰消,面对鸾镜惊看红颜已暗换 。
【描写山水风景的古诗词】
想当年曾因多病害怕举杯,而如今却唯恐酒杯不满 。
- 静物素描写生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 描写“吃饭”的古诗词有哪些?
- 关于描写青蛙的诗句古诗
- 仙岛湖风景区好玩吗仙岛湖要门票吗
- 红旗渠风景区好玩吗
- 大慈岩风景区玩一圈要多久
- 描写秋天的六字诗句
- 珠海市风景园林工程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怎么样?
- 歌颂山水美的歌曲
- 文昌一日游必去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