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树立幼儿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

正确的教师观,儿童观,能让教师更好的工作 , 更好地推进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起到推动性的作用,反之,则后退 。当老师要给予幼儿一个知识经验内容分时候 , 一定要心中有明确的计划 。要有一个大的高位目标 , 并且要有一个切合幼儿的具体小目标 。这就需要老师充分的研究学科,理解幼儿年龄特点,才能够更好的实现 。使自己给予幼儿的内容是丰富有价值分量的 。这就需要老师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 。多年在一线引导幼儿学习,但是如果想要使自己做的东西更有价值,使幼儿获得的内容更加饱满丰富,就要提高自己对各学科的理论知识和认识 。
新《纲要》第三部分强调: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 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 , 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以前的教育是由教师选定内容,设置好活动的各个环节,“填鸭式”地灌输给幼儿,不管幼儿是否对教育内容感兴趣 。千篇一律的方式方法忽略了幼儿的真正感受,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幼儿想象、创造力的发展 。在新《纲要》中明确了应将幼儿教育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教育要利用生活,强调要通过生活进行 。比如:“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体验与教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教育内容、教育活动生活化,是《纲要》的一个基本理念 , 远离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绝不可能促进幼儿的发展,让幼儿主动地学习 , 充分的发挥主体性 。
举个例子来说:一次,我们参与幼儿园的教研活动,研讨中 班老师在引导幼儿制作陀螺的过程,能否为幼儿的主动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持 。活动后 中班老师在自我反思中提到:今天的活动没有很好的完成目标,因为 , 在小组学习中只有两位孩子制作的陀螺成功了,其他小朋友的陀螺因为中心点和固定点的问题 , 影响了旋转速度,所以都没有成功 。结合教师的反思 , 园长抓住了“如何看待孩子的成功?成功的标准是什么?”这样两个关键性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老师们开始关注和分析孩子们的作品通过认真地观察分析、操作尝试孩子们的作品,大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作为中班孩子很难有意识的将中心点的确立与转速建立联系教师不应该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 。他们能把陀螺的平面图立体化就是成功了 。当我们又提出“为什么孩子认为自己做的陀螺是假的,做好后谁也不急于玩”的这一问题的时候,教师的关注点由作品又开始转向孩子,有的老师提出“虽然每一位孩子的陀螺制作成功了,但是为什么从孩子们表情和行为上看不到他们快乐?他们感受到快乐和成功了吗?”这位老师的话 , 引发了大家的共鸣和深入的思考 , 通过分析,大家认为这主要源于教师在每个孩子做完陀螺后,都要让孩子与买来的陀螺对比一下,看一看谁转的时间长 , 谁转的速度快,以引导幼儿关注陀螺的平衡点和固定点……由于教师的期望与孩子的自主探究水平和原有经验形成明显落差,所以这种做法直接带给孩子的就是不成功的感受 。为此,作为教师应该因人而异,使得能够把陀螺做出来的孩子、能够使陀螺转起来的孩子以及不仅转起来而且转得好的孩子都有成功感 。教研活动围绕“如何看待孩子的成功”这一生动的问题展开讨论,伴随着老师们由不成功—到成功——再到不成功的疑问 。引发了教师思想观念上的一个又一个的认知冲突,它帮助老师们由只关注教育目标,到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再到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直至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它不断地引导着教师逐渐走向孩子、走进孩子 。
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只有不断的更新儿童观,才能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教育观点 , 使之符合新时代对儿童的需要 , 才能保证我们的教育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
一、活动“做中学” , 儿童促发展
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应尊重并满足儿童各种发展的需要 。活动对学前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不论是婴儿期,还是在幼儿期均如此 。而操作活动却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所谓操作活动,就是儿童通过与物体的相互作用而获得发展 。儿童在做中学,做中成长 。通过动手操作,儿童逐渐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掌握基本的概念 。在我设计的科学活动“纸的吸水性”中 , 请五岁的幼儿说出塑料纸、纸巾及打印纸等各种不同质地纸的吸水性时 , 幼儿难以凭空想象,这时 , 如果我们请幼儿分别在不同的纸上滴上一到两滴清水,请幼儿边操作边观察,很快,孩子们得出了结论:塑料纸和打印纸不具有吸水性,而纸巾具有吸水性 , 这样的答案是通过孩子自己操作得出的 , 不但容易理解,而且不易遗忘 。所以,在针对很多抽象问题的理解时,我们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做 , 不要怕麻烦,不要省程序,所谓“做中学”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
二、活动“游戏化”,快乐伴成长
儿童期也叫游戏期,游戏既是儿童的一项重要权利,也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可以通过游戏学习和成长,其能力水平也是在游戏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游戏分很多种 , 如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等等,面对多种多样的特色游戏,作为教师 , 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游戏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将游戏巧妙地贯穿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 。在日常带班中,我们经常运用讲道理的方式教育幼儿要表现好,如“请坐好!”“不要再动了 。”“谁的眼睛还没有看着老师?”……似乎这样的话经常出自我们的嘴边 , 但有时过多的说服教育会让我们事与愿违 。试一试:再想请全班幼儿都坐好时,开展一个“小木人”的游戏;当有个别小朋友在课堂上窃窃私语时,我们不妨通过“小灵通”、“一休哥”的角色引导 ,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另外,在组织幼儿一日生活活动时,教师经常以游戏的口吻来引导幼儿去做事情 , “小猫静悄悄的去喝水”、“小兔子快速回到小椅子上”、“一起学做讲卫生的小花狗”等等 。简单的一两句游戏语言,就会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会让其感到自己做的事情是命令、是要求,而是在玩 , 并且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玩,逐步建立良好的常规,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在这十几年们的教育教学中,我感悟到:成人要多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不仅要保证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发展的需要,还要给他们提供自由活动的空间 。要注重个别差异,对儿童个性的尊重和自由的发展是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前提 。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我们应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教育的条件,应最大限度的发展儿童的潜力 。这些潜能必须在适当的环境和教育的条件下才能挖掘出来,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所以 , 我们对儿童观应有正确的认识,应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不仅是社会发展对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幼儿的发展需求,我们必须要让幼儿学会生活、学会学习,终身学习 。
简述朱熹的儿童教育观儿童教育是启蒙教育 , 教育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 。然而,当前儿童教育中存在一些不正确的做法,原因就在于教师对儿童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或是了解的不深刻 。教师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就会导致什么样的教育行为 。因此,我们广大幼教工作者应转变观念 , 改变老一套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孩子为本的新型的儿童观 。概括地说:就是教师在幼教实践中要以儿童为主体,注重到儿童个体差异 , 充分尊重、热爱儿童,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优组织 , 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 , 自我发展 。教师则要灵活地扮演好活动中的多种角色,变主角为配角,变演员为导演,成为一个快乐的指导者、灵活的组织者、积极的判断者和进步的推动者 。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了解儿童所需、所想,走进他们的心里,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在探索正确的儿童观 , 并用它来修正幼教实践时,注意把握四点:
一、通过分析儿童行为表现来寻找教育者的责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儿童是一个多能的操作者 。他们能够承担力所能及的任务 。经过成人的鼓励和训练,孩子能够学会简单的生活技能,如穿衣服、穿鞋袜、系鞋带、扣扣子、带手套 。可是,现在的孩子都是爸妈心中的“小太阳”,很多孩子能做的事情都被长辈包办了,以至于上了幼儿园穿衣裤、系鞋带这类事情都需要老师的帮助 。我园针对孩子自理能力差这一情况,在取得家长配合后 , 我们开展了“灵巧小手动一动”、“比一比谁叠被子最好看”等主题活动,开展了“编辫子”、“给宝宝穿衣服”等游戏活动,通过练习一双双小手真的很能干了,自己的事情自己真能做了 。由此我感到:正确的儿童观应首先树立在被扣上许多帽子的儿童的正确态度上,多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和一些自由自在的尝试 。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不断地寻求自己的责任和教育对策,只有这样,教师所掌握的理论上的儿童观才能获得最初的教育和实践价值 。
二、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帮助儿童自己建构知识
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 , 是正确儿童观的核心内容 。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和成人一样有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行为规律 。他们思维敏捷 , 善于发现,对新事物有极高的兴趣 。教师不能代替孩子的感知、代替孩子观察、分析、思考 。教师只能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分析思考 。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创设好环境,投放所需的材料 , 引导孩子一边游戏一边学习,帮助孩子建构知识 。科学活动认识沉浮,我请孩子每人拿一样东西,到乐园的戏水池做实验,让他们分组把物体放在水里,请孩子说出什么东西会浮在水面上,什么东西会沉在水里,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地说了出来 。这时一位孩子说:“老师为什么轮船会浮在水面上?它是铁做的?”面对孩子的提问,我拿出准备好的铁块和轮船模型来 。让孩子观察后说出铁块和轮船模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孩子们观察的很仔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总结出铁块和轮船模型的相同点:两样东西都是铁 。不同点是:大小不同,铁是实心的,轮船是空心的,铁的面积小,轮船的面积大,听着孩子们的总结我非常兴奋,孩子们你们真聪明!就是因为船是空心的而且面积大,面积大在水里的浮力就大所以船就会浮在水面上哦!轮船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在孩子们操作、实验中就弄明白了 。
三、尊重理解中促进儿童个性的自由和谐发展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 , 对人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个性 。长期以来,好孩子的标准是文文静静,不惹事生非,老师说什么他就做什么 。有些教师也往往试图把个性与此相悖的孩子纳入这样的模式和轨道,久而久之,压抑了孩子个性的发展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注意到这点 。如课堂上,有些孩子敢对老师的讲解提出异议对问题的解答出乎意料 , 不按老师拟定的步骤程序去开展角色游戏和创造游戏,而是重新自己组织……面对这些似乎与老师唱对台戏的回答、做法,我们不但要及时肯定、引导 , 还应大力倡导 , 旨在发展其个性中的创新意向和独立性 。在“逛超市”、“小小擂台赛”、“我是交通警察”等游戏活动是孩子自己选择内容,自己分配角色 , 自己开展游戏 , 有些简单的道具也是孩子自己准备的 。游戏秩序非常地好,孩子们非常地投入 。游戏过程中孩子们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好发挥,还真有点今天我当家的感觉 。
尊重理解幼儿 , 发展其良好个性,还应包括:教师要善于从“坏事”中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东西 。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幼儿在移动花盆 , 便把他喊道一旁 , 他赶忙申辩:“我不是玩花盆,我在找蚯蚓 。”孩子的话给我以启示,表面的坏事却蕴含了孩子难能可贵的好奇心和探求精神 。因此,在教育他的同时也肯定了其好的一面 。不然就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
四、善于运用纵向比较激励儿童的成长
【如何树立幼儿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
教育实践中,有的教师往往这样评价孩子:“这么简单的歌还没学会 , 看佳佳唱得多好 。”“你这是画些什么?乱七八糟的 , 看看李敏画得多好!”……诚然把集体中个体与个体进行横向比较 , 以此激励,鞭策孩子 , 这种指导思想出发点是好的 , 但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这种评价方法 。因为每位孩子都是有差异的,教师要尊重孩子的差异,差异是教育的基础 , 也是孩子发展的前提 。
班上有位孩子,表达能力较差,很少主动发言 。但在欣赏散文《春雨》这一课时,他竟主动发言,说出了多处春天的美景,尽管与其它孩子比他回答并不怎么好,也离不开老师的提示,但无疑他进步了 , 我大大地表扬了他 。放学时,他一见到妈妈就兴奋地说:老师表扬我了!孩子脸上写满了快乐 。此可见,教师要多鼓励孩子,善于把孩子的今天和昨天进行纵向比较 , 发现他的点滴进步,放大他的优点,让他感受成功的快乐 。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观念,勇于创新自己教育教学方法,树立以幼儿为本新型儿童观,低下身来与孩子一同成长 。
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 。
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 。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 , 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 , 通过具体行事 , 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 , 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 。
他对我国古代长期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与理论,做了一番归纳、整理、总结、改造工夫,使之系统化了 。其中很多是发人深思的见解,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遗产 。
扩展资料:
朱熹阐述“格物致知”时说:“上而无极、太极 , 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 。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须着逐一件与他理会过 。”
“天地中间,上是天 , 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 。然而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 。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 , 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 。” ?认为对天文、地理、生物、农业、气象等万事万物都应该研究 。
朱熹重视观察实证:“历法恐亦只可略说大概规模,盖欲其详 , 即须仰观俯察乃可验 。今无其器 , 殆亦难尽究也 。” 提出要更好地研究历法,需要有好的观测仪器进行观察、检验 。朱熹曾详细地描述了自己设想的一种可以使人进入其中观看天象的庞大的浑天仪——“假天仪” 。
他设想设计一个球体类似天球,球体内部标上星辰位置,人进入球体内部,随着球体的转动人可以随之观察星辰 。“极星出地之度,赵君云福州只廿四度,不知何故自福州至此已差四度 , 而自此至岳台,却只差八度也 。子半之说尤可疑,岂非天旋地转,闽浙却是天地之中也耶?”?
朱熹用浑仪观测过北极星的位置与地面所构成的夹角,并试图通过比较各地北极星的高度及其与地中岳台的关系以证明大地的运动,表明了他通过对照比较各地不同的观测数据而进行怀疑思考的科学精神 。
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含有艺术美的理论 。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统一 。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 。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
百度百科——朱熹